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真题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真题精选
[填空题]
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一部书?
参考答案: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收录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

按照部首排列,共540个部首。

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别为一篇,共十五篇。

每篇又分为上下。

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

《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

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的根源,下辨字体的变迁。

它不但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而且也是当前文字改革的重要依据。

《说文解字》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

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填空题]
2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造字本义是昏暮,但是它被借用作语言中的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后来用“暮”字表示昏暮的意思。

疲劳的意思本来用“疲”字表示,但古书里常用“罢”来代替“疲”,表示疲劳。

请分析一下这两种用字现象各自的性质,并说说它们的区别。

参考答案:“莫”字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后来造的“暮”同“莫”是今字与古字的关系。

借“罢”表示“疲”,由于“疲”字本有,所以“罢”字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两者都是依声托事的做法,区别在于前者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者是本有其字的通假。

[填空题]
3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之间的差别: (1)《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2)《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3)《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说文》:“民,众萌也。

”(5)《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参考答案: “人”、“民”两词所指都是属于人类的社会成员,但是两者的范围广狭有不同。

“人”与禽兽相对,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如例句(l)(2)皆为此义。

“人”可以用于指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在其他方面有所区别的社会成员,如例句(3)。

“民”的外延比“人”小,它的词义范围仅指“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

例句(4)、(5)。

(6)皆表示了这个意思。

由此可见两者的区别。

[填空题]
4秦代、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什么,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是小篆,典雅规整,庄重美观,但运笔曲折,笔画繁复,不易书写。

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隶书,隶书最大的特点是简捷易写,残留的篆法基本消失。

[填空题]
5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 (1)《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 (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 (3)《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 (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 (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 (6)《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 (7)《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之下。


参考答案: “饥”、“饿”二词都表示饥饿,但是两者的程度深浅轻重有所不同。

“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

如例句(l)、(2)、(5)皆为此义。

“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是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如例句(6)、(7)皆是。

“饥”和“饿”的区别,还可以通过这两个词在同一句中的对用看出来。

如例句(3)“虽饥不饿”、例句(4)“宁一月饥,无一旬饿”,都可以明显看出“饥”与“饿”词义程度深浅轻重的不同。

[填空题]
6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耻”、“辱”之间的区别: (1)《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2)《孟子•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 (3)《荀子•非十二子》:“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 (4)《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 (5)《报任安书》:“行莫丑于辱先。

” (6)《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7)《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


参考答案: “耻”、“辱”作为抽象名词,都表示声誉上所受到的损害或可耻的事情;但是在用作动词时,两者的语法功能具有明显的区别。

“耻”用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其宾语一般是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表示对某种事情感到耻辱。

如例句(l)、(2)、(3)中“耻”都是意动用法。

“辱”用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其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是指称人的。

如例句(4)、(5)、(7)皆是。

例句(6)“耻”后面的宾语“之”为代词充当,但是这个代词指称的是事情,即对某件事情感到耻辱,“耻”仍然是意动用法。

[填空题]
7古文字从商到秦的变化呈现出哪几种趋势?
参考答案: 古文字从商到秦的变化呈现出四种趋势。

第一,纯表意字逐渐减少,表音字逐渐减少,形声字逐渐增多。

个体文字的构成,逐渐向意音文字发展。

用字中的假借字也在逐渐减少。

第二,古文字个体字的内部构造,在不断地向1形·1义·1音的结构类型发展。

第三,古文字的构形系统的有序性在不断的增强。

这主要表现在基础构件的构字率在不断的上升。

基础构字部件率的上升,表明汉字的结构体系向着有序化发展。

第四,汉字的形体逐渐固定。

[填空题]
8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完”、“备”之间的差别: (1)《孟子·滕文公下》:“牲杀、器皿、衣服不被,不敢以祭。

” (2)《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 (3)《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5)《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 参考答案: “完”、“备”都有完全的意思,但是“备”侧重数量。

品类应有尽有,意思是齐全、完备。

如例句(l)、(2)皆表此义。

“完”侧重事物的整体性,意思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

如例句(3)、(4)皆是。

以上四句例句中的“完”、“备’一词不可以对换,因为对换后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这两个词对举使用时,其区别就更加明显,如例句(5)中的“完”、“备”二词不能互换就证明了这一点。

[填空题]
9什么是简帛文字?
参考答案: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简牍是竹简和木牍的省称,竹简是经过加工用以书写文字的竹片,木牍是加工过用来书写文字的木板,二者合称简牍。

缣帛是丝织品,古人也用它来书写文字。

这种书写在竹简、木牍与缣帛上的文字,被统称为简帛文字。

[填空题]
10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给”与“共(供)”二词在意义上有什么关系: (1)孟尝君使人给其使用,无使乏。

(2)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

(3)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

(4)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

(5)令百官府共(供)其财用。

(6)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

参考答案: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给”在上古的意义是“供给”,例句
(l)、(2)、(3)中“给” 的用法都是如此。

对比例句(4)、(5)、(6),各例“给”、“供”与句中有关词的语法关系、意义联系,基本相同。

“给”、“供” 的对象大都是食用、财用类物品。

通过归纳可以看出,“给”、“供”二词同义意思都是提供资用,满足所需,不使缺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