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逍遥游》心得学生个人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逍遥游》心得学生个人感想
按照个人的理解重新梳理《逍遥游》的思路就是,认识具有局限性,
因为这一局限性,我们看不到目的和工具的相对性,自然无法理解人一旦
有所求就会对生命有所损。
理解了这一逻辑,我们要想颐养天年,保持生
命的大自由,我们就要剔除所有的一切人生预设。
努力追求世俗的成功时,我必定要付出代价,可是我如果像庄子那样
无所求,我这副皮囊又有何意义呢!我已被社会价值感教育成功洗脑。
可是,现在的我也,既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没有获得庄子的自由感,那么我的意义何在呢?
如何看待《逍遥游》,境遇不同,理解自然不同。
不过,顺境逆境,
得意失意,都不防读读《逍遥游》:顺境得意时,清醒一下;逆境失意时,清高一番:精神的自我救赎。
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庄子》一书具有观
点上的统摄作用。
而且《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其重要性
不言而喻。
因此,准确地理解逍遥游对于把握庄子的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本次作业,我就对于我对于逍遥游的看法观点加以叙述。
什么是逍遥游,在我看来,逍遥就是优游自得的样子,游就是运动活动,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里的逍遥游是与无
为想通的,即逍遥游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运动状态。
关于本篇的结构,一般有这样的观点: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
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
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
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
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
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但是我一直好奇于两点,第一点是文章
至“圣人无名”已经基本写出了庄子的核心观点,甚至已有总结之意,而
后面两部分有种添加、补充之意;第二点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两次提到鲲
鹏的例子,感觉有种重复的嫌疑。
或许这样的不够严谨的结构,恰恰显示
出庄子的逍遥不羁。
但是真要解释这两点疑问的话:第一点或许就是如前
所述,是逍遥游本篇的添加与补充,尤其是第三部分“无用”的补充;第
二点的疑问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前一次提到鲲鹏的故事是为了直接通过它
来论证“无己”、“无功”、“无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汤之问棘也是已”则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这么认为来进一步论证。
从内容上看,逍遥游的主旨便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人格达到顶峰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
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
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写蜩与学鸠、斥鴳与鲲鹏的对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与宋荣子与列子与至人、神人、圣人的对比,说到鲲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宋荣子“虽然,犹有未树也”,列子“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通过写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的对比,说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从这些语句上看,庄子是认为无论他们代表的对立面的
两方面,都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庄子的说法,最高的境界是“若
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也就是一
种物我两忘的“无己”的无所待(凭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与其说是为了论述“无名”,不如说是为了论述“无功”。
因为三段内容都是讲有权力的或者将有权力的人放下或忘记自己的
权力,尤其是第二段通过写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来间
接论证之。
第三部分是写“无用”的观点则众所皆知了。
那么“无名”的
观点从何而来,其实在我看来“名”不仅是名誉和地位,更是与“实”相
对应的概念的范畴。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的
这个。
也就是说,庄子的“无名”类似于“无己”,只不过一个是“名”、一个是“实”。
实际上,这三无的核心无非就是一个“无”字,也就是“道”。
道的特性是无,人要做到逍遥游也要符合无的要求。
当我们再看逍遥游,庄子是要强调弱化自我、无所凭借,那这是一种
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吗,在我看来,自由是属于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人在
社会中的自由,一个人如果连“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无所谓
自由了。
也许庄子的逍遥游不是要强调自由,更是一种作为在那个黑暗的
战国时代的对于自我的超越,一种超脱世俗的、从个人出发的、为了个人
的“无为”的社会理想。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讲了这样的一则故事:尧让天下,许由不受。
庄子的故事是这样说的: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
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
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
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
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现在的话说: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
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
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
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
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
我把天下交给你。
”
作为君王的尧,让天下让的不能说不够诚恳,他把许由比作太阳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许由比作天上的及时雨,而把自己比
作徒劳抗旱的人。
他心甘情愿地让贤于许由。
尧让天下让的诚恳,直接,许由拒绝接管天下拒绝的坦率、干脆!
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
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从属于‘实’的附属物,我将去追求这
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
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
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许由不愿意在天下大治的情况下,担一个君王的虚名,他宁可象鹪鹩
在森林中筑巢,仅仅占用一棵树枝;象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
许由是庄子心中那种无己、无功、无为,追求逍遥境界的神人,是不
肯为身外之事所羁绊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权势,在许由看来,不过是人生
的枷锁而已。
庄子借连叔的口,讲出了许由的心里话:“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
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
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用现在的话说:“神人的德行,能包容万事万物,使整个世界成为太
平境界,他怎肯为天下俗事忙忙碌碌呢?这神人,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
他的尘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他又
怎么会把外物琐事当一回事呢!”
在尘世中,还有什么职业比君王荣耀?在尘世中,还有什么功名,比
君王治理国家的功名更大?尘世中、还有什么样的地位能够享受君王一样
的利益?连君王都懒得做的许由一样的人,还有什么样的功名利禄、荣华
富贵能够对他的身心有所羁绊呢?
