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4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全面深 化课程改革”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的重要途径。
: 1.一个主题: 落实好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3)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
学分 必修 选修I 选修II 总分
现行 116 22 6 144
修订后 88 42 14 144
——高中普及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需要,同时为了扩大 学生选择学习的空间
——高考制度改革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 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形成专业倾向, 需要与之相适应地安排课程
2
为什么把“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作为落实 “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呢?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 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 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育事业进入内涵发展新阶段
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升; 教育供给矛盾已经转移; 发展中转型,转型中发展。 教育重心开始调整:
只有把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考试 招生制度改革作为一揽子改革方案,相得 益彰,才能使两项改革形成合力,取得更 好的改革实效。
三、高中课程建设的新变化
(一)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研究核心素养作为回答“培养 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已经成为 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最为关心的重 要主题之一,成为21世纪国际课程 改革的潮流。
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教学[2014]17号)。
(二)带来的主要变化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业水平考试全覆盖,14个学科全部考。
(2)突出学生的选择,即“两依据一参考”。
依据高考语、数、外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 学生综合素质。
(3)文理不分,文理兼修,文理兼考。
无论从本次高考改革方案本身来看,还是 从先走一步的浙江和上海的试点情况来看, 都清晰地反映出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的挑 战前所未有,对中小学特别是普通高中的 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均 提出了更为明确、更高的要求,甚至形成 了倒逼之势。
促进学科教学重点的转移:从以学科知识为重点转向以学科体系结构和 大观念、思维方法、核心价值为重心,帮助教师从忙于“教知识”到走 向 在“教知识” 基础上更为重视“教态度、教方法、教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的必然路径,让核心价值观教 育可视化、可操作、可评价。
延续国人对素质教育的美好期待,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一是凝练各学科核心素养
分析各学科课程的学科本质,阐释 各学科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贡献, 充分挖掘各学科育人价值,进而凝练 “学科核心素养”。
这是不断明晰各学科课程目标的过 程,也是不断厘清课程与学生发展核心 素养培养间逻辑联系的过程。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 现,是该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所 作出的独特贡献。
7 化学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8 生物 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9
Hale Waihona Puke 通用 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 技术 物化能力
10
信息 技术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信息社会责任
序 号
学科
学科核心素养
11 音乐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12
美术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 践、文化理解
13
艺术
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文化理 解
14
体育与 健康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15
英语
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 力
16
日语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 力
、思维品质、学习能
17
俄语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 力
18
德语
(4)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 工作的意见》(教学[2014]18号);
(5)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科学技术协 会联合印发《教育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 国 家体育总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进一步
➢规模——内涵 ➢数量——质量
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培养人”,教育质量 的关键是“如何培养人”——课程改革
(三)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有待进一步落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脉络
上世纪末
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2004年
大范围开展课程实验
2011年
修订义务课程标准
2014年
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
——比较西方发达国家必修课程占比情况, 必修占比仍显偏高
3.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标准设计依据、出发点
三个不争的事实:
(1)中国是分科课程为主的教育; (2)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3)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课程的贡献。
落实“立德树人” 必须的策略:
(1)基于中国分科教育的实际; (2)充分挖掘每一学科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 独特贡献,让每一学科发挥好育人功能。
学科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信息化、全球化、 学习型社会,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情境时,综 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的知识、观念、方法解决 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 与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汇总表


学科
学科核心素养
1
语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 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2
思想 政治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框架(课题组,2016)
自主发展 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
全面 发展 的人
社会参与 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
文化基础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二)修订普通高中课程
