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急性弛缓性麻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是指起于身体深部组织(主要为肌肉、 韧带、肌腱、骨骼及关节)的三种感觉,包括 关节觉、震动觉、深部痛觉

(三)反射检查
对感觉刺激引起的不随意运动反应称反射。 深反射: 上肢: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 下肢:膝反射、踝反射、踝震挛; 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病理反射:正常情况下(除婴儿外)不出现,仅在中枢神 经系统损害时才发生的异常反射。如巴彬斯基氏征。

特别提示——对脊髓休克的认识
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急性期,如“脊髓休
克”可表现为弛缓性瘫痪,需待急性期过后
(约2-3周)才表现痉挛性特点。
不能 漏报
避免 误诊
急性麻痹综合征是指非脊灰肠道及其它病毒 所致急性弛缓性麻痹,临床特征与脊灰相似, 是构成AFP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柯萨奇 (COX)病毒,埃可(ECHO)病毒,及肠道病 毒71(EV71)等。
急性 弛缓性 麻痹
AFP 诠 释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高危AFP病例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急性弛缓性麻痹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 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 组症候群。
AFP不是单一的疾病,可见于不同的病因和多种疾 病。
急性与严重的上运动神经麻痹可有一休克期,如 脊髓受累,称脊髓休克期。病变虽累及上运动神经元, 但表现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 反射。数小时或几周,休克期解除,渐出现肌张力高, 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脊髓休克的产生并不是由于横切刺激本身引起的,因为第二次切断 脊髓并不能使脊髓休克重新出现。所以,脊髓休克产生的原因乃是由于 断离的脊髓节段失去高级中枢的调节性影响,特别是来自大脑皮层、前 庭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性影响。肢体肌力的恢复常始于下肢远端, 然后逐步上移。

病因(ETIOLOGY)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
(Poliovirus is an enterovirus, a small RNA virus that affects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脊髓灰质炎传染源和途径
传染源:患者和带病毒者 传播途径: 早期-(1)空气飞沫(2)粪便 急性期后-粪便,污染食人物群、水、各种用品,经口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我国1岁-5岁发病率最高,
发生在体温开始下降或尚未下降时 或发生在起病后第3-5天 5-10天内(24小时或1-2天内)进行性加重,多热降
后不进展

脊髓灰质炎分期 临床表现
瘫痪期(5-10天,1周)
肢体(或/和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 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
弱或消灭, 无明显感觉障碍

延髓型(bulbar form)
颅神经运动神经核受损 (involvement of motor cranial nerve nuclei) 血管运动中枢受损 (involvement of vasomotor center) 呼吸中枢受损 (involvement of respiration center)

治疗
无特殊治疗 所有措施均是对症处理 处理原则: 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 康复治疗。

格林巴利综合症
①脱髓鞘型急性起病,不发热,可见对称性,弛缓性肢体 麻痹。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 神经系统检查及相关实验检测
神经系统的检查要点 AFP实验室检查要点

神经系统的检查要点
(一)运动检查 (二)感觉检查 (三)反射检查 (四)脑膜刺激征

(一)运动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常出现运动障碍。 在神经系统检查中,运动检查是一重要项目。 AFP患儿重点检查下列各项:
肌萎缩检查 肌张力检查 肌力检查

瘫痪期 (paralytic stage)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4型: 脊髓型(spinal form) 延髓型(bulbar form) 脑 型(encephalitic form) 混合型(mixed form)

脊髓型(spinal form)
最常见 弛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 不对称,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 近端 肌群瘫痪较远端出现得 早且重, 下肢受累最常见,大肌群 较小肌群更易受累, 颈胸部脊髓受累可致膈肌、肋间肌麻痹, 常无感觉障碍;
损伤部位
上神经元 (锥体细胞和
锥体束)
下神经元 (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脑脊神经)
症 瘫痪特点 痉挛性(硬瘫) 状 肌张力 增高 和 深反射 亢进 体 浅反射 消失或减弱 征 病理反射 (+)
弛缓性(软瘫) 降低 减弱 消失或减弱 (-)

症状特点 损害部位 瘫痪部位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电变性反应 同义名称

监测系统主要指标
麻痹
标本采集 送省疾控中心
省实验室 报告结果
阳性分离物 国家脊灰实 送国家脊灰 验室型内鉴
实验室 定结果
14 天
7天
28天
合格 标本

14天
7天
诊断
前驱期的诊断:单靠临床症状无法诊断。 瘫痪前期的诊断:此期临床表现,脑脊液:细胞蛋白分离, 血清学检查阳性。 瘫痪期的诊断:典型临床表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血清学检查阳性。
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

监测疾监测疾病种类
7、 单神经炎 8、 神经丛炎 9、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软瘫,高钾软瘫,正常钾软瘫) 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NC受损轻
NC受损重
顿挫型
abortive type
前驱期
瘫痪前期
无瘫痪型
瘫痪型
(nonparalytic type) (paralytic type)

瘫痪期Leabharlann 脊髓灰质炎病理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 脑干(中脑、桥脑、延髓)、 下丘脑、 小脑、 脊髓(颈、腰段前角细胞)
主要是运动神经元损害 病灶散在分布
4个月以内很少得病。近年成人患者相对增多;

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病毒 口或上呼吸道
肠道粘膜上皮细胞 局部淋巴组织
病毒增殖
咽分泌物及粪便排病毒
免疫力强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血液:第一次病毒血症
潜伏期

全身淋巴组织中
血液:第二次病毒血症 病毒 毒力 多强
血脑屏障
CNS

(四)脑膜刺激征
多见于脑膜炎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脊液压力 