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管理规定
学分制实施细则(5篇)
学分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机制,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与质的计算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第二条为深化我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____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试行办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章学习年限第三条我校本科专业的学制,除建筑学专业为五年外,其余均为四年。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
四年制本科在校学习年限为____年,五年制本科在校学习年限为____年。
第四条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学完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准予毕业;对符合《____学位条例》和《____工程学院授予学士学位实施细则》的学生,授予学士学位。
第五条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因患病、出国、创业等原因可申请休学____年,休学期限以学年为单位计算,学生最多可申请休学____次,累计时间最多____年。
学生休学须本人提出申请,经家长签字确认,学院院长审核,报教务处批准。
第三章课程、学分与成绩考核第六条人才培养计划内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
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对各类课程和实践环节均有最低学分要求规定。
必修课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____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
选修课指为加深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以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课程。
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简称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简称任选课)两种。
限选课指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课程;任选课指为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以及就业方向选修的课程。
第八条学分计算学分计算以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的学时数为主要依据。
学分制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院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和成人教育学生。
第三条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和学习成果计量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条学分制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公平公正原则:对全体学生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度,确保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二)弹性灵活原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质量保障原则: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分制度的实施效果。
(四)持续改进原则:不断完善学分制度,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章学分制度第五条学分是学生学习量和学习成果的计量单位,每门课程均设定相应的学分。
第六条学分分为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和实践环节学分。
(一)必修课学分:指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学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等。
(二)选修课学分:指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修读的课程学分。
(三)实践环节学分: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通过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获得的学分。
第七条学分计算方法:(一)课程学分:以课程学时为依据,每学时计1学分。
(二)实践环节学分:根据实践活动的内容、时间、成果等因素,由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评定。
第八条学分绩点:(一)学分绩点是指学生在某一学期或某一学年的学习成绩所获得的绩点。
(二)学分绩点计算方法:学分绩点=(课程成绩×课程学分)/课程学分之和。
第三章学分要求第九条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
第十条本科生毕业学分要求:(一)总学分要求: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本科生毕业总学分一般不少于150学分。
(二)课程学分要求:必修课学分不少于80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50学分。
大学学分制管理规定
大学学分制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满足广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 修业年限第二条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制。
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的普通本科专业可在三至八年内完成学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的医学类本科专业可在四至八年内完成学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五年的医学类本科专业可在五至十年内完成学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七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可在七至十年内完成学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的专科专业可在三至六年内完成学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二年的专科专业可在二至四年内完成学业。
第三章学分第三条学分是表示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类课程的学分计算方法如下:1 .理论课(含实验)2 ,单独设置的实验课3 .公共体育课 每32学时1学分4 .实践教学环节(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每16学时1学分 每32学时1学分(1)集中进行每教学周1学分(2)分散进行每32学时1学分第四条学生应修读的基本学分数为:1.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的普通本科专业160学分左右,基本修业年限为五年的医学类本科专业220学分左右,基本修业年限为七年的临床医学专业300学分左右。
2.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的专科专业130学分左右,基本修业年限为二年的专科专业90学分左右。
第四章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第五条教学计划把对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三个阶段,反映了学校对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设计了学生培养的主要过程和方式,是学生修读课程的主要依据。
第六条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修读类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层次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
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
学校学分制管理制度
一、引言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学校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学分制管理制度概述1. 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包括选课制、学分绩点制、主辅修制等。
