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与传媒与建筑设计最密切的就是各个地 区电视台及影视制作的有关建筑。
完整版ppt课件
18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工 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设 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完整版ppt课件
12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还 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 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 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 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 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完整版ppt课件
26
完整版ppt课件
27
完整版ppt课件
28
完整版p件
31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用空 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建筑 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 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完整版ppt课件
19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完整版ppt课件
20
建筑创作基本是延续1949年前大陆各大城市建筑设 计的思路,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变化不 算太大。
海岛文化的乐于吸纳的特点,美国与日本的新旧影 响,外国建筑师的直接参与,都使国际风尚成为岛 上时尚。
完整版ppt课件
51
(二)升腾期
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区诞生;
70年代政府推行十大建设项目,营建高速公路,建筑业
1953年到1960年,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开 始扩张。替代传统民居,代表新的都市生活的公寓 式住宅应运而生,每户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不等 且重量不重质,这种使用公共垂直交通空间,有上 下水与浴厕的住宅被称为集合住宅。
完整版ppt课件
50
这一时期,商业仍沿袭旧法,是连栋式的店铺。
学校、医院、办公楼建筑也是在60年代有较多发展。
完整版ppt课件
53
(三)拓展期
1980年 ,正式建立新竹科学园。
这一时期的住宅逐渐两极化,都市因地 价昂贵而建高层住宅。而郊区则自80年代起, 独院式住宅获得新的发展与变化,将室外绿 地适当集中,共同使用,丰富景观的同时加 强管理。
完整版ppt课件
54
升腾期已崭露头角的民间企业集团因财 富积累和商业形象需求大建公司总部办公楼, 形成足以与官方建筑比美的城市新景观和新 标志。其材料、技术迅速靠拢国际标准,其 风格亦为国际跨国公司形式,现代和后现代 及各种广告意义的手法在建筑中得以尝试。
入到策划到施工监理的全方位运作。
整个开放时期,深圳、广州建筑,尤以
高层影响为大,这批建筑引进新材料,引进
新的结构与构造、施工技术和设备,引进新
设计手法,直到引进域外建筑方案。
完整版ppt课件
40
(三)时代技术美的追踪
80年代后,在赶超世界的大规模建设中,
社会对体现时代前进态势的技术美的需求日
趋强烈。
休憩建筑多数情况下结构并不复杂,因艺术性、 新奇性、舒适性等使之成为建筑师用武之地。
完整版ppt课件
13
完整版ppt课件
14
完整版ppt课件
15
完整版ppt课件
16
办公建筑在清末起就从威仪型向功能型转化。
50年代大批办公楼兴建,因经济原因为砖混结构。
苏联的结构理论与规范帮助中国盖起了大量多层办 公楼且节约了造价。
古典情结是中国文化的必然取向之一, 但新古典风韵与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国 外新建筑理论与作品传入有更多联系,它们 不同于此前的历史主义,有较强的理论思考 与创新追求。
完整版ppt课件
43
(六)地域文化表达
又称新地方主义,注意挖掘传统文化遗
产,但强调体现场所空间的文化定位,反映
地方的文化特色,不停留在对一般古典神韵
但对中国特有的地理、气候、材料、规划和 设计规范不熟悉,对中国文化不熟悉是他们 的劣势。
完整版ppt课件
36
中国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绝大多数的建筑仍然由中国建筑师完成, 即使是重大项目由外国建筑师中标,其施工 图设计规范、材料等国情要求,根据中国的 建筑法令仍需有中国建筑师设计,因而从本 质上说,中国建筑毕竟要通过中国自己的建 筑师的劳动才能建造起来。
完整版ppt课件
32
完整版ppt课件
33
完整版ppt课件
34
第二节 开放时期的作品与潮流
完整版ppt课件
35
域外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
