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上《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烙饼问题》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四年级数学上《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烙饼”为主题,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多张饼的探究过程。

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1、设计可操作学具。

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筹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课前我针对例题设计制作了相关的学具,用圆片代表饼,这样便于学生借助学具的操作,在直观中调整,在操作中发现,能更加自然地感悟简单的优化思想。

2、动手操作,理解方法。

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获取大量的表象经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抓住了烙3个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这个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说理,再操作来加深印象,体会最少用9分钟的道理。

在研究3张饼的烙法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动手操作并给同桌展示说明,学生经历了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的过程,通过同桌合作,形成了自己烙3张饼的方法,接着,由学生展示不同的'烙法,并从中选择出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解决了烙饼需要最短时间中的基本问题。

在最后又安排了“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完成表格。

发现“饼数×3=最快时间”;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就两张两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就先两张两张的烙,最后3张饼用轮流烙饼法烙,这样做最节省时间”这些规律。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不足,一节课下来,也有几点值得深
思,反思自身,在很多方面还需努力啊,主要罗列几点,提示自己:
1、放手的力度不够,特别是让学生找烙饼规律时,我讲的还是太多,此外本节中练习的不多,还需要搜集练习。

2、在课堂上要多用激励性语言来鼓舞学生,语言还应再简练些。

3.课堂情绪调控有待加强,受学生的状态影响较大,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

4.我对于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处理的不到位。

如:有一名学生自豪的说:“老师我可以6分钟完成,就是把第三张饼分成两半放到锅的两边一起烙就行了。

”等像这类的问题处理的不到位。

2、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习的是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学生基本对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已经熟悉,解各种方程也熟练,现在我们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这是本节课的关键。

但关于行程问题,学生学习过一步解法,知道速度×时间=路程,但两人有关的行程问题较难,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是相遇问题的基础,其拓展的问题会比较多,且更难。

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利用实际行动展现,逐步引导学生探究。

一、复习等量关系,做好铺垫。

学生已学习了一人行走的行程问题解答方法,我上课开始,举例一步问题,让学生解答,并说出等量关系。

同时改变问题,问等量关系。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行程问题的解答依据。

二、学生上台展示,变抽象为直观。

相遇问题比较抽象,我让两名学生上台走路,现场照题目要求直观演示。

为了让学生观察清楚,也为了更好地贴合问题,直观展示,我特地喊口令,让两学生依口令一秒一秒走,并掌握步幅大小,保证三秒相遇:第一秒,你两步,我三步;第二秒,第三秒相遇。

理解了题意,问题来了,两学生同时走,到相遇,时间有什么关系?(相等),这段路程几人走完的?总路程怎么计算?通过提问,发现有学生模糊,刚才关注点和问题脱钩,于是刚才演示的两名同学再次演示,这次学生带着问题观察,问题逐一解答。

三、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建构模型思想对走路演示,学生铭刻在心,脑中有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和细节,如两人的时间啦,哪一段路程谁走的?相遇点会靠近谁?等等。

首先要求:已知条件要全部表明,连同单位,问题也要标注。

师生一步一步,共同完成线段图画法,把心中的理解都画出来。

再次直观展示,使学生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帮助学生建构相遇问题的模型思想,两人共同走完,即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同时两人时间相等,即: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学生很快列出方程解答。

数学实际问题往往比较抽象,老师需借助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实际问题。

3、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基础上教学的。

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

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功之处:
1.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材中画出线段图直观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是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即14-12=2(公顷);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即2÷12≈16.7%。

二是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或100%。

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通过两种方法的教学对比,使学生明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同时应用线段图加强学生图形结合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题目的变式,训练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例2的问题后进行变式训练,再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为防止负迁移,可以提出问题:能不能
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的含义是什么?在这里是谁和谁比?使学生明确这道题实际求的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占实际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4-12)÷14≈14.3%。

或者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12÷14≈85.7%,再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100%-85.7%=14.3%。

通过变式练习,即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14-12)÷14≈14.3%这个算式习惯上用等于号,而不是用约等号。

再教设计:
在教学中要说明(14-12)÷14≈0.143=14.3%,而不是等于14.3%。

4、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第六单元的解决问题例8,这个例题要求学生通过看直观图,将抽象的数学信息具体化,进而探讨如何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以买碗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两步计算,建立归一问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先算出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在根据题目中的其他条件算出最后的结果。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在课件的设计中,主要采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个别差生开始不理解,到后来的练习也能基本完成。

