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人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人名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人口为159.81万(1990年)。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

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傈僳族称之为“勒墨”。

本族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

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有居民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

秦汉时期,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日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这里。

东汉时改属永昌郡管辖。

唐朝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

后建立了以彝、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

又于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大理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系相处。

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

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新中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区,采取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方式,于1953年完成了民主改革,并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残存着封建领主制的沪水、六库等土司统治的白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完成民主改革。

在碧江、福贡等人数不多和阶级分化不明显的白族地区,没有把民主改革作为一个运动来进行,而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完成某些环节的民主改革任务。

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

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

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

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

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

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先民最早采用汉姓,当在汉晋之世。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181~234)南征之时,赐白王仁果之九世孙龙佑那姓张,称张龙佑那。

到初唐时期,张龙佑那后裔张乐进求曾受唐封赐,为三赕白大首领将军。

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称洱海周围有数十百部落,有数十姓,杨、赵、李、董为名家。

《蛮书》载渠敛赵(诏),大姓有王、杨、李、赵四姓。

足见在隋唐之际,汉姓在洱海周围的
白蛮之中已较为流行了。

《南诏德化碑》碑文中可辨识的汉姓有50个,《南诏图传》中有16个,说明南诏时期汉姓的采用已很普遍。

白族是我国最早使用姓氏的3个少数民族之一,在使用姓氏之后,白族依然保留父子连名的古老习俗,而形成了“冠姓父子连名制”这种新的人名形式。

这种方式就是父子连名,前面再冠以祖姓,顺序为:姓氏+父名+本人名,从大量的史籍、碑刻、族谱等资料记载来看,南诏国王、大理国王和白族大姓杨、赵、董、高、张、尹、杜等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明明方式,例如,南诏王室的蒙罗盛—蒙盛炎,蒙异牟寻—蒙寻阁劝。

冠姓连名代数最长的是大理国宰相高氏,据其后代所藏《鹤庆高氏族谱》记载62代中,连名达30代,连名的几代是(高)望奏—奏晟—晟君—君补—补余—余武—武邱—邱善—山诺—诺义—义和—和亮—亮从—从君—君辅—辅仁—仁温—温情—情智—智升—升泰—泰惠—惠珠—珠寿—寿长—长明—明惠—惠直—直信—信益。

在白族的三字名中,还有一种带有佛号的三字名。

即第一个字为汉姓,中间两个字为诸佛、菩萨尊号或佛经名,最后一个字为本名,此种取名方式在大理国时期颇为流行,元、明时期亦有此风习,见于记录者甚多。

如立于大理国天开十六年(1221年)的《皎渊塔碑铭》,碑文中有“高观音政”等三字名;昆明大理国地藏寺经幢《造幢记》中有“高观音政”、“高观音明”。

此外,像“张药师王明”之类的四字名亦非罕见。

白族女性也多采用了佛号加本名的这种命名方式。

从(明)《姚安公惠武墓志铭》中所载杨惠武一家的命名情况,便能窥见白族佛号命名之一斑:
娌何观音婢,次男杨春,娌彭观音桂;孝孙杨保、杨贤;孙娌李观音香、杨观音修;孙女法华圆、法华芳、法华息、观音才、观音和;孝女观音□、观音玉;婿杨寿段□;孝孙昭信校尉百户杨珠,孙婿杜坚、杨顺;外孙杨德春、李玄岱、段观成;外孙女妙祖、春化好、冬菊花立。

