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基础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根据制冷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岗位典型职业活动必备的知识、技能需求,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制冷专业课的基础,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有制冷循环的运行原理,会应用制冷循环原理分析制冷系统,熟悉每个设备在循环中的具体作用,用系统的知识指导制冷系统运行实践,了解各种循环常用的制冷剂种类,会根据制冷系统工作需要选用制冷剂,并根据制冷剂不同性质,指导运行操作。

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中“制冷设备维修工”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并为后续专门化方向课程的学习作前期准备。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知各种制冷循环,熟悉工作原理,会结合具体的制冷循环选择合适的制冷剂。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熟练应用气体状态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能熟练绘制压焓图并使用它
(3)能简单分析管道内流体的流动阻力,并结合实际知道如何减少阻力以利于循环有利进行(4)能熟练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并铺设它
(5)能根据具体循环选择恰当的制冷剂
(6)熟悉单级制冷循环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及应用
(7)熟悉双级制冷循环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及应用
(8)熟悉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及应用
2.方法能力目标
(1)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培养对制冷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基本的专业学习能力。

(2)初步具有资料查阅、信息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熟悉和分辨各种制冷循环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树立科学发展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观察、理解、判断、推理的辩证思维能力。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与协调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

(3)树立诚实、诚信的做人原则。

三、授课课时
大纲采用模块式结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与选学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下又分为5个部分:热力学基础、流体力学基础、传热学基础、制冷剂、制冷循环。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教学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教学要求,建议安排84学时。

(2)选学模块是适应不同专业需要,以及不同地域、学校、学制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选学内容。

选定后也为该专业的必修内容,建议至少选择18学时教学内容。

(3)课程总学时数应至少保证102学时。

四、课程学分
6学分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第一部分热力学基础
第二部分流体力学基础
第三部分传热学基础
第四部分制冷剂
第五部分:制冷循环
选学模块第一部分热力学
第二部分流体力学
第三部分制冷循环
6、教学实施
1.学时安排建议
2.教学建议
(1)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制冷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职业岗位变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为适应专业需求及学生的多样性,可通过对选学模块的灵活选择,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教学要求的层次性。

提倡做中学,做中教,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制冷技术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或典型制冷循环的认识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2)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依据,合理安排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内容,可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或学时安排编写相应教材。

为便于教学中灵活使用,并适应不同地区与学校的教学条件,实验、实训内容可单独编写。

(3)教材内容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意反映制冷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教材应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提供多介质、多媒体、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教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4)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教学演示软件、多媒体光盘、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电子试题库等)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也可用于情境创设、协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有利于创建符合个性化学习及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并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七、考核与评价
考核与评价要坚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使考核与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考核与评价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改革单一考核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也要关注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等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工具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