1.明确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
性质
在九年义务 教育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 国民素质、 面向大众的 基础教育。
任务
促进学生全 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为 学生适应社 会生活、高 等教育和职 业发展做准 备,为学生 的终身发展 奠定基础。
思想政治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经济与社会 +
社会活动
政治与法治 +
社会活动
哲学与文化 +
社会活动
必修
财经与生活
法律与生活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选修I
创业与经营
法官与律师
逻辑与思维
历史上的哲学家
选修II
• 必修4个模块,每个模块都用具有整合功能的标识性概念统领若干主题。同时, 基于必修课程包含社会活动的规律,采取内容与活动相互嵌入的组合方式。有 关社会活动的课时规定,不是减少学科内容的学习时间,而是要求采取社会活 动的方式学习学科内容。为此,在对接内容标准的教学提示中,专门设计开展 社会活动及教学活动的议题。议题提示课程内容,并提出多种活动建议,供课 程实施时选择。
• 高中“选修课”演化为“必修课”; •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教育、高中通用技术课
设置寥寥; • 综合实践活动“集体放羊”; • 课堂教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 综合素质评价“走过场”; • 学校的课程自主权比改革前还少; • 有些地区和学校改革的最终形势:教材的
“更新换代”。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 念、目标和内容在实践中并未全 面落实。
义教课改十七年,高中课改十三年:
基本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的新课程体系;
传播了先进教育理念; 更新了教学内容; 高度重视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学校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 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跨文化专题研讨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学习任务群的教育特点:
(1)与语文素养生成、发展 提升的明确目的相结合。 (2)在真实情境下,以任务 为目标,将语文实践活动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梳理与探究)蕴含在具体任 务下综合完成。 (3)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自 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 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 形成理解、应用系统。 (4)形成结构——三个层次 循序渐进,内容方法相互照 应,资源配置合理测算。 (5)是在学校课程总体设计 和实施的环境下、由学校和 教师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完 成的。
德语能力、文化沟通、多语思维、自主学 习
19
法语
语言能力、双语思维、文化意识、学习能 力
20
西班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 牙语 力
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与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与 提升,是课程目标的“中国话语” 。
促进学科课程定位的根本转型: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科 教育的根本目的从掌握知识转向形成学生核心素养。
2. “三大目标”: (1)课程教材体系; (2)人才培养体制; (3)育人工作格局。
未来课程改革的 基本思路
4. “十项关键性改革”:
“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教 材建设”“教学改革”“评价改
革”“教师教育”“资源建 设”……
3. “五项主要任务”:
(1)统筹各学段;(2)统筹各 学科;(3)统筹各环节;(4) 统筹各方力量;(5)统筹各阵地。
语文
18个学习任务群
必修课程
选修I课程
选修II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方面的内容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文学阅读与写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当代文化参与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考试招生改革举措
(1)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发〔2014〕35号);
(2)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 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 [2014]10号);
(3)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 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教基二[2014]11号);
培养 目标 ——具有理
想信念和社 会责任感
——具有科 学文化素养 和终身学习 能力
——具有自 主发展能力 和沟通合作 能力
2.调整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不再强化学习领域,保留科目,改变 原来以固定大小的模块呈现课程的方式,强调根据学科 特点和学生学习需要灵活确定呈现方式。
(2)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保留现行方案必修课 程、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的分类。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3
历史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释、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历史解
4
地理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 践力
5
数学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 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6
物理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 与责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选修Ⅱ课程 选修Ⅰ课程 必修课程
• 选修Ⅰ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延伸以及学校开发的 校本选修课程,旨在进一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 “学而不考、学而备考或学而助考”
• 必修课程的拓展或深化,旨在进一步强化基础, 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 高考和学业水平选科考试范围 • “选修选考”
• 奠定国民素质的共同基础 • 学业水平考试必考范围 • “全修全考”
二是以学科素养为纲设计课程内容
突出学科本质——强调学科特有的学科思想、 方法及学科知识——防止浅层化; 突出学科体系和结构——强调学科知识的联 系性、整体性——防止碎片化; 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学科核心概念;追求 少而精 突出课程的整合性——强调与现实生活、学 生经验建立意义关联——推动知识的应用性。
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新变化
(一)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 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 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 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 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 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 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 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 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 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