改革开放最终导致建筑设计领域向国外开放。
对国际先进规范做法和标准的熟悉,对新形 制、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熟悉以及与外国投资 者或港台投资者的联系都是外国建筑师的优 势;
完整版ppt课件
55
台湾建筑创作
1950年只有成功大学有建筑系,毕业后 成为台湾建筑界中坚。
60年代后东海、文化、中原、淡江与逢 甲大学也办其了建筑系。
70年代留美、留日的建筑师返台开业, 成为当代台湾建筑界的主流,并把留学国的 建筑理念与手法带回。
完整版ppt课件
56
完整版ppt课件
57
完整版ppt课件
46
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
完整版ppt课件
47
第一节 现代台湾的建筑
完整版ppt课件
48
台湾50年来的建筑发展轨迹
台湾50年来的城市和建筑发展经历了三个不 同阶段:
萌动期; 升腾期; 拓展期。
完整版ppt课件
49
(一)萌动期
大陆涌入的大量人员缺少栖居之地,只能从简 建设,新建筑层数低矮。规划建设主要沿袭日占时 代的法规。
岭南新建筑,尤其是重大的公共建筑项 目在审美上也是遵循这一取向。
第四代建筑师从不同角度探讨新时期的 设计创作道路的同时,对追踪世界上建筑技 术美的表达也未甘沉默。
完整版ppt课件
41
(四)在集合的层面的开拓 80、90年代,新材料成为建筑等级的身份证。
完整版ppt课件
42
(五)新古典风韵的创造
完整版ppt课件
8
居住建筑
50—70年代,居住建筑主要是多层住宅楼,有 时成片为居住小区、工人新村等。有时见缝插针、 偶为高层,住宅标准极低,设备简陋,小厅小卧室 或居室兼卧室、居室兼厨房等。
80年代后标准逐渐提高,通用设计改进,对家 用电器的使用纳入设计考虑中。
90年代注重大起居室、小卧室,较大的厨房与 卫生间,出现双卫生间,注意了日照、防火考虑, 空调进入家庭。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寓外又有别墅、 度假村之类。大城市高层日多,物理管理逐渐推广 社会。
改革开放后,岭南建筑师成就广大。 他们遵循现代主义原则,对后现代主义不太以为然,
但用现代主义来定义他们不是很准确的,因为他们 不排斥传统,也不拒绝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启示。 现代主义原则,归纳为: 灵活空间的运用; 巧妙的庭院布局; 合理的经济结构。
完整版ppt课件
39
80年代,深圳特区的大量优秀建筑师投
欧陆风建筑包含这从高贵典雅、异国情调猎奇、 东施效颦到黏贴化装等不同层次作品。
完整版ppt课件
45
建筑遗产保护
中国近代的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 初对敦煌藏经洞的保护和20世纪30年代文化名人发起的保护 苏州保圣寺罗汉像的活动。
60年代到90年代,先后四批公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空前踊跃,房地产业兴旺。城市商业街区出现了一律12层,
高35米的单调与封闭的景象。结构体系全面采用钢筋混凝土。
70年代后,住宅大发展,仍以结合住宅为主,每户面积
增大,层数增至5层,房地产建设公司崛起,住宅商品化与
商业文化对居住建筑的渗入成为主流。
公共建筑类型拓展,电视等新型传媒使电视台、报社业
的建筑兴旺起来,商业化出租的办公楼建筑大量兴建,第一
完整版ppt课件
58
完整版ppt课件
59
完整版ppt课件
60
完整版ppt课件
61
完整版ppt课件
62
完整版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
完整版ppt课件
1
现代中国建筑史
完整版ppt课件
2
第一节 建筑类型及技术发展变化
完整版ppt课件
3
工业及交通建筑
工业建筑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宠儿。
80年代,工业建筑出现以工业园命名的
环境整洁优美、先进设施的工业区包括专用
工业建筑和通用工业厂房。
1965年,开始地铁建设,提出了地下铁 路客站设计问题。催生了地下建筑学的建立。
50年代开始隋代安济桥的维修加固工程。
60年代完成元代建筑群永乐宫的迁建保护,其中壁画迁移成 功具有世界意义。
70年代和80年代,兵马俑博物馆形成;完成麦积山石窟崖体 的加固。
1989年-1993年完成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使得保护性 建筑艺术和文化品味上获得提升。
到2000年,中国已有21个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完整版ppt课件
9
完整版ppt课件
10
完整版ppt课件
11
50—70年代,多层住宅皆为砖混结构, 由于地震原因,将居住建筑的抗震与安全问 题提到日程上,各城市按地震设防烈度设计, 砖墙转角加构造柱。
80年代后,大力推广墙体改革,以争取 淘汰黏土砖,空心砖成了标准转的替代物。
90年代后,不仅高层,连多层也常用钢 筋混凝土框架。提出小康住宅计划,厨房卫 生设备等级迅速提升,新一代的居住区出现。
完整版ppt课件
37
(一)中国特色的再探索
在新时期中关心特色问题的人不少,由 于主客观的条件限制,大多沿用历史主义的 三种现成套路,但在实践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始终是少数。
这一潮流在新时期始终不是主流,但随 着国际性的建筑趋同和城市的特色危机日趋 严重。
