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历年真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
领域有【BCD】
A.“子弹论”研究
B. “传播流”研究
C.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D. “使用与满足”研究
2.拉维斯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ACD】
A.环境检测功能
B. 文化娱乐功能
C. 社会协调功能
D.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3.美国学者赖特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ABCD】
A.环境检测
B. 解释与规定
C.社会化功能
D. 提供娱乐
4.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是【AC】
A. 经济学派
B. 发展学派
C. 批判学派
D. 文化学派
5. 以下研究项目中属于经济学派所做的传播效果研究的是【ABD】
A.对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引起的社会恐慌研究
B. 1940年的“伊里调查”
C.“意识形态”霸权理论研究
D.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议程设置”研究
6. 美国学者F.S.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AB】
A. “观点的公开市场”
B. 自我修正过程
C. 沉默的螺旋
D. 民主参与
7.“培养”理论为称为【ABD】
A. 培养分析
B. 教化分析
C. 媒介素养理论
D. 涵化分析
8. 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ABD】
A. 动态性
B. 序列性
C. 系统性
D. 结构性
9.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学说的主要观点有【ABC】
A. 媒介即讯息
B. 媒介:人的延伸
C. 热媒介与冷媒介
D.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10.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发
展阶段【ABCD】
A. 口语传播阶段
B. 文字传播时
C. 印刷传播时代
D. 电子传播时代
11.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ABC】
A. 示现的媒介系统
B. 再现的媒介系统
C. 机器媒介系统
D. 电子媒介系统
12.根据D·麦奎尔1969年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调查,各类节目之间共
通的“满足”类型有【ABCD】
A. 心绪转换应用
B. 人际关系效用
C. 自我确认过程
D. 环境监测效用
13.D·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的主要理论有【ACD】
A. 常识理论
B. 培养分析理论
C. 现场理论
D. 社会科学理论
14.以下研究项目中属于经济学派所作的传播效果研究额是【ABD】
A. 20世纪20年代的培恩基金会关于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研究
B. 1940年的“伊里调查”
C.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研究
D. 20世纪40年代关于昼夜广播剧听众的调查研究
15.美国学者F.S.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是【AC】
A. “观点的公开市场”
B. 沉默的螺旋
C. “自我修正过程”
D. 民主参与
16.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学说,以下媒介当中属于“热媒介”的是【AC】
A. 书籍
B. 漫画
C. 广播
D. 电视
17.传播学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有【ABC】
A. 文化研究
B. 政治经济学派
C.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D. 议程设置理论
18.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这些需求包括【ABCD】
A. 信息需求
B. 娱乐需求
C. 社会关系需求
D. 精神和心里需求
19.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
究领域有【BCD】
A. “强效果”研究
B. “传播流”研究
C.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D. “使用与满足”研究
20.下列著作当中是拉扎斯菲尔德代表作的有【CD】
A.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B. 《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
C. 《人民的选择》
D. 《个人影响》
21.麦克卢汉的媒介学说的主要观点有【ABC】
A.媒介即讯息
B.媒介——人的延伸
C.热媒介与冷媒介
D.电子乌托邦
22.信源的可信性包含的要素有【AC】
A.传播者信誉
B.传播者身份
C.专业权威性
D.传播技巧
23.卡兹等人在《个人影响》中提出的测定意见领袖的指标包括【ABD】
A.生活阅历
B.社交性
C.表达能力
D.社会经济地位
24.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ABC】
A.传播权
B.知晓权
C.传媒接近权
D.获益权
25.构成“传播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ABCD】
A.《个人影响》
B.《创新与普及》
C.《人民的选择》
D.《大众传播效果》
26.英国学者P·戈尔丁将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结合对大众传播效果进行分类,分为
【ABCD】
A.短期非预期效果
B.长期预期效果
C.长期非预期效果
D.短期预期效果
27.“既有政治倾向指数”从以下几方面显示了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态
度【ABD】
A.社会经济地位
B.居住区域
C.教育程度D宗教信仰
28.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ABD】
A.动态性
B.序列性
C.系统性
D.结构性
29.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
领域出现了新的理论模式,包括【ABCD】
A.议程设置功能
B.沉默的螺旋
C.“知沟”研究
D.培养分析
30.在传播学研究中,有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分别是【ACD】
A.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B.作为使用者的受众
C.作为“市场”的受众
D.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31.下列属于控制分析中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有【ABCE】
A.广播电台
B.报社
C.电影制片厂
D.电视摄像
E.通讯社
32. 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ABCE】
A.选择性接触机制
B.媒介本身的特性
C.讯息内容
D.受众的规模
E.受众本身的性质
33.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
究领域有【ABE】
A.“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
B.“使用与满足”研究
C.子弹论
D.宏观效果理论
E.“传播流”研究
34. 美国学者P·J·蒂诺奇认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因素以外,造
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ABCDE】
A.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B.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C.社交范围的差异
D.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E.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
35. 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
的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是【ABDE】
A.拉扎斯菲尔德
B.拉斯韦尔
C.米德
D.卢因
E.霍夫兰
36. 传播学者库利“镜中我”的概念包含了【ABC】
A.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B.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C.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D.自己对自己的想象与期待
E.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37. 以下理论属于传播学宏观效果理论假说的是【BCD】
A.两级传播说
B.知沟假说
C.培养分析
D.议程设置说
E.有限效果论
38. 卡兹等人在《个人影响》中提出的测定意见领袖的指标包括【ABCD】
A.生活阅历
B.社交性
C.表达能力
D.社会经济地位
E.工作表现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
属活字排版印刷。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2.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是19世纪30年代年代的事情,其代表性的事情是大众报
刊的出现。
在这个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新闻纸”向“观点纸”
的转变,二是由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运营的转变。
3.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媒介组织的所有制形式中,英国和日本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
公营为主、私营为辅的制度,德国和部分欧洲国家采用的是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的制度,美国虽然主要采用私有企业制度,但规定实行特许制。
4.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分析的“IPP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
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5.英国学者P·戈尔丁关于传播效果的分类,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结合,将大
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6.英国传播学者D·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
论,它们是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7.“传播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
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8.人们可以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
可信性包括两
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二是专业权威性。
9.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拉斯韦尔。
他首次提出了购成传播
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人称之为“五W模式”的过程模式。
10.传播权和知晓权的思想,起源于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权在民和天赋
人权的学说,在现代社会已形成了普遍的人权和民主原则。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主要有: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12.如果说印刷传播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
制,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则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13.对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曾概括为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
传承功能等三个方面,而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指明了大众传播在以上三个方面之外还具有娱乐功能;而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则强调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等三种功能。
14.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5.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
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6.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介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当中,英国和日本的广播电视事业
采用公营为主、私营为辅的制度,德国和部分欧洲国家采用的是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的制度,意大利则有一种公私合营制度,美国虽然主要采用私有企业制度,但规定实行特许制。
17.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第二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