我想:许由、应当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遥的人!
庄子推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天地间根本不存在的。
在庄子看来,大鹏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
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自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都知道自由
都是相对而言的,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呢。
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人怎
么可能脱离这个社会,没有依靠呢。
可对于庄子这个理想主义者而言,这
是他的精神寄托与生命支柱。
有着这样思想的人从古至今,不是少数。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
甚至构想出一个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简简
单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
他追求的是
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既然这个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这个世界,归隐
桃园;只有借助手上的笔,自己描绘出这样的风景。
在《桃花源记》的最后,陶渊明还列举了几个人去找寻的例子,似是逼着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
有这样的地方,不若说隐含着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几天与同学去平江路玩时,遇到了这样一个人。
他留着清式的长辫,装着挂衫,在凿石头。
别人与他交谈,他说刻得是听琴的牛。
我们都知道
对牛弹琴的涵义,他却硬是颠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举
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谓。
他是这样说的世界上为艺术献
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个。
他说,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穷人,为什么我们不
能从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
他说,现代的人都说艺术好,
却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干这一行呢。
很明显,他将生活理想化了,他一个在
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着石头,敲着自己的理想,却好像与这周围格格
不入,他却依旧不以为然,固执自我。
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傻瓜,是
个异数,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着一个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
所控制。
就如庄子,陶渊明,明知不可能却依旧努力着,渴望着,用自己
的行动创造着,实践着。
对于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唯心主义者,我们要做的或许并不是批判或
是讽刺,应该给予的是理解与宽容。
他们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别人无法
理解的空间,却是他们独有的魅力与完美。
庄子,先秦时期代的一位哲学家,在中学历史书中,我们就对他有所
了解,但是他们著作《庄子》,我还从没读过。
这次,我们全班学生幸运
的跟随百班千人共读活动,共读萧袤老师的庄子童话《逍遥游》,读完之后,我真正领悟到了庄子不仅是一位深刻的哲学家还是一位风趣幽默、会
讲寓言故事的童话家!
《逍遥游》是适合小学生读的彩绘本,共16个故事,书中主要讲述
了名叫小惠的11岁五年级女孩,和几千年前的庄周一起逍遥游的故事,
先秦诸子百家时期,庄周有一好友惠子,两个关系很好,于是作家萧袤就
想象五年级女孩小惠就是庄子的老友惠子,两个人亦梦亦幻,一起变成两只蝴蝶和两条小鱼,与古代成语“庄周梦蝶”和“濠梁观鱼”相照应。
使书中故事丰富多彩,趣味横生,让孩子们百读不厌,并学习了有关庄子的成语!
1、故事情节有趣而想象力丰富。
庄子是先秦时代的哲学家,因时代的久远,我们认识和了解他,有一定的困难,萧袤老师没有死板地介绍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著作,而是把庄子的哲学观渗透在16个有趣的故事中,并在每个故事后面穿插一些通俗易懂的原文《庄子》片段,因为对11—12岁的孩子来说,这样更容易接受和学习。
书中的故事想象力丰富,单单从故事的题目,如“我不是来偷菜的”、“蝴蝶吻”、“当一条鱼也很好啊”等,就大大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故事情节里,主人公惠子和白衣老人庄周一会儿变成一只蓝蝴蝶在菜地里飞舞,一会儿变成一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一会儿又和好友向往到黑暗世界里冒险。
让读者在有趣而丰富的故事情节里领悟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深奥的文学著作的精髓。
2、用有趣的故事表现哲学观。
庄子是先秦时代的哲学家,他的哲学观博大精深,深刻富有哲理,庄子哲学主要是人生的哲学,也就是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跟孩子们讲哲学呢?作家萧袤老师没有采用说教的形式,而是用浅语的艺术把庄子的哲学思想,融入化解到有趣的故事中去。
比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在故事里,惠子和白衣老人庄周游戏玩乐中,用好似开玩笑的口吻说出来,让我们也感觉好像是绕口令一般,不知不觉就记住了这句关于“鱼之乐”著名论辩。
另外,书里每一个故事后面,萧袤特意安排《庄子》的原文链接,比
如“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河
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出自《庄子·秋水》”这段话来说明人不能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应该谦虚谨慎,既能看到自已的优缺点,也能看到别人的优缺点,走
出小天地,才能见多识广的道理。
3、书中情节亦梦亦幻亦真实。
读完这本书,我对书中情节亦梦亦幻亦真实所震撼,刚一接触阅读的
时候,有点读不太懂,因为书中开头的情节是小惠和爸爸在菜地里捉蝴蝶,小惠追着一只白蝴蝶来到栅栏门,白蝴蝶摇身一变,成为白衣老人庄周,
小惠则变成一只蓝蝴蝶,一起与庄周逍遥游,还在爸爸脸上留下一个蝴蝶吻,故事情节不断在梦幻和现实中,像放电影的镜头一样来回切换,小惠
还和邻居家的好朋友向往,一起被巨大的黑色夜猫绑架,穿越在黑色空间
里冒险,一会儿又回到现实生活中居住的社区的菜地,情节的变幻莫测,
更丰富了故事书的生动性,让我们在懵懵懂懂中感受庄子童话的神奇有趣。
书中说起庄子喜欢讲故事,很多故事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经常运用的
成语,比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朝三暮四”、“白驹过隙”、
“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等,还有一些神话故事,比如“姑射山之仙子”、“皇帝寻找玄珠”等,都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水平。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
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
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
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
有武陵
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
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
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
要向人借粮。
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
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
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
自称宁愿
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
受人尊敬的龟甲。
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
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