完整版ppt课件
38
(二)南国新风与深广建筑师群
改革开放后,办公楼的框架结构取代了砖混结构。
商务办公楼是80年代发展最快的建筑类型之一,使 用大空间、低隔断、办公设备多,效率高,空调、 电梯在多数地区进入办公建筑,智能建筑出现。
会议中心或结合展览的会展中心在90年代后期,在 发达地区登场。
完整版ppt课件
17
信息与传媒建筑是80年代后随着信息业及传 媒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完整版ppt课件
4
完整版ppt课件
5
完整版ppt课件
6
完整版ppt课件
7
50年代和60年代,工业建筑大力推行标准设计,推 广装配式建筑方法,广泛推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 构,后又推出轻钢结构。
60、70年代,顶升法及无梁楼板在多层厂房中使用。
80年代以后,钢结构及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多, 夹芯彩钢板在工业建筑中大量使用。大跨度的立交 桥中双向预应力厢式结构在中国推广,航空站则直 接与国际接轨,采用各式新型钢网架和钢管等结构 形式。
个自助大型超市在台北开业。学校建筑也有所发展。
完整版ppt课件
52
这一时期主要是:
对现代主义的认识已从形的认知模仿到理念的 把握与调整。
在古典主义手法上也不再局限老套路创作而作 了乡土主义和哲学等方面的更多的探讨。
本质上说台湾本土文化依然是定位于时间理性 主义品格的中华文化一支,民众也不会因留学人员 对现代主义的推崇就立即 改变建筑观。
的追求,因而新地方主义常常具有可以识别、
可以感受到的地域标志,以至地域的宗教特
色。
完整版ppt课件
44
欧陆风
它是城中普通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的不顾环 境的一种建筑风格,是中国90年代房地产业运作时 不断出现的一个字眼、一种潮流。
它反映长期封闭状态结束后的社会不同层面的 复杂追求,既有经济翻身者认识体验与拥抱世界的 渴望,也有资本积累过程中对财富与权势的炫耀, 也有对政绩、对告别昨日走向世界自以为是的标榜, 还有纯粹的生意要求。
第一节 自律时期的作品与思潮
完整版ppt课件
21
三种历史主义的延续与发展
50年代初期,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相联系, 产生了一大批以历史主义即从历史传统中挖 掘建筑语言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
完整版ppt课件
22
完整版ppt课件
23
完整版ppt课件
24
完整版ppt课件
25
务实与探索
复古主义创作中也有探索,但步伐小, 反浪费运动前后,不少人作更多种探索,既 针对特定环境的探索,也有从设计意念上探 索。
完整版ppt课件
18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工 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设 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完整版ppt课件
12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还 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 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 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 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 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完整版ppt课件
26
完整版ppt课件
27
完整版ppt课件
28
完整版p件
31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用空 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建筑 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 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完整版ppt课件
19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完整版ppt课件
20
建筑创作基本是延续1949年前大陆各大城市建筑设 计的思路,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变化不 算太大。
海岛文化的乐于吸纳的特点,美国与日本的新旧影 响,外国建筑师的直接参与,都使国际风尚成为岛 上时尚。
完整版ppt课件
51
(二)升腾期
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区诞生;
70年代政府推行十大建设项目,营建高速公路,建筑业
1953年到1960年,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开 始扩张。替代传统民居,代表新的都市生活的公寓 式住宅应运而生,每户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不等 且重量不重质,这种使用公共垂直交通空间,有上 下水与浴厕的住宅被称为集合住宅。
