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
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名师课件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与诗人相遇
•大声地吟读
第一遍读:整体把握,读准语音
第二遍读:体味情感,注意语速
一是大体整齐的字数; 二是大体整齐的句式; 三是大体整齐的停顿次数。
七言绝句诗,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1﹑以诗译诗 2﹑力求押韵 3﹑解释扩展
谁家玉笛暗飞声, 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
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从字、词、修辞手 法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品 析。
【洛城】:洛阳(今属河南)。 【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的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再见!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玉笛】:形容笛的精美。 【故园】:故乡,家乡。
1﹑对诗人说话,用第二人称“你” 2﹑想象合理的细节 3﹑语言简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纷飞的雨雾洒向 心中的每一个角落,啊,诗人 啊,你是不是打着伞在山中的 小路上行走。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七年级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翻译、习题(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翻译、习题(带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笛声悠扬的赞美,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故乡的情感。
【翻译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解释词语】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指故乡,家乡。
【简答题】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4.“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5.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优秀课件 (共36张PPT)
读准字音: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sà n
散入春风满洛城。
zhé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读准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读懂诗意: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笛子的美称。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 来。 (4)折柳:即《折杨柳》笛曲, 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 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 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 《折杨柳》、《落梅花》。故谪 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 《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 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 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 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 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 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 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 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 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 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 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 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 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 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 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 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听到笛声以 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 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 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 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 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 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 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 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 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 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 照应。
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四首》(第八周)春夜洛城闻笛-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文化背景解读:要求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补充相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听到某种声音时,是否会联想到远方的亲人或家乡?”(如夜晚的雨声、风声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春夜洛城听到笛声时,引发的思乡之情的古诗。它展示了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外界的观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如何将听觉、视觉和情感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时显得有些吃力。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结合更多实例来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通过深入学习《春夜洛城闻笛》及对比其他三首古诗,使学生能够: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品味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领悟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晚春》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主讲者。我发现这样的角色转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但也暴露出他们在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一些专门的训练,如辩论、演讲等,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的朗读与背诵: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能够熟练背诵两首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意境分析:理解并分析《春夜洛城闻笛》和《晚春》的意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修辞手法的学习:识别并理解两首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文化背景的了解:掌握两首诗词的背景知识,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其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春夜洛城闻笛》和《晚春》是两首充满情感与想象的古诗词,它们体现了诗人在特定背景下对生活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两首诗词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了解诗人如何借景抒情,表达对家乡和时光的感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过程。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情感表达、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创作过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对诗词学习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2.教学难点
-诗词的朗读技巧: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需要教师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诗句意象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或图示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作者李白在洛阳夜闻笛声,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它是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展现了音韵美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李白如何运用音韵、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情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春夜洛城闻笛》,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6.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词义,能够自己独立理解诗文。
2.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诗词欣赏的能力,提升其对诗词美的领悟。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乡愁的深厚和思乡之情的真实感人。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诗中“思乡之情”的抒发以及其意义。
2. 学习诗人如何通过景与情的结合,展现出深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折柳”和“夜”在诗中的含义。
2. 让学生体会并描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对诗的基本词义、意思、意向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提问法: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情境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方式,营造出诗歌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五、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笛子独奏,将学生带入悠扬的情境中。
2. 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引出课题《春夜洛城闻笛》。
3. 引导学生释题,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1)释题:春夜:春天的夜晚。
春天的晚上。
洛城:现在河南洛阳,是唐代的东都,“东都”就是国都、京城的意思。
诗中的“洛阳”就是指唐代的国都长安。
诗题的意思是:春天的夜晚在洛阳城中听到有人吹笛子。
闻:听。
听到。