2. 学分制管理分为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我校实行学年学分制。
3. 学年学分制是指在规定年限内,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后,取得相应学位。
三、学分制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选课制(1)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专业要求和社会需求,在规定范围内选择课程。
(2)选课时间、方式由学校统一安排。
(3)选课过程中,学生应遵守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等规定。
2. 学分绩点制(1)学分绩点制以学生所修课程的成绩和学分计算,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指标。
(2)学分绩点计算方法:学分绩点=课程成绩×课程学分。
(3)学分绩点用于评估学生学业水平,作为奖学金、优秀学生评选等的重要依据。
3. 主辅修制(1)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申请主辅修。
(2)主修专业为主课程,辅修专业为辅课程。
(3)主辅修课程学分分别计入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
4. 补考重修制(1)学生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参加考试,可申请补考。
(2)学生考试不及格,可申请重修。
(3)补考和重修课程学分不计入原课程学分。
四、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1. 学院(部)负责学分制管理的具体实施,包括课程设置、选课安排、成绩评定等。
2. 学校教务处负责学分制管理的监督和协调,确保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自觉遵守学分制管理制度,按时完成学业。
五、结语我校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体师生应共同努力,确保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公司员工学分制培训管理制度
公司员工学分制培训管理制度一、总则1.1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公司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1.2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1.3 本管理制度旨在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实现员工个人成长与公司发展的共赢。
二、培训学分制2.1 培训学分制是指公司员工通过参加各类培训课程,获得相应学分,用以衡量员工培训效果和激励员工学习的制度。
2.2 学分设置:根据培训课程的重要性和难度,设置不同数量的学分。
2.3 学分有效期:学分自获得之日起两年内有效。
2.4 学分积累与使用:员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积累学分,用于晋升、评优、岗位调整等。
三、培训课程设置3.1 公司根据发展战略和员工需求,设置以下培训课程:3.1.1 新员工入职培训:包括公司文化、规章制度、岗位技能等。
3.1.2 在职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包括专业技能、管理技能、领导力等。
3.1.3 外部培训:邀请行业专家、知名讲师授课,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3.1.4 在线学习:提供各类在线课程,方便员工自主学习。
3.2 公司鼓励员工参加外部培训和认证,对取得证书的员工给予奖励。
四、培训组织实施4.1 公司设立培训部门,负责培训课程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估。
4.2 培训部门应定期收集员工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确保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3 培训部门应与内部讲师和外部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培训质量。
4.4 培训部门应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员工培训情况和学分积累。
五、培训效果评估5.1 培训部门应定期对培训课程进行效果评估,包括学员满意度、培训知识掌握程度等。
5.2 培训部门应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培训课程和方式。
5.3 员工应积极参与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
六、激励与惩罚6.1 公司对积极参与培训、学分积累较多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
6.2 公司对不参加培训、学分不足的员工进行提醒和督促,必要时进行处罚。
2024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
2024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____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学分的定义: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习工作量和学业成绩的计量单位,一般以学时为基础,按学科门类划分。
2. 课程学分的计算: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各学科门类的课程学分计算标准不同,具体以《学分认定办法》为准。
3. 学分的取得:学生在修读课程并通过考试或评定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4. 学分的使用:学生获得的学分可以用于计算学业成绩、补修学分、申请学位或毕业证书等。
5. 学分的转换:根据不同学科门类的要求,不同学校或学院可以对学生在其他院校或单位获得的学分进行转换认定。
6. 学分的修读限制:根据学校或学院的教学计划,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需要修读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7. 学分的认定和记录:学校或学院应建立完善的学分认定和记录机制,保证学生学分的准确计算和记录。
8. 学分的管理责任:学校或学院应指定专门负责学分管理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学分的计算、认定、转换和记录工作。
以上内容仅为一般学分制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具体以学校或学院制定的规定为准。
第 1 页共 1 页。
学分制管理制度
学分制管理制度•相关推荐学分制管理制度(精选5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制度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制度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分配功能。
大家知道制度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分制管理制度(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分制管理制度1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进一步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学校决定,继续全面推行以学分制、选课制和学习指导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普通专科生从20xx级开始,实行新的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
第二条为了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工作严格有序,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我校校情,制定本办法。
第一部分学制和学习年限第三条专科标准学制为三年。
在规定时间内取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各类学分,准予毕业。
第四条实行弹性学制。
1、弹性学制年限为2—6年,学生学有余力,超前选学有关课程,提前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提前毕业。
2、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短不少于两年(即提前毕业)。
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可中途停学创业或半工半读),具有学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六年,在校累计修业时间最长不超过五年。
在5年内达不到毕业要求者,根据其完成学业情况,分别作肄业或结业处理。
第二部分学习专业的选择第五条学生在校所学专业原则上为入学录取通知书所确定的专业。
学生主修专业中设有多个专业方向。
学生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长、兴趣等,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第六条允许少数学生按学校有关规定转专业(主修专业)。