此碑文的提名中共列女名15个,其中采用佛号加本名这种命名方式者多达12人。

现代的白族人取名更多地融入汉族风俗。

白族男子一般要去两个名字:一个乳名,一个学名,乳名多用白语,学名则用汉语。

过去一些读书人往往也学汉族知识分子取字或号。

新中国成立前,妇女很少上学,因此一般只有一个乳名。

住在城里的白族人,现在一般只有一个名字,并无乳名学名之分。

取乳名仪式又称“命名礼”,一般在婴儿生下一七、二七、三七或三个月之内举行,为男孩取名叫“弄璋之庆”,为女孩取名叫“弄瓦之庆”,与汉族的习俗相同。

取名这天杀鸡宰猪,大宴宾客,称为“汤饼客”。

命名礼请客,除本家族的人可以口头通知外,对岳家、远村亲戚朋友和老人必须下请柬。

因为岳家是“肇锡嘉名”者,所以请柬必须由女婿亲自去送,其他人则可以由别人送。

亲戚朋友收到请柬,做客时要送米、鸡蛋、红糖、猪肉、小孩衣服鞋帽等作为贺礼,也可以直接送钱。

小孩生下后请稀饭客时送过礼的只需赴宴即可。

岳家一般要尽量多的约几家本宗族的近亲一起去做客,表示女家重视和热闹。

岳家礼物一般是红糖、米、茶、鸡、鸡蛋和小孩使用的一套义务,包括衣服、鞋帽、绣花裹背、腰撑、、披风、纱巾、印有太极图的顶头帕、摇篮、百家锁、项链等。

来客交礼后,妇女来客由舅妈率领进入产妇房内看望产妇和小孩,并说一通祝福赞扬的话。

酒菜上齐后,女婿敬第三次酒时,跪拜岳丈,并呈上纸笔墨砚,请岳丈给外孙“肇锡嘉名”。

如果席间还有其他辈分更高的长辈,则外公要敬让给长辈。

外公(或其他赐名者)将拟取得名字讲出,并说明含义,然后征求婿家和其他人的意见。

乳名多用白族语言取,但近十年来也逐渐使用汉语来取。

取名多按字辈,与长辈的名字不犯冲、字意吉祥、声音响亮和谐的,即是好名。

经过一番议论,双方都同意后,就由一人写在大红纸的“命名帖”(又称庚帖、八字帖)贴在墙上,有的则收在镜框里妥善保存。

当然,并非所有白族人都严格按照上述方式取名。

有些人家不讲究形式,而且也没有反腐的意识了礼节,如由爷爷、奶奶和爹妈自取,有的则亲戚朋友代取。

有的取名方法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如先由家庭长辈、舅父等提名,再请巫师打卦,以吉卦的提名来命名。

有的人家“嗣患艰难”,孩子经常夭折,或孩子不足月生下,体弱多病,父母爬其养不大,常到本主庙、佛寺、道观请庙卒、和尚、道士赐名,得到的名字就是神名。

白族地区还有与内地类似的取贱名习俗,比如阿狗、阿牛、康登(白语意为“为主”),认为取贱名容易养大。

白族地区还有一种独特的取名风俗,就是抢名和讨名。

要抢名的人家,往往躲路旁、村口或从家里突然跑出来拉住被抢的人急忙往家中拉,有的地方还象征性地用吓唬、打、骂等风趣的形式把被抢的人拉拖进家。

待被抢的人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主人家已把婴儿抱到他手上;并把他拉到早已准备好的酒席桌上的上八位座席上,才向他说明给婴儿取个名字的要求。

于是被抢的人一场虚惊变成一阵欢喜,就高兴地给婴儿取个名字,大家才入席同宴,受到主人家全家人的热情招待。

与抢名相反的是讨名,先要选好向哪家去讨,并要请人去征求人家愿不愿意给个名字,若同意给,那双方要择日举行。

这一天,被讨的人要备下三五桌酒席,去讨的人要抱一只大公鸡和一些礼品,并邀约亲友数人抱上小孩一齐去。

在席面上,被讨名字的人当着众亲友及小孩父母给小孩取名,并写下“取名单”,给小孩一套衣服、一双筷子、一个碗,碗里要盛满米,从此把小孩当自己亲生儿女一样对待。

白族人的乳名、抢、讨来的名字不作正式名使用,待小孩长大后,还要取一个名字,叫学名。

也有的地方把抢、讨来的名字作学名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