完整版ppt课件
50
这一时期,商业仍沿袭旧法,是连栋式的店铺。
学校、医院、办公楼建筑也是在60年代有较多发展。
完整版ppt课件
53
(三)拓展期
1980年 ,正式建立新竹科学园。
这一时期的住宅逐渐两极化,都市因地 价昂贵而建高层住宅。而郊区则自80年代起, 独院式住宅获得新的发展与变化,将室外绿 地适当集中,共同使用,丰富景观的同时加 强管理。
完整版ppt课件
54
升腾期已崭露头角的民间企业集团因财 富积累和商业形象需求大建公司总部办公楼, 形成足以与官方建筑比美的城市新景观和新 标志。其材料、技术迅速靠拢国际标准,其 风格亦为国际跨国公司形式,现代和后现代 及各种广告意义的手法在建筑中得以尝试。
入到策划到施工监理的全方位运作。
整个开放时期,深圳、广州建筑,尤以
高层影响为大,这批建筑引进新材料,引进
新的结构与构造、施工技术和设备,引进新
设计手法,直到引进域外建筑方案。
完整版ppt课件
40
(三)时代技术美的追踪
80年代后,在赶超世界的大规模建设中,
社会对体现时代前进态势的技术美的需求日
趋强烈。
休憩建筑多数情况下结构并不复杂,因艺术性、 新奇性、舒适性等使之成为建筑师用武之地。
完整版ppt课件
13
完整版ppt课件
14
完整版ppt课件
15
完整版ppt课件
16
办公建筑在清末起就从威仪型向功能型转化。
50年代大批办公楼兴建,因经济原因为砖混结构。
苏联的结构理论与规范帮助中国盖起了大量多层办 公楼且节约了造价。
古典情结是中国文化的必然取向之一, 但新古典风韵与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国 外新建筑理论与作品传入有更多联系,它们 不同于此前的历史主义,有较强的理论思考 与创新追求。
完整版ppt课件
43
(六)地域文化表达
又称新地方主义,注意挖掘传统文化遗
产,但强调体现场所空间的文化定位,反映
地方的文化特色,不停留在对一般古典神韵
但对中国特有的地理、气候、材料、规划和 设计规范不熟悉,对中国文化不熟悉是他们 的劣势。
完整版ppt课件
36
中国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绝大多数的建筑仍然由中国建筑师完成, 即使是重大项目由外国建筑师中标,其施工 图设计规范、材料等国情要求,根据中国的 建筑法令仍需有中国建筑师设计,因而从本 质上说,中国建筑毕竟要通过中国自己的建 筑师的劳动才能建造起来。
完整版ppt课件
32
完整版ppt课件
33
完整版ppt课件
34
第二节 开放时期的作品与潮流
完整版ppt课件
35
域外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
改革开放最终导致建筑设计领域向国外开放。
对国际先进规范做法和标准的熟悉,对新形 制、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熟悉以及与外国投资 者或港台投资者的联系都是外国建筑师的优 势;
完整版ppt课件
55
台湾建筑创作
1950年只有成功大学有建筑系,毕业后 成为台湾建筑界中坚。
60年代后东海、文化、中原、淡江与逢 甲大学也办其了建筑系。
70年代留美、留日的建筑师返台开业, 成为当代台湾建筑界的主流,并把留学国的 建筑理念与手法带回。
完整版ppt课件
56
完整版ppt课件
57
完整版ppt课件
46
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
完整版ppt课件
47
第一节 现代台湾的建筑
完整版ppt课件
48
台湾50年来的建筑发展轨迹
台湾50年来的城市和建筑发展经历了三个不 同阶段:
萌动期; 升腾期; 拓展期。
完整版ppt课件
49
(一)萌动期
大陆涌入的大量人员缺少栖居之地,只能从简 建设,新建筑层数低矮。规划建设主要沿袭日占时 代的法规。
岭南新建筑,尤其是重大的公共建筑项 目在审美上也是遵循这一取向。
第四代建筑师从不同角度探讨新时期的 设计创作道路的同时,对追踪世界上建筑技 术美的表达也未甘沉默。
完整版ppt课件
41
(四)在集合的层面的开拓 80、90年代,新材料成为建筑等级的身份证。
完整版ppt课件
42
(五)新古典风韵的创造
完整版ppt课件
8
居住建筑
50—70年代,居住建筑主要是多层住宅楼,有 时成片为居住小区、工人新村等。有时见缝插针、 偶为高层,住宅标准极低,设备简陋,小厅小卧室 或居室兼卧室、居室兼厨房等。
80年代后标准逐渐提高,通用设计改进,对家 用电器的使用纳入设计考虑中。
90年代注重大起居室、小卧室,较大的厨房与 卫生间,出现双卫生间,注意了日照、防火考虑, 空调进入家庭。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寓外又有别墅、 度假村之类。大城市高层日多,物理管理逐渐推广 社会。
改革开放后,岭南建筑师成就广大。 他们遵循现代主义原则,对后现代主义不太以为然,
但用现代主义来定义他们不是很准确的,因为他们 不排斥传统,也不拒绝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启示。 现代主义原则,归纳为: 灵活空间的运用; 巧妙的庭院布局; 合理的经济结构。
完整版ppt课件
39
80年代,深圳特区的大量优秀建筑师投
欧陆风建筑包含这从高贵典雅、异国情调猎奇、 东施效颦到黏贴化装等不同层次作品。
完整版ppt课件
45
建筑遗产保护
中国近代的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 初对敦煌藏经洞的保护和20世纪30年代文化名人发起的保护 苏州保圣寺罗汉像的活动。