大学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规定
大学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改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学分制,是指学校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基本单位,以达到毕业应修课程和学分最低要求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主要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三条实施学分制旨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率,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
第四条学校实行弹性修业年限。
学生可在标准学制的基础上提前一年或推迟两年毕业。
具体办法按照《学校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第五条本规定适用于学校全日制本科生。
长学制专业的本科教学阶段适用于本规定。
留学生、交流生、进修生等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课程与学分第六条学时与学分。
理论课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每32学时计1学分;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由各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整体安排确定。
学生必须完成选课并通过考核,方可获得课程对应学分。
第七条专业学分要求。
各专业毕业应修课程和学分要求由专业培养方案确定。
学生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方可毕业。
第八条学分认定。
转专业、转学前所修课程和学分,由学生向转入专业所在学院申请,由该学院认定。
校际交流学分由学院认定。
第九条创新奖励学分。
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创新基金项目、各类学科竞赛等所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由学生申请经学院报本科生院认定,可以置换相应课程学分。
学分认定及置换标准按相关文件执行。
第三章收费管理第十条学分制收费实行“两部制”计费方式,学生学费由专业注册学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组成。
专业注册学费按学生实际在校就读的学年计收,学分学费按修读课程的学分计收。
第十一条学生须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前,预存专业注册学费和学分学费,方可选课。
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
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一、背景介绍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是指学校为了规范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个性化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
学分制的实施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从学分制的目的、原则和实施过程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二、学分制的目的学分制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学分制,学校能够将课程划分为若干学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完成的学分数来评价学业成绩。
这样一来,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课程,提高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三、学分制的原则学分制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公平性原则:学分制的实施应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学分,并且对不同课程的学分要进行公正评估;2. 灵活性原则:学分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3. 终身学习原则:学分制的实施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终身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阶段,而是贯穿整个人生;4. 发展性原则:学分制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学分的获得方式学生通过参加课程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学分的获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课堂学习:学生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互动,完成课堂作业和考试,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2. 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实习等方式积累学分;3. 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如独立阅读、线上课程学习等,获得相应的学分;4. 辅修专业:学生可以选择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获得相应的辅修学分。
五、学分的计算和评价学分的计算和评价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环节。
通常情况下,学分是根据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取得的成绩来计算的。
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指标和评价规则,对学生的学分进行评价和记录。
六、学分的灵活运用学分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
学分管理制度管理总则
学分管理制度管理总则第一条总则为规范我校学分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教育部门政策,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我校各类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及继续教育的学分管理。
第三条学分定义学分是指学生取得学业成绩的一种计量单位,是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体验和研究环节所取得的成果的一种确认和量化。
第四条学分计算学分计算以学时为基本单位,学生在完成对应学习任务并通过相应考核后,可获得相应学分。
第五条学分的构成学分主要包括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两大类。
必修学分是指学生须完成并获得学分的一定课程或者教学环节;选修学分是指学生有选择权的学分,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业发展方向进行选课。
第六条学分的获取学生可通过课程学习、实习、实践、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获取学分。
在学期末,学生需参加相应考核,通过后方可获得相应学分。
第七条学科课程学分要求学生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学位要求完成相应的学分要求。
研究生需根据学位要求完成学分要求。
第八条学生学分管理学生可通过学籍管理系统查看自己的学分情况,学生需定期进行学分审核,确保自己的学分情况符合要求。
第九条学分转换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相关规定的学分转换方式,将其他院校、项目或者商定的学分引入我校学籍。
第十条学分记录与办理学生学分情况将会记录在学籍册和学籍电子档案中,学生须通过学院教务处进行学分办理。
第十一条学分绩效奖学金学校将设立学分绩效奖学金,对在学分获取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
第十二条学分管理监督学分管理将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相关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十三条学分管理违规处罚对于学生在学分取得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以奖代补等违规行为的,学校将按照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第十四条学分管理制度的变更和解释本学分管理制度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解释和执行,并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变更。
