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写事类阅读文章结构分析(阅读技巧例文分析阅读讲义)(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写事类阅读
——专题一文章结构作用一、阅读技巧
文章结构分类(关键句):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反复、伏笔
1、解题技巧:文章的开头——文章开头的结构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交代事件——作用:交代事件相关要素,引起下文。
《一个苹果》:黄昏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
他顶多不过20岁,长得矮矮的,瘦瘦的。
卸完了身上背着的弹药,他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时间、地点、人物)
抒发感情——作用:抒发感情/点明中心,引起下文。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交代写作对象——作用:开篇点题,引起下文。
《天马》:1983 年,我国旅游局确定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引起读者思考——作用: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藏戏》:世界上还有向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开头:交代事件相关要素(交代写作对象及特点)、点名中心(抒发感情)、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2、解题技巧:文中的照应、伏笔
1、照应:定义:文章前后句子意思关照呼应,句子相似意思相同。
通常是涉及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动作或同一种情节。
(1)文题照应:
例:《鸟的天堂》最后一段: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巴金)
作用:点明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中心)。
(2)首尾呼应、前后照应:
例:《颐和园》
首: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尾: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作用: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中心)。
2、伏笔
定义: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我们小学阶段中,伏笔的最大特点是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线索。
例:彩虹:下雨为伏笔,说不定后面就是地湿有人滑倒、彩虹非常美丽、天气变冷了……作用:为(事情/现象)埋下伏笔,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3、解题技巧:过渡
过渡句定义:这样的过渡句是为了衔接下文,为下一段叙述的内容做好铺垫
作用:承上启下
4、解题技巧:反复
定义:一篇文章中刻意重复出现的句子
作用 1:蕴含文章中心
作用 2:点名题目。
(可以作为文章的题目)
5、解题技巧:文章的结尾——文章结尾的句子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①呼应性的结尾:作用:重现所述对象,含蓄地表达感情,点名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梅花魂》
开头:故乡的梅花开了。
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结尾: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②说理式的结尾: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
《忆读书》: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③抒情性的结尾:作用:点名中心,总结全文。
《鸟的天堂》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我有一点儿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二、阅读训练
母亲的谎言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实的谎言往往可以把人们抛入痛苦的深渊,而有的时
候,善意的谎言却能催生出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②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
给孩子吃。
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
③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
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
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
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
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
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
④上初中了,为了缴够男孩和哥姐的学费,当缝纫工的母亲就去居委会领些火柴盒拿回家来,晚上糊了挣点分分钱补贴家用。
有个冬天,男孩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
男孩说,母亲,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
母亲笑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
⑤高考那年,母亲请了假天天站在考点门口为参加高考的男孩助阵。
时逢盛夏,烈日当头,固执的母亲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茶亦浓,情更浓。
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
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
⑥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靠着自己在缝纫社里那点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着几个孩子,供他们念书,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胡同路口电线杆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后,大事小事就过来打个帮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钱粮来帮补男孩的家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左邻右舍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劝母亲再嫁,何必苦了自己。
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守身如玉,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
⑦男孩和她的哥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下了岗的母亲就在附近农贸市场摆了个小摊维持生活。
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知道后就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
母亲说,我有钱!
⑧男孩留校任教两年,后又考取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待遇相当丰厚,条件好了,身在异国的男孩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
母亲说,我不习惯!