状态。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
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
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
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
“北冥有鱼,其名
为鲲。
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几千
里也。
”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
之云。
”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每个人
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
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
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
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
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
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
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
当然,内涵深
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
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
天地大道,发乎自然,
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
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
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
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偏爱于道家代表人物庄周,也喜欢
看他的代表作《庄子》,其中最让我身临其境的,就是被列为道家经典
《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第一句一出,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韵味。
文章描述的都是虚无缥缈,并非真实存在的。
但在脑海中,却能意外浮现出深海中一条大鱼的情景。
深黑的海,衬托着大鱼更加的醒目。
“而化为鸟,其名为鹏。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那名为鲲的大鱼游着游着就飞起了,从深黑的海洋到湛蓝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是那样的轻巧。
闭起双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着微风,领略着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诗仙李白那样,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遥自在了。
逍遥游,至始至终,语言简洁,读起来却让人深陷其中的意境,无法自拔。
从文章的第一句开始,就陷入了章子创造的,只有在梦境李才会出现的画面。
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欲无求,逍遥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驰骋。
《逍遥游》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肆意,却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一篇文章读下来,哪怕并不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发出来的浪漫气息和自由逍遥的气息所感染。
其实,文中不论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还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这篇文章借此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成为真正的“逍遥”。
里面的大道理,对于我来说或许很难一时去理解,但我能体会到,文章中每一词,每一句所散发出来的自由和逍遥的感觉。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境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能是真正的“逍遥者”。
我很向往那种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遥、什么
是忘我。
在如今这个诱惑极多、十分嘈杂的世界里,有谁能够进入忘我的
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个现代的“逍遥者”,做到
“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我对追求逍遥的理解就是减少对物质上的需求,我们需要提高在精神
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遥的人。
初读逍遥游,是感叹鲲鹏之大,世间无有。
鲲广数千里而不知其修,
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脑海中浮现如此庞然大物,气势
无穷,顿是心胸宽广,神思游弋。
而庄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
有了如此浪漫大气的想象。
我觉得,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所体现的有道家清净无为,自由飘
逸的思想。
尧让天下与许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无所谓而无所不为而
天下大治,庄子以无用之物顺应外境以为用而全其大用,阐述了无名无功
无己的自由无为思想。
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无所“待”而达自由,顺气而至逍遥,与万物为一体。
《逍遥游》中有鲲、鹏、蜩、学鸠、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
等各种现实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
这些已体现自然之物都有灵,人与自然为一体。
从“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更是体现了庄子的自然观,顺应自然。
鲲大
而游于北海,鹏广而上九万里,冥灵、大椿、彭祖寿命长久,这些大年与蜩、学鸠、朝菌、惠蛄这些小年形成了鲜明对比,若要达到或接近无所待
而游无穷,首先是为大年,在大年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无己而为至人,
无功而为神人,无名而为圣人。
《逍遥游》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是朴素纯洁的,更有庄子的飘逸洒脱。
与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没有束缚,汪洋恣意,无拘无束。
所以相对于老子
的思想,我是更喜欢庄子的。
对于《逍遥游》这篇文章,更喜欢前半部分,特别是开头对鲲鹏的描写,就有庄子的感觉溢出,便无尽逍遥了。
现代人是不得逍遥的,羁绊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
一些所谓逍
遥只是发泄或装B,相比,心灵片刻的宁静来得更实在些,但却是不可及
逍遥的。
按照个人的理解重新梳理《逍遥游》的思路就是,认识具有局限性,
因为这一局限性,我们看不到目的和工具的相对性,自然无法理解人一旦
有所求就会对生命有所损。
理解了这一逻辑,我们要想颐养天年,保持生
命的大自由,我们就要剔除所有的一切人生预设。
努力追求世俗的成功时,我必定要付出代价,可是我如果像庄子那样
无所求,我这副皮囊又有何意义呢!我已被社会价值感教育成功洗脑。
可是,现在的我也,既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没有获得庄子的自由感,那么我的意义何在呢?
如何看待《逍遥游》,境遇不同,理解自然不同。
不过,顺境逆境,
得意失意,都不防读读《逍遥游》:顺境得意时,清醒一下;逆境失意时,清高一番:精神的自我救赎。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
一个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
身后远去。
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诗人一
样自由”。
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
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里百万里。
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
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