(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具有“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这首诗是李白在洛阳城中听到有人吹笛子时所写,表达了他对故乡亲人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4.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1)自由朗读:学生轻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指名朗读: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指导。
(3)配乐范读:教师播放笛子曲《春江花月夜》,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
春夜洛城闻笛几年级课文
《春夜洛城闻笛》是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古诗。
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全诗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释义: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注释:①洛城: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②玉笛:对笛子的美称。
③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故云。
④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⑤闻:听;听见。
⑥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
赏析: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春夜洛城闻笛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春夜洛城闻笛一、导言《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是初中七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本,其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一首古代诗歌《春夜洛城闻笛》。
这首诗歌作者不详,但其曲调和意境向人展示了古代洛阳春夜的美好和动人之处。
本文将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作品。
二、诗歌赏析1.诗歌背景《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描述的是春天洛阳城中夜笛声,出现了不辨来自何处的笛声,使人不禁思绪万千。
这首诗歌表现了古代洛阳城的夜晚春天景色,以及诗人在夜里听到笛声后的思绪。
2.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诗都有四个字,是一个四言的诗歌。
四句诗完美地构成了一个整体,使整首诗歌简洁而具有力量。
3.诗歌意境诗中夜笛的声音,似乎来自四面八方,不由得让人心驰神往,陶醉其间。
诗中笛声的动人之处,是给人一种意境的延伸和诗意的渲染。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4.诗歌语言诗歌用语清新淡雅,诉说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笛声在夜空中回荡,令人有一种恍若置身其中的感觉。
而“惊起却回头,有恨何时是”,这一句话揭示出诗人思乡之情。
三、深入解读1.诗歌意境的描绘《春夜洛城闻笛》通过描述夜晚的笛声,描绘了洛城春夜的美好景色。
通过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读者带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春夜洛城的意境之中。
这种意境往往给人以想象空间,让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产生无限遐想。
2.诗歌与情感诗歌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诗人在女有的笛声之后,想起了家乡,脑海中浮现出了家乡的美景,也让他回忆起了离家远行的种种不舍之情。
诗歌在情感上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诗歌的艺术手法《春夜洛城闻笛》通过描写洛城春夜的美景、夜晚的笛声和诗人的情感,运用了浓缩艺术手法,使诗歌简洁而富有力量。
诗歌的艺术手法不仅在意境的描绘上具有独特之处,也在音韵结构上颇具特色。
四、总结《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歌,虽然只是一首短小的四言诗,但其意境却是丰富而深远的。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与解读,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古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的所闻所感。
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诗都是古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通过对春夜笛声的细腻、夸张描写,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知人论世—听读朗读—品味诗句—知识迁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不同意象的组合对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上学期我们学了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出了马致远及无数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除此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呢?(《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看到明月从而引发乡愁。
)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春夜洛城闻笛》。
(多媒体展示文题《春夜洛城闻笛》)二、走进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春夜洛城闻笛》参考答案1、解释词语:玉笛:精美的笛子折柳:《折杨柳》笛曲。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闻:听;听见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3、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4)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6、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7、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8、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竹里馆》参考答案(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4)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5)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被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
诗,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很多诗人以笛声入诗,以表情达意。
你听,《折杨柳》已吹起,正勾起李白的诗情。
现在,跟着老师去欣赏《春夜洛城闻笛》。
二、目标1、了解作者李白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抓取,分析领会诗人情感。
3、通过找组诗中共同的意象——笛声,明确诗人用笛抒发的情感。
三、原文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注释《春夜洛城闻笛》: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
玉笛:笛子的美称。
洛城:即洛阳。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五、诗意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幽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又能不萌生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六、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这里“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满”字从“散”字引申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衬托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
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整体赏析: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春夜洛城闻笛》,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2. 理解并背诵全诗,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2.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月”“折柳”和“笛声”三个意象的鉴赏。
(二)教学难点1. 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
2. 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
3. 用文字改写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展示洛阳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城的风貌。
(2)讲述李白在洛阳城的游历经历,引入诗人与洛阳的深厚情感联系。
2. 介绍作者,铺垫背景(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强调其“诗仙”的美誉及其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
(2)通过讲述李白创作《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
3. 引导预习,激发思考(1)提问学生对洛阳城及李白有何了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李白,在春夜听到笛声,会有怎样的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
(二)新课呈现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洛阳城的图片和简短介绍李白的生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诗歌背景的兴趣。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在春夜听到笛声时可能产生的情感。
2.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强调生字生词的正确发音。
例如,对于“shuí谁jiā家yù玉dí笛àn暗fēi飞shēng声”,要让学生注意“谁”字的正确读音,以及“玉笛”和“暗飞声”的连读。
3. 生字生词解析逐个解析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谁”表示疑问代词,“玉笛”指用玉石制成的笛子,“暗飞声”形容笛声在夜晚悄然响起。
统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课件
12
•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13
ﻕ小时不识月, ﻕ呼作白玉盘。 ﻕ又疑瑶台镜, ﻕ飞在青云端。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14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1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2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是谁家的笛子在吹奏?这笛声不知是从哪里飞出来的。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3
散Hale Waihona Puke 春风满洛城美妙的笛声被春风吹满的整个洛阳城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古朗月行》
§《望天门山》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7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8
静夜思 李白
• 窗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9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
情感为主。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5
同学们学过哪些李白的诗?