60年代到90年代,先后四批公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空前踊跃,房地产业兴旺。城市商业街区出现了一律12层,
高35米的单调与封闭的景象。结构体系全面采用钢筋混凝土。
70年代后,住宅大发展,仍以结合住宅为主,每户面积
增大,层数增至5层,房地产建设公司崛起,住宅商品化与
商业文化对居住建筑的渗入成为主流。
公共建筑类型拓展,电视等新型传媒使电视台、报社业
的建筑兴旺起来,商业化出租的办公楼建筑大量兴建,第一
完整版ppt课件
58
完整版ppt课件
59
完整版ppt课件
60
完整版ppt课件
61
完整版ppt课件
62
完整版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
完整版ppt课件
1
现代中国建筑史
完整版ppt课件
2
第一节 建筑类型及技术发展变化
完整版ppt课件
3
工业及交通建筑
工业建筑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宠儿。
80年代,工业建筑出现以工业园命名的
环境整洁优美、先进设施的工业区包括专用
工业建筑和通用工业厂房。
1965年,开始地铁建设,提出了地下铁 路客站设计问题。催生了地下建筑学的建立。
50年代开始隋代安济桥的维修加固工程。
60年代完成元代建筑群永乐宫的迁建保护,其中壁画迁移成 功具有世界意义。
70年代和80年代,兵马俑博物馆形成;完成麦积山石窟崖体 的加固。
1989年-1993年完成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使得保护性 建筑艺术和文化品味上获得提升。
到2000年,中国已有21个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完整版ppt课件
9
完整版ppt课件
10
完整版ppt课件
11
50—70年代,多层住宅皆为砖混结构, 由于地震原因,将居住建筑的抗震与安全问 题提到日程上,各城市按地震设防烈度设计, 砖墙转角加构造柱。
80年代后,大力推广墙体改革,以争取 淘汰黏土砖,空心砖成了标准转的替代物。
90年代后,不仅高层,连多层也常用钢 筋混凝土框架。提出小康住宅计划,厨房卫 生设备等级迅速提升,新一代的居住区出现。
完整版ppt课件
37
(一)中国特色的再探索
在新时期中关心特色问题的人不少,由 于主客观的条件限制,大多沿用历史主义的 三种现成套路,但在实践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始终是少数。
这一潮流在新时期始终不是主流,但随 着国际性的建筑趋同和城市的特色危机日趋 严重。
完整版ppt课件
38
(二)南国新风与深广建筑师群
改革开放后,办公楼的框架结构取代了砖混结构。
商务办公楼是80年代发展最快的建筑类型之一,使 用大空间、低隔断、办公设备多,效率高,空调、 电梯在多数地区进入办公建筑,智能建筑出现。
会议中心或结合展览的会展中心在90年代后期,在 发达地区登场。
完整版ppt课件
17
信息与传媒建筑是80年代后随着信息业及传 媒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完整版ppt课件
4
完整版ppt课件
5
完整版ppt课件
6
完整版ppt课件
7
50年代和60年代,工业建筑大力推行标准设计,推 广装配式建筑方法,广泛推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 构,后又推出轻钢结构。
60、70年代,顶升法及无梁楼板在多层厂房中使用。
80年代以后,钢结构及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多, 夹芯彩钢板在工业建筑中大量使用。大跨度的立交 桥中双向预应力厢式结构在中国推广,航空站则直 接与国际接轨,采用各式新型钢网架和钢管等结构 形式。
个自助大型超市在台北开业。学校建筑也有所发展。
完整版ppt课件
52
这一时期主要是:
对现代主义的认识已从形的认知模仿到理念的 把握与调整。
在古典主义手法上也不再局限老套路创作而作 了乡土主义和哲学等方面的更多的探讨。
本质上说台湾本土文化依然是定位于时间理性 主义品格的中华文化一支,民众也不会因留学人员 对现代主义的推崇就立即 改变建筑观。
的追求,因而新地方主义常常具有可以识别、
可以感受到的地域标志,以至地域的宗教特
色。
完整版ppt课件
44
欧陆风
它是城中普通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的不顾环 境的一种建筑风格,是中国90年代房地产业运作时 不断出现的一个字眼、一种潮流。
它反映长期封闭状态结束后的社会不同层面的 复杂追求,既有经济翻身者认识体验与拥抱世界的 渴望,也有资本积累过程中对财富与权势的炫耀, 也有对政绩、对告别昨日走向世界自以为是的标榜, 还有纯粹的生意要求。
第一节 自律时期的作品与思潮
完整版ppt课件
21
三种历史主义的延续与发展
50年代初期,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相联系, 产生了一大批以历史主义即从历史传统中挖 掘建筑语言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
完整版ppt课件
22
完整版ppt课件
23
完整版ppt课件
24
完整版ppt课件
25
务实与探索
复古主义创作中也有探索,但步伐小, 反浪费运动前后,不少人作更多种探索,既 针对特定环境的探索,也有从设计意念上探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