第十五条附则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正式实施,如有任何质疑,可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
学分制实施细则
学分制实施细则引言概述: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单位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学习进度和学习负担的教育管理制度。
学分制实施细则是指明学分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规定和要求的文件,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有指导和规范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学分制实施细则的内容。
一、学分获取规定:1.1 学分获取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实习、科研、社会实践等方式获取学分。
1.2 学分计算方法:学分的计算一般以学时为单位,根据不同学科的难易程度和学分要求进行权重分配。
1.3 学分获取标准:学生需达到一定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要求才能获取相应的学分,如及格线、出勤率等。
二、学分使用规定:2.1 学分累积和转移:学生所获取的学分可以累积并在不同学期、不同学年之间转移,方便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和灵活学习。
2.2 学分认定和确认:学校需要对学生所获取的学分进行认定和确认,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有效记录和体现。
2.3 学分使用限制:学生在使用学分时需按照学校规定的课程设置和学业要求进行选择和使用,不能随意挥霍学分。
三、学分管理规定:3.1 学分管理机构:学校需要设立专门的学分管理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学分的统一管理和监督。
3.2 学分管理流程:学分的获取、使用和管理需按照规定的流程和程序进行,确保学分制的公平和透明。
3.3 学分管理责任: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有学分管理的责任和义务,需共同维护学分制度的正常运行。
四、学分评价规定:4.1 学分评价标准:学校需要制定明确的学分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4.2 学分评价方式:学分的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考试、论文、实验报告、作业等多种形式,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4.3 学分评价结果:学生所获取的学分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学位授予,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学分制度调整规定:5.1 学分制度变更:学校需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学分制度进行调整和改进。
5.2 学分制度公告:学校需要及时向师生公布学分制度的调整内容和原因,确保师生对学分制度的了解和接受。
2024年学分制实施细则(三篇)
2024年学分制实施细则一、绪论学分制是以学分为核心,以学分为单位度量和积累学习成果的教育制度。
学分制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特制定本细则,规范学分制的实施。
二、学分计划1. 学分计划是指学生在一个学年内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成果。
学分计划应明确规定学分总数、各学科、课程类别、选修课程、实践环节等要求。
2. 学分计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学科要求、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确保学生具备相应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
3. 学分计划的设计应科学合理,合理安排各类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学分获取与认定1. 学分的获取应以学生实际完成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学生需通过考试、作业、报告、实验、实习等形式去完成。
2. 学分的认定管理员工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进行,确保公平、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3. 学生在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后,根据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学分管理员工对其学习成绩进行评定,学生达到及格标准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4. 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外学术活动、志愿服务、科研实践等方式获取学分,需经过学校相关部门认定和评价。
四、学分转换与转移1. 学分转换是指将某门课程的学分在不同学校或教育机构之间互相转移的过程。
学分转换应遵循相应的政策和程序,确保学分的科学合理转移。
2. 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转学时,可以申请将已获取的学分转移。
原学校应提供相关成绩和学分认定材料,并按照要求出具学生的学分证明。
3. 学生转学时,目标学校应核实申请学生已获取学分的真实性,并按照转学协议或协商确定的规定接纳学分。
4. 学分转移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对接,确保学生转学后可以顺利进行学习,避免重复学习和浪费学时。
五、学分积累与累积1. 学分积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门课程的学分逐步积聚的过程,学分积累是学生学业发展的基础。
学分制管理规定
学分制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深化我院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我院实行学分制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大中专学生。
第三条我院学分制的基本内容:1.各系室根据所属专业制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2.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3.对同一课程提出不同的难度要求;4.允许学生从不同途径取得学习成绩,给予有标准要求基础上的成绩互认;5.以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单位。
第二章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第四条学分制实施性专业课程设置是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各系室各专业均应制定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
第五条我院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及实习实训领域四类,并根据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又分为限制选修课(下称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下称任选课)两种课型。
(一)必修课公共必修课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同一起点、同一学制、同一类型的学生要求修习的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必修课占学分:三年制(约20—30%);专业必修课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一个职业群体所共同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
专业必修课占学分的30%左右。
(二)选修课1.限选课限选课是体现职业专门化方向的课程,教学内容是从事一定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根据社会的需要,在一个专业内一般设置多个专门化方向,一个专门化方向的限选课一般由5—6门专业课(含技能课)组成,也可2—3门课捆绑进行。
限选课应尽量综合化,形成小模块组合,并以培养技能为主,限选课占学分15%左右。
2.任选课任选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学分制实施细则范本(四篇)
学分制实施细则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学分制实施的各项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学分制是一种基于学生所学课程的学分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教育评价制度。
本细则适用于所有学分制的实施高等教育机构。
