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突破 要点15 文言文阅读之字词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点15 文言文阅读之字词含义
例1:【2022·广西柳州·中考真题】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③遽(jù):迅速。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行拂.乱其所为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B.曾.益其所不能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C.犹宜将.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于”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B.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大道之行也》)
C.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3.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蕴含深刻道理,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颓废死亡。
B.【乙】文唐太宗虽然身处太平盛世,但他能时时保持小心谨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能经常听到大臣的谏言。
C.【甲】【乙】两文都谈及国家治理之道。
【甲】文侧重议论,表达孟子鲜明的观点;【乙】文侧重描写,通过语言描写表达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D.【甲】文从国家到个人,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乙】文从治病到治国,表明虽然国家强大了,但国君仍要居安思危。
【答案】
1.D 2.C 3.A 4.D
【解析】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A.拂:违背/飘拂;B.曾:同“增”,增加/竟然;
C.将:扶,持/将要;
D.欲:都是“想要”的意思;故选D。
2.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题目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介词,在,给”的意思。
A.介词,向;B.介词,从;C.介词,在,给;D.介词,比;故选C。
3.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语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意思是: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故选A。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甲】文是“从个人到国家”进行论证,不是“从国家到个人”进行论证的。
故选D。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对侍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疗疾病,疾病即使痊愈了,仍然应该扶持养护。
倘若迅速自我放纵,疾病再次发作,就无法救治了。
现在中国侥幸安宁,周边各民族全都服从统治,确实是从古至今希望看到的安定局面,但是我一天比一天谨慎,只是担心这种谨慎不能坚持到底,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规劝。
”魏征说:“国家内外太平安定,我不认为这种情况值得高兴,我只是高兴陛下能居安思危。
”
例2:【2022·陕西·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
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
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雨麦:下麦雨。
②有年:丰年。
③忭(biàn):喜乐,欢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是.进亦忧,退亦忧( )
(2)先.天下之忧而忧( )
(3)始治.官舍( )
(4)引流.种树(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予至扶风之.明年D.以为休息之.所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亭以雨名,志喜也。
4.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
【答案】
1.这在……之前修建水,水流
2.B
3.(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
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与民同乐”。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
(1)句意为:这(他)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是,这。
(2)句意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
先,在……之前。
(3)句意为:开始修建官邸。
治,修建。
(4)句意为:引来流水,种上树木。
流,水,水流。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
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为:助词,的。
A.助词,的。
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助词,的。
D.助词,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词语为:
(1)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2)以,用;名,命名;喜,喜庆,值得欢喜。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想表现的是做官之
人应该尽到的责任与使命;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的认为应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的乐之后去乐,所以他的忧乐观是先忧后乐
根据【乙】文“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林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百姓因整整一个月不下雨而忧愁,后来终于天降大雨,百姓和乐,苏轼在修建亭子时也不忘百姓,可见苏轼是关心百姓疾苦,处处思虑百姓的,表现苏轼的“与民同乐”的忧乐观。
【参考译文】:
【甲】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
”呀。
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下此事,认为今年会是丰年。
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
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字词的含义的理解,覆盖面广,赋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
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不辨古今
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
这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
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
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二、不知通假
三、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四、不明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
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仍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四、不分单双
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
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以考查实词为主,虚词次之。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
虚词考查量少且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之、其、而、以、于。
答题策略:
文言文实词的词义可以采用推断的方法:(1)联想推断:由试题中给出的某一实词,联想到其他课文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一下,再确定其意义。
(2)语境推断: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及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实词的意思。
(3)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其词性和意义。
(4)结构推断:有些文言句子整齐,讲究对仗,常用互文手法,应依据互文结构来推断词义。
文言虚词答题策略:
第一,要掌握各重点虚词的基本用法,借助图表进行归类,记住少数特殊用法及例句。
第二,要注意所释虚词的位置,虚词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
第三,着眼加点的虚词,立足全句,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文言字词含义”这一考点。
1.【2022·湖南永州·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欧阳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峰回.路转回:曲折B.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
C.野芳发.而幽香发:散发D.觥筹交错.错:错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
...的一项是()
例句:山之.僧智仙也
A.泻出于两峰之.间者B.四时之.景不同
C.山间之.朝暮也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达出作者及时行乐的思想。
B.“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两句表现百姓劳碌却负债累累,借歌缓解疲乏的情景。
C.“颓然乎其间”呼应“饮少辄醉”,以作者酒酣而醉之态,将宴酣之乐推向高潮。
D.全文重复运用“……者……也”,并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显得繁杂啰嗦。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2022·青海海东·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出师表(节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亲.贤臣,远小人( )(2)躬.耕于南阳( )
(3)攘除
..奸凶( )(4)至于斟酌损益.(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B.先帝不以.臣卑鄙徒以.有先生也
C.还于.旧都苟全性命于.乱世
D.可计日而.待也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先帝/知臣/谨慎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深厚感情?
6.选文中作者给后主刘禅提出哪些具体建议?
1.【2022·山东济南·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
C.时时而间.进间:私下
D.皆朝.于齐朝:朝见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谓其.妻曰安陵君其.许寡人
B.暮寝而.思之学而.不思则罔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已而之.细柳军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
A.邹忌将日常生活小事与治国安邦之道进行对比,巧妙讽谏,终使齐王纳谏。
B.面对进言,齐王用一个“善”字回答,表现了他肯定的态度与从善如流的决心。
C.赏谏后,“门庭若市”“皆朝于齐”,这从侧面突出了邹忌的治国之才。
D.文章从“比美”“进谏”到“赏谏”均采用了“三叠”式结构,整齐别致。
2.【2022·天津红桥·二模】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恶:讨厌,憎恶
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B.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行道之.人弗受
D.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B.文中的“本心”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作者认为“本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因为“贤者能勿丧耳”。
C.选文综合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注重推理,逻辑严密。
D.文中,作者大量使用排比和对偶句,这样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极富文采和气势。
1.【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六一居士初谪①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②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
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屡易④其号。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
(节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注释】①谪:贬谪。
②颍水:地名。
③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④易:改换。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B.未果,寻.病终(寻找)
C.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改变)
D.而屡.易其号(多次)
★(2)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老于此五物之间
C.吾固知名之不可逃D.以志吾之乐尔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神秘虚幻的故事。
B.【乙】文中“醉翁”和“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前者用于他在滁州知州时,后者用于他准备退休定居颖水之后。
C.【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短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甲】【乙】两文都表现出对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美好生活的向往,【甲】文通过叙述故事,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采用主客间答的形式,诙谐、幽默地表达对即将到来的退休后闲适生活的向往。
(4)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是为五一尔,奈何?
(5)【甲】文中最能体现【乙】文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乙】文中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改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_____。
(两空均用原文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