域有“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
18.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
19.“意见领袖”是拉扎斯非尔德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
20.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
传承功能。
21.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
验性实证研究立场以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2.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
属活字排版印刷。
23.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优先式解读),二是
妥协式解读,三是反向解读(对抗式解读)。
24.传播学经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
25.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
系统和机器媒介系统这三类。
26.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这几个基本要素构
成的。
27.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
28.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
理学家G•H•米德。
29.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指出了大众传播的四个社会
功能: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30.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
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31.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
32.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一理论主要
探讨大众传播与舆论形成的关系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1. 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2. “拟态环境”
也就是信息环境,它不是对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3. “媒介依存症”
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4. “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于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电子乌托邦的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的。
5. 施拉姆
传播学科的创立者、奠基人。
(1分)最早在大学创办传播学研究所并主编传播学教材并开设学位课程。
(1分)研究领域涉及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方面。
(2分)也是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1分)
6. 信息环境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3分)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1分)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1分)
7. 两级传播
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2分):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大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大众”。
这就是两级传播。
(3分)
8. “IPP指数”
“IPP指数”即政治既有倾向指数。
(2分)所谓政治既有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3分)
9.拟态环境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0.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仪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11.把关人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12.子弹论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有一种传播效果研究理论认为,传播媒介又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3. 经验学派
指的是以经验性方法而非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3分)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2分)
14. 信息环境
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2分)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3分)
15. 人内传播
也叫做内向传播或自我传播,(1分)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2分)处理的结果转化为信息输出前的预备状态(2分)。
16.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2分)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3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如何解释“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2. 为什么说“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 社会责任的媒介规范理论有哪些原理原则?
4. 什么是媒介技术的数字化?新媒介的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社会意义
数字化指的是在电子信号的传输方式上,用数字压缩方式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
5.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应当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1)传播权:
(2)知晓:
(3)传媒接近权:
6. 简析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里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
(1分)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是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3分)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送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4分)总之,大众传媒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2分)
7. 简述大众传媒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1)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2)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3)舆论导向包含了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议程设置”作为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的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8. 简述信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1)传播者不但掌握传播工具和手段,而求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选择。
(2)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收程度上不一样的。
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
(3)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含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的权威性,及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的资格。
9.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
诺依曼在论述“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中做了明确说明。
在她看来,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渡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10.“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发现,在人们做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
无论对报纸、杂志还是广播,意见领袖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
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并不是“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11.简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把受众看做是大众传媒的市场,是一种普遍的受众观。
这个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1.大众媒体是一种经营组织;2.大众媒体的产品或服务能满足消费者需求;3.媒体活动室市场活动,传媒机构之间的竞争对象自然是消费者。
这一观点反应了传媒活动的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解释了受众作为消费者的行为特点。
12.简述受众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
受众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
论。
它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
它的主要观点有:1.受众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媒介接近与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为受众存在;3。
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有自己的媒体;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体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体更符合社会理想。
13. 你是如何理解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这一观点的。
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2分)而是各个时代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2分)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2分)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2分)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2分)
14. 简述“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这两种传播技巧各自的利弊。
(1)“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做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2分),但也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
(3分)(2)“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发言机会,可以“公平感”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2分),但由于同时提示对立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加,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容易造成为对方做宣传的效果。
(3分)
15. 简析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1)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2)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3)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4)记者、编辑的个人判断只有在与传媒组织的报道方针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才能发生实质性影响。
16. 简述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
(1)任何民众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3分)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2分)
(3)社会各阶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2分)
(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