第三条学分制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条学分制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培养,兼顾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全面发展。
第二章:学分制的管理与实施第五条学分制的管理与实施主要由教务处负责,成立学分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分制的规划、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
第六条学分制的核心是学分,学分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基本单位。
学分制按照学生所学课程的难度、学时和学习负荷等因素来确定学分。
第七条学分制的学习过程包括选课阶段、学习阶段、考核阶段和评价阶段。
选课阶段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学习阶段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学习课程,考核阶段学生按照学分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并参加考试,评价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第三章:学分制的课程管理第八条学分制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相应的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程。
第九条学分制的课程设置应兼顾学科前沿、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结合学科交叉和实践能力培养。
第十条学分制的课程安排应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保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选课的灵活性。
第四章:学分制的考核评价第十一条学分制的考核评价采用定期考试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定期考试主要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综合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十二条学分制的综合评价包括学术成果展示、课程设计、实践报告和评价问卷等形式。
第十三条学分制的评价结果由教师按照学分要求给出,并形成学生学业档案,供学生和学校参考。
第五章:学分制的质量保障第十四条学分制的质量保障主要包括课程质量保证、教师培训和学生支持服务等方面。
2024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
2024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根据2024年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分制管理规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规定:
1. 学分制度:学院将实行学分制度,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学分。
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习工作量的单位,代表学生在该课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2. 学分分配:每学期,学生需要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才能继续下一学期的学习。
具体的学分要求将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年进行调整,并由学院发布。
3. 课程学分:每门课程的学分数根据其学习难度、教学时间等因素确定,一般以学时为基准。
一门普通课程通常分配2-4个学分,实践课程或实习课程可能分配更多的学分。
4. 学分积累和转移:学生的学分将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满足学院规定的学分要求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或学位。
学生还可以申请将其他学院或机构中取得的学分转移到本学院,但需要符合学院的规定和审核要求。
5. 学分考核:学生必须参加每门课程的考试或评估,以获得相应的学分。
学院将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考试安排。
6. 学分认定:学分认定是学院对学生学分取得情况的审核和确认。
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学分认定,并提供相关的材料证明,如学习成绩单、课程大纲等。
7. 学分补考:对于未能在首次考试中通过的学生,学院将提供学分补考的机会。
学生必须根据学院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参加补考。
8. 学分管理:学校将建立学生学分档案,记录学生的学分积累情况。
学分管理将由学院教务处或类似部门负责,确保学生的学分管理和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规定只是可能的范例,具体的2024年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可能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学分制管理规定
学分制管理规定为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发挥教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我院实行学分制管理。
根据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课程与学分第一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技能与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0%左右,理论课教学学时约占50%左右。
第二条我院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
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
选修课指为学生扩大选择专业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本系或全院范围内选择修读的课程。
包括:1.专业限选课2.专业任选课3.公共选修课第三条我院各专业教学设计三年制总学分为130分左右(以各专业教学设计为准)、二年制总学分为80分左右(以各专业教学设计为准)。
必修课占总学分数的比例将随着学分制的完善逐步降低。
当前三年制计划占75%,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将随着学分制的完善而逐步增加,目前计划占25%,其中任选课学分不低于5%,即6.5学分;二年制必修课计划占85%,选修课计划占15%。
第四条学分规定。
(一)课程学分的计算,以该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安排的学时数和学分数为主要依据,教学设计规定的学时数可包括课内学时与课外学时。
学分以学期(每学期以18周计)为计算单位。
1.一般理论课每18学时计算1学分,相对独立的实践课20学时折算1学分,整周实践课每周折算1.0学分。
折算学分时,保留小数后1位数(第2位数4舍5入)。
2.体育课为公共必修课,一般一个学期1学分,三年制为2学分,二年制为1.5学分;3.军训为公共必修课,一般在新生开学时进行,计1学分;4.就业指导课为公共必修课,三年制、二年制均为32学时,1.5学分;5.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公共必修课,按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执行。
6.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按教学设计规定的周数计算,每周计算1学分;7.校际之间同一层次且教学要求基本相同的课程,经学院批准,可以承认其学分。
学生学分管理规定
学生学分管理规定第一节为什么需要学生学分管理规定学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所获得的一种学术认可。
它以一定的学分值来体现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学术成绩。
学分管理规定的出现旨在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节学分管理规定的基本要求学分管理规定应明确学分的获得方式和标准,包括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等。
规定应具体规定学分的分值,以及各个学科对于学分的要求。
第三节学分管理规定的实施方式学分管理规定可以采用积分制或者修学分的方式。
积分制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学业成绩给予相应学分,而修学分的方式是根据学生选择的学科和课程来决定需要修满的学分。
第四节学分管理规定对学生的影响学分管理规定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它明确了学生在学术成绩上的要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业水平。
同时,学分管理规定也是学生进行留学申请、升学考核、奖学金评定的重要依据。
第五节学分管理规定对教师的影响学分管理规定也对教师有着一定的影响。