⑨晚年,母亲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男孩乘飞机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
母亲老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男孩悲痛欲绝,潸然泪下。
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
说完,在“谎言”里度过了一生的母亲终于闭上了眼睛。
⑩母亲的谎言是善意的,母亲的爱是沉甸甸的。
母亲的谎言透露出来的爱像大海一样深厚,像雨露一样甘甜,像阳光一样无私,像高山一样伟大。
世界上每位母亲都是牺牲了自己,幸福着孩子。
让我们好好孝顺自己的母亲吧,要给母亲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对母亲和颜悦色,让其快乐生活。
1.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说说你的理由。
——————————————————————————————————
2.分析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3.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标准答案】
1.本文是按照时间线索来写母亲对孩子的爱。
从“儿时”“上初中了”“高考那年”“父亲病逝之后”“毕业参加工作后”“任教两年”“晚年”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是按时间线索来写的。
(任意写出三个关键词即可)
2.点题,点出“谎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母亲善意的谎言”做铺垫。
3. 点明中心,母亲的谎言是善意的,是沉甸甸的,是伟大的;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公交车里的掌声
①出行坐公交车,对于座位的特别关注,是最近退休才有的事。
我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去抢门争挤,经验是往里走。
车的后半部立着根柱子,抱住它,既可免除摔倒之余,又便于发现“二手座”。
“下车的请提前往外走。
”占据这个位置,哪个要动身,都逃不出你的眼睛。
②时值五月底,“非典”肆虐的高峰刚刚过去,坐车的人就增多了,戴口罩的减少了,气氛也明显地轻松了。
挨窗户坐着位胖小伙,看我一眼,又低头看书了。
一位打扮入时的女青年,身体斜靠在他的椅子
背上,跟坐在后排的几位男女同伴兴致勃勃地聊天。
从快速不清的语调中可以推测出,他们公司有人害怕“非典”不辞而别,老板如何让他们加班顶替,南四环合租房子多么便宜——看来,他们要到终点才下车。
③一位口罩吊在胸前的白发老者上车了,他步履稳健地向我——向柱子走来,我的手赶紧移开一点儿空位给他,他微笑着点头示谢。
看书的胖小伙主动起来让座儿。
这时,没等老者反应过来,旁边的那位女青年顺势一滑,抢先坐在椅子上。
④“有人给您让座儿了!”我故意高声说。
老者淡然一笑,表示知道了。
女青年却佯作不知,若无其事地望着窗外。
⑤太缺乏教养了!我故意咳嗽两声,想提醒她,也暗示我心中的不平。
没想到,这两声干咳,惊起一片惶恐。
那女青年乘机喊道:“有病——离远点儿!”这话像一块石头砸过来,立刻激起了公愤。
车里的气氛紧张起来。
我是“非典”的毒源,周围都变成了密切接触者。
惊恐、怒不可遏、谴责的目光,从四面射过来,支支锋利,如芒在背。
面对这不白之辞,必须澄清。
我一把扯下自己的口罩,当众宣布:“我没有‘非典’病,有的只是爱管闲事的毛病。
”
⑥我把她争抢座位,如何装聋作哑的经过说了一遍,她极力反驳说,胖小伙不是让座儿,是到站该下车了——座位面前,机会平等。
⑦“车已经过站了,你看他下车了吗?”我手往前一指,车里的目光顺着我
的手指,同时望过去,那胖小伙就站在前门,正朝我们微笑呢!
⑧在众目睽睽之下,女青年再也无话可说,很不情愿地站起来。
白发老者劝
我说:“你坐,坐,坐下喘口气儿,千万别激动。
”
⑨“我还是站会儿好!”我要真的坐下,那就太不识时务了。
⑩“我的想法跟你一样。
”老者一下来了精神,谈起他的生活观念,“上年纪人要少坐多站,站就是锻炼。
我平时有事出门走着去,赶上非坐车不可,也总是打站票。
”说完,拍拍那女青年的肩膀,“姑娘,还是你坐吧!”
11姑娘重新坐下。
老者又发起感慨:“现在的青年,活得比我们累,两眼一睁,就是拼搏竞争。
在车里常看见有的站着就摇摇晃晃地睡着了,逮着个座儿,
就掏出书本来充电。
其实,他们更需要多坐一会儿。
”
12“说得好!”不知谁喊了一声,车厢里响起劈劈啪啪的掌声。
13车子继续前行,车里静得出奇。
我心里怅然若失,好像被什么触动了一下。
一场风波因我而起,却因白发老者而平息,其中恐怕有个心态问题吧?群众自发的掌声又是什么意思?这掌声不正说明,我们的生活里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宽容吗!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怒不可遏:
怅然若失:
2.文章开头写“我”在公交车上“特别关注”“座位”,请你说说它的作用是什
么?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标准答案】
1.怒不可遏:愤怒的不可抑制,形容一个人特别生气。
怅然若失:心里惆怅的像是失去了什么,形容心情失落。
2.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为下文“我”的好管闲事做铺垫,引出下文。
3.点明题目,点明中心,理解与宽容促进社会和谐,使生活变得更美好,;化主题,总结全文。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
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
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
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
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
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
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
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
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
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
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
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
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
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
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
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
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
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
这时我的泪又来了。
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
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
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
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
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 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2.请简单谈一谈本文的开头有什么好处。
3.赏析下列句子。
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
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
4.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可以从人物的外貌描写或比喻修辞来解答。
例如: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脊背比作门、腿比作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高大威武的形象,这个背影让“我”崇拜。
2.点出本文的叙事线索——父亲的背影;总领全文,交代故事背景:“我”与父亲许久未见,引出下文对“背影”的描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①使用了人物描写中的动作描写,描写了父亲挑担的样子;使用了比喻修辞,将父亲比作一张弯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年迈吃力挑水的样子,表达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情谊。
②使用了比喻修辞,将倒吊着的父亲比作塑料袋,迎风飞舞,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早已不再年轻,身体不再如儿时那般强壮。
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尽管“我”早已长大,父亲却总觉得“我”弱不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