比一比, 说一说。
????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6
我们会背的!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的意境。
(重点)3.抓关键词语,体悟诗歌情感。
(难点)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在上学期已学过几首诗歌,对诗歌的一般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赏析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而诗歌的默写与赏析是每次考试必考内容,因此有必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为此,我把这本课的目标定为会朗读背诵,抓关键词来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媒体黑板、媒体课件与视频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激趣亮标1.激情导入师:同学们,在我国的诗歌史上,李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诗。
学生齐声回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背一遍。
指名背诵。
师:在诗中诗人借明月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安慰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叫《春夜洛城闻笛》(投影),我们再来看看在这首诗中李白又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从熟悉的内容入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又能让学生知道诗歌学习的重点)2.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完成那几个任务呢?生齐读(投影)(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的意境。
(3)抓关键词语,体悟诗歌情感。
二.检查预习师:李白,大家并不陌生,你们对李白又有哪些了解?我们先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知道的李白。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投影)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最鼎盛时期。
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后人尊称他为“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将进酒》《行路难》《望庐山瀑布》等。
(这个环节强化对李白的了解,巩固文学常识)三、解读诗歌(一)一读诗歌,初识笛声(投影)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诗歌的学习贵在朗读。
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本P109,请大家自由朗读一遍。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
师生评价。
板书:sàn、zhé提示:朗读诗歌时,第一步是字音要准,第二步是停顿要准。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19张PPT)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
D、短短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示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 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写的是“闻笛”,但不仅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 对故乡的思念,这也是这首诗让人感动的地方。
习题
4.诗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5.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解题
春夜洛城闻笛
季节、具体 时间
地点, 表明是 客居
事件
了解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 (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 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 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 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
sàn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6.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 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 键”之说?为什么?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何人”包含作者吗?
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 的正是诗人自己。不言“我”,却更见“我”感 触之深 “故园”点明什么情感用反问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亦即没有人不被勾起怀念 故乡的情思。加强语气,突出思想之情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 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 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 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 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 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 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 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 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 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 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 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 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 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 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 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 (即洛阳)时所作。洛阳 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 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 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 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 发故园情,作此诗。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 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 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 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 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 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 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 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 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 白集》30卷。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 “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 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 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 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 “……‘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 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 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 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 “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 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 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 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 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谁家玉笛暗飞声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 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 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 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 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 会油然而生呢?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 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 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 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 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 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 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 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 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 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 感人的地方。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 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 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 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 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 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 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 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 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 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 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 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 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 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 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 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 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 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 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 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 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 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 人思乡之情尤重。(前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 有删改) 热爱故乡历来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我们今天常说 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作为祖 国的一部分,他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 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音乐,更重要 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 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 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 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 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 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 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 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 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 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 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 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 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 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 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 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 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 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词句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 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 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 《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 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 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 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 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 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 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