教师需要依据学分管理规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帮助学生合理分配学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第六节学分管理规定对学校的影响学分管理规定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部分。
它规范了学生学习过程,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学分管理规定也能促使学校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第七节学分管理规定可能面临的问题学分管理规定的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学分的分值标准是否合理,学分的同一性和可比性如何保证,学分的评估方式是否公正等。
这些问题需要学校不断改进措施,并与学生、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
第八节学分管理规定和学生发展的关系学分管理规定和学生个人发展密切相关。
学分管理规定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规划学业和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学分管理规定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
第九节学分管理规定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学分管理规定可以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结合,通过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分制管理规定
××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与管理中贯彻因材施教与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校教育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来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学分绩点来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
它是学生修读课程所需时间的反映,也是确定学生能否毕业的基本依据。
第二章学制第三条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基本学制为三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自入学注册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四年,最短不得少于两年。
高中起点“3+2”本科基本学制为五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自入学注册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六年,最短不得少于四年。
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本专业所规定的学分,且符合毕业资格审查条件者,准予毕业。
在规定年限内没有修满学分者发放结业证书。
第四条高中起点“3+2”本科,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由合作院校授予学士学位。
第五条凡能在基本学制内提前修满所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且符合毕业资格审查条件者,经本人申请,所在学院审核,教务处复查,分管校长批准,允许提前毕业。
第六条初中起点五年制专业,参照学分制管理执行。
第三章学分和学分绩点第七条课程学分和各专业的毕业最低学分由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学生须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各类课程的最低学分才能毕业。
辅修专业学分由辅修专业培养计划确定,辅修专业的学分不计入毕业学分之内。
第八条学生每学期修读的课程均须参加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考试、考查两类。
为衡量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程度,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采用学分和学分绩点来区分学生的学业水平。
第九条课程考核成绩和绩点的对应关系如下:第十条课程的学分绩点,为该课程的学分乘以该课程成绩相应的绩点;学分绩点总数为学生一学期(学年)所修读全部课程所得的学分绩点之和;平均绩点为学分绩点总数除以修读的学分总数。
学校学分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规范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学分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全体学生。
三、学分制度1. 学分设置我校采用学分制,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课程学分后,可获得相应学位。
学分分为必修课学分和选修课学分。
(1)必修课学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必修课学分。
(2)选修课学分: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等,学生可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修读。
2. 学分计算(1)必修课学分:按照课程设置,每门课程对应一定学分。
(2)选修课学分:按照课程设置,每门课程对应一定学分。
(3)实践环节学分:按照实践环节要求,完成规定实践项目可获得相应学分。
3. 学分要求(1)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后方可毕业。
(2)学生在校期间,每年修满规定学分,方可获得相应学年度的奖学金、荣誉称号等。
四、学分认定与转换1. 学分认定(1)学生在校期间修读课程,经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
(2)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讲座、实践活动等,经认定,可获得相应学分。
2. 学分转换(1)学生修读的课程,如与其它学校或教育机构课程相同或相近,可申请学分转换。
(2)学生修读的课程,如符合我校学分要求,可申请学分转换。
五、学分管理1. 学生学籍管理部门负责学生学分的认定、管理和监督。
2. 学生学籍管理部门应定期公布学生学分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学分问题。
3. 学生对学分认定有异议,可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申诉。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学校教务处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大学关于本科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相关规定
(节选自《河北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
第五章 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十七条 学生应当参加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合格即取得该门课程学分。
学生考核成绩记入成绩册,无论合格与否均计入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并归入本人档案。
第十八条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开课单位审批确定。
课程成绩可采用百分制和五级制方式记载。
凡考试课成绩(包括单独设课的实验课)均采用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课程的考核按照《河北大学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实施。
学校采用平均学分绩点评定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并在学生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应用。
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为课程学分绩点总和除以课程学分总和。
()()
⨯∑∑课程学分课程成绩绩点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 课程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为课程绩点乘以课程学分。
课程绩点根据考核成绩折算,具体折算规定见下表:
第十九条 课程总评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含平时测验、课堂讨论、作业、论文等)和结课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结课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高于70%。
河北大学教务处
年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