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
1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乡村景象,都重点塑造了乡村孩子充满童真童趣的形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本课选取的是其中一首,描写了乡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诗的前两句大意是白天去田间锄草,晚上在家里搓麻线,农家男女各忙各的事情,各有各拿手的当家本事,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后两句的大意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习种瓜。
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便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诗人即景而写,描绘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地吹
奏。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让我们感到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情景,生动形象。
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后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泼泼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稚”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单元导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冰心
2.齐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往事。
3.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三首古诗,走进宋代孩子们的世界。
【设计意图:开篇出示主题单元导读,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对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很有帮助。
】
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领悟学法
1.研究诗题,走近诗人。
(1)板书课题,引导理解“杂兴”意思。
(2)简介诗人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组诗。
2.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结合诗句意思,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供”,辨析多音字“供”:表示供给、供应、提供意思时读第一声;表示敬奉、陈述案情、口供意思时读第四声。
出示几组词语供学生辨析:供不应求供销供给供奉供词
随文指导书写“昼、耘、桑”:“昼”字是半包围结构,上宽下窄,横画要立稳;“耘”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瘦长,右边的“云”要舒展,左窄右宽;“桑”字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木”字要立稳。
(3)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3.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大意。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等。
(2)再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请用上这些方法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交流。
(3)同桌讨论、交流。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点拨: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连词成句,结合插图发挥想象,从而描绘出诗中所写的乡村景象。
预设: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4.边读边想象,体会其中的乐趣。
(1)学生齐读诗句,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呢?请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读到这句诗时,我仿佛看到了,这个画面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进一步体会“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表现的童真童趣。
5.有感情齐读古诗,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更重要的是要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学法,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
三、迁移学法,自主学习《稚子弄冰》
1.理解题意,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并指导读“稚”,注意读好翘舌音。
(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幼小的孩子玩冰块。
(3)交流作者信息: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2.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运用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
出示学习提示:
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借助注释,说说诗意。
③议一议:这首诗主要写的谁?写他做了什么事?
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情趣?
(2)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特别指导“钲”的韵母是后鼻音,“磬”字读第四声,“晓”的书写,左窄右宽,右边的上面部分没有一点。
(3)交流难懂的词句。
①脱晓冰: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②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③玻璃:指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④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
3.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表现的情趣。
(1)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现这种情趣?
点拨: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4.展开想象,改写诗歌。
这首诗充满了无限情趣,请你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注意写出“稚子”的情趣。
【设计意图:学生领悟了学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迁移学法,从而形成能力。
】
四、运用学法,学习《村晚》
1.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课题,关于诗人的资料。
提示:雷震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对本诗的理解不必特别基于对作者生平的了解,本环节可以简要带过。
2.运用学法,自学诗歌。
提示:
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借助注释,说说诗意。
③议一议:诗句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④写一写:展开想象,改写诗歌。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预设:
(1)说大意时,对没有讲清楚的地方作简要的指导。
(2)说说你从“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趣。
(3)展示短文,体会诗中表现的童趣。
4.教师小结: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的画面。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由于三首诗表现的都是童真童趣,已经有了前面两
首诗的学习指导,在学这首诗时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来学习,从而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能力。
】
五、指导背诵、默写
1.指导学生用充满童趣的语气背诵这三首诗。
2.出示一份《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默写作业,学生纠错。
3.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这首诗。
4.选取样本讲评,学生纠错,重新默写。
【设计意图:背诵、默写也需要通过几个层次的操作,才能将这两项学习内容落到实处,这样才是真正落实了课程所要求的背诵和默
写任务。
】
【板书设计】
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学种瓜
稚子弄冰敲冰锣童趣
村晚吹短笛
2 祖父的园子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当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跟着祖父在园子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
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
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
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
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
运用拟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
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教学时,除了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还要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认识“蚱、晃、啃、樱、蚌、割、嘟、倭、拴、啰、逛”等11个生字,会写“蝴、蚂、蚱、嗡、樱、拔、瞎、铲、除、割、承、拴、瓢、逛”共14个汉字,掌握多音字“晃”的读音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
慈爱。
3.感受作者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作者其他作品的愿望。
4.初步领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读悟中领会“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斑斓的生活,童年是一支歌,歌里有我们的喜怒和哀乐。
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又有哪些童年生活情景让作者对童年生活念念不忘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2.板题读题:祖父的园子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上课伊始,用优美的语言,巧妙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
二、朗读课文,走进园子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园子里有些什么?