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同属于归一问题,但略有不同,第一个是正归一,后一个是反归一,我在处理这两题时,采用了对比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之下发现不同,进而减少了正反归一问题的混淆。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我会提问题”的环节,给出学生一个条件,让学生补充提问题,巩固了学生的新知,但是由于例题时间用了过长时间,本环节没有顺利完成。

本次课后,通过听课教师的提点和自我反思,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讲的太多,不敢放手给学生。

在讲例题时,总是怕学生不会,课堂上只是教师主要在讲,学生被动在听。

2、分析题目时重复过多。

在分析问题时,总觉得学生没读懂题目,就反复带领同学分析,这就是造成教学内容完不成的主要原因。

3、教学中不想让学生犯错。

总想着要让学生一次就对,不懂让学生先犯错。

4、课堂中口头用语过多。

5、在全课小结时,学生对于“求单一量”这一问题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只能我自己总结,这个环节就没有起到效果。

今后改进的方向:1、课堂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能不讲的就不讲或少讲。

2、学生学习要以优带差。

让优生教差生,这样既巩固了优生,也帮扶了差生。

3、多让学生说自己的做题想法,不能只灌输老师的想法,让学生“活起来”。

4、教学中不能怕学生出错,要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自己,然后在错误的基础上发现正确的知识。

5、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积累教学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

6、尽量减少口头习惯用语。

本次课给我的启发很大,揭露了我的诸多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让课堂尽量向优质与高效靠拢。

5、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设计“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情境,以“问题”为线索,以“动脑筋”为媒介,以“口语交际”为目的,展开饶有兴致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围绕“问题”,在“发现”中交际,在“讨论”中交际,在“评价”中交际,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实现信息传递和思想感情的交流。

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好的:
一、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

口语交际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口语交际的空间就有多大。

教师能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如“家里有了蟑螂怎么办?”,“队徽容易刺到皮肤怎么办?”等,让学生觉得有本之源,有话可说,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极高。

二、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课堂。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终极目标
是培养走向社会的现代人,这就要求口语交际要实践性。

这节课里,学生针对“夏天戴队徽很容易刺到皮肤该怎么办”、“晚上起床找不到开关怎么办”等展开对话。

体现出“语文的综合性的实践性”,加强了课堂与课外生活的联系和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学生间的对话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中才能形成,在本课里采用了三种互动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

正是这些互动使学生打了思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胆量,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从而避免了那种“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单向传递状态,思维交流、碰撞较少”的弊病。

学生在互动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神采飞扬中真正展示自我,释放本真,实话实说。

一节课下来,学生交际的兴趣浓厚,基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懂得与人交际时应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认真倾听,教学目标的达成较好。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孩子在小组内大胆说而站起来说却很胆小,教师对个别学生具体的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学生出现表达困难时,欠缺机智的引导,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6、四年级数学上《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烙饼”为主题,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多张饼的探究过程。

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1、设计可操作学具。

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筹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课前我针对例题设计制作了相关的学具,用圆片代表饼,这样便于学生借助学具的操作,在直观中调整,在操作中发现,能更加自然地感悟简单的优化思想。

2、动手操作,理解方法。

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获取大量的表象经
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抓住了烙3个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这个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说理,再操作来加深印象,体会最少用9分钟的道理。

在研究3张饼的烙法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动手操作并给同桌展示说明,学生经历了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的过程,通过同桌合作,形成了自己烙3张饼的方法,接着,由学生展示不同的'烙法,并从中选择出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解决了烙饼需要最短时间中的基本问题。

在最后又安排了“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完成表格。

发现“饼数×3=最快时间”;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就两张两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就先两张两张的烙,最后3张饼用轮流烙饼法烙,这样做最节省时间”这些规律。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不足,一节课下来,也有几点值得深思,反思自身,在很多方面还需努力啊,主要罗列几点,提示自己:
1、放手的力度不够,特别是让学生找烙饼规律时,我讲的还是太多,此外本节中练习的不多,还需要搜集练习。

2、在课堂上要多用激励性语言来鼓舞学生,语言还应再简练些。

3.课堂情绪调控有待加强,受学生的状态影响较大,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

4.我对于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处理的不到位。

如:有一名学生自豪的说:“老师我可以6分钟完成,就是把第三张饼分成两半放到锅的两边一起烙就行了。

”等像这类的问题处理的不到位。

四年级数学上《烙饼问题》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共15906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