2.检查生字词
课件出示:
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河蚌
倭瓜黄瓜玉米谷穗
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割草瞎闹逛街
花园里边明晃(huǎng huàng)晃的,我在樱桃树下晃(huǎng hu àng)动。
(1)认认小动物——点名读第一行,指导读好轻声。
(2)看看庄稼——点名读,全班齐读第二行,纠正错误。
(3)找找趣事——点名读第三行,纠正错误。
(4)点名读好句子,着重注意多音字。
(5)练习左右结构中左窄右宽的生字:蝶、樱、瞎、拴等。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对词语进行了分类,利用关于昆虫、农作物和农活的三组词语无痕地对文本进行了感知,通过初读,对文章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对园子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一些方言土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解与点拨。
】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园子里的一切都那么有趣,让我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我”
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即第1-3自然段,主要写了园子里的昆虫和树;
第二部分即第4-15自然段,主要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表现了“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即第16、17自然段,主要写了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第四部分即第18-20自然段,主要写了“我’在园子里游戏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
(4)你能说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呢?(“我”在园子里的活动,表现了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
师小结: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写得详细具体,而次要部分写得简略。
我们平时写文章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
【设计意图:生字部分的轻声字、多音字对孩子们来说是难点,要重点指导读准确。
课文语言孩子气十足,可以让学生通过默读来感知课文内容。
另外,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所以要继续学习这种谋篇布局的方法。
】
三、关注语言,夸夸园子
(一)初识园子。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
用上这样的句式:这是一个()的园子,你看……
生交流,反馈。
祖父的园子就是一个美丽、生机勃勃、应有尽有、五彩缤纷、快乐、自由、幸福的园子。
(二)走进园子。
1.关注美景,感受特别。
浏览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一个美丽的园子?
2.走进园子,感受“自由”
快速浏览4-15自然段,梳理一下,“我”在院子里做了哪些事情?采用“圈关键字”的方法来梳理。
(1)生快速浏览,用“圈关键字”的方法圈出“我”在园中所做的十件事情。
(2)师小结:萧红在园子里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所以她觉得这是一个快乐的、自由的园子。
(3)朗读快乐之事: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摘花,我就摘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感受我的淘气、顽皮祖父的慈爱、宽容、爱笑)
(4)出示作者原作中的句子:
“……祖父非常地爱我。
使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
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何况又有后花园!”
通过与原文比较,进一步感受祖父的爱。
(5)研读自由之景: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瓜也不结
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
体会:“我”心中是自由快乐的,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
(6)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吧!引读第17自然段。
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像吧!引读: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__________;鸟飞了,就像__________;虫子叫了,就像__________;倭瓜有的爬在架上,有的爬在房上,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黄瓜有的开着花,有的结果了,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玉米长得特别茂盛,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
(7)仿写:__________了,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了,就像__________
(8)师小结:作者连用十个“就”字,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自由自在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啊!作者写园子,其实是把情感寄托在园子里的景物之上,通过对它们的描写表达出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表达对祖父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叫做——寄情于景。
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13自然段。
(9)引读第13自然段。
【设计理念:这是对园中景物的一次回望。
有了对文中趣事的理解,再读第13节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写作的巧妙,体会到作者寄情于景,体会到作者“心”的自由。
此处读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
四、阅读延伸,以文带文
1.有这样的祖父,有这样的园子,有这样的童年。
猜想一下,萧红的一生应该是怎么样的?
2.出示:
萧红的命运十分坎坷,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她离家出走,颠沛流离和生活窘迫占据了她大多数的时间。
1940年,萧红客居香港,一方面贫病缠身,另一方面祖国、家乡正处于战争的痛苦之中,在这样的境况中,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
不久后,萧红在香港去世。
可以说,《呼兰河传》是萧红的绝世之作。
3.有什么问题?相信你能在《呼兰河传》中找到答案。
4.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
【设计理念: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呼兰河传》的阅读欲望。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童年的自由、快乐与幸福,也让学生感受到童年时光的宝贵,引发学生的思考。
】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学生将生字按照结构分类。
2.重点指导“蝴、嗡、樱、瓢、逛”等生字书写。
3.学生书写。
4.布置作业:读一读《呼兰河传》。
【设计意图:抓住要领进行书写指导。
最后布置的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有序整理。
】
【板书设计】
2.祖父的园子
快乐自由
爱寄情于景
3* 月是故乡明
【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见月思乡,是离乡游子最经常的经历。
这种思乡之情,有怀念,有惆怅,更有追忆。
文章以“月”为线索,由月亮想到儿时的故乡,想到童年数星星、点篝火、摇树捉知了、望月玩耍这些趣事。
天涯游子,思乡之情不禁一触,作者走遍山山水水,见过许许多多的月圆之时,又会不由自主想起家乡那轮明月。
比来比去,都不如心中那轮明月多情;比来比去,都不如故乡那轮小月亮澄澈。
不是月亮有别,全因心中有情。
故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全文语言优美,情感细腻,首尾呼应的结构浑然天成。
教学中,其一要关注描述往事部分,其二关注对比景致部分,其三关注直抒胸臆部分。
散文这种文体,极具个人情思,贵在文中“有我”,因此,通过多种朗读,在朗读品悟中贴近文字,贴近作者内心,感悟作者之情,读出“我”心中甜美回味的故乡情,悟出心飞故里的思乡情,以此落实单元中的两个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4个生字,辨识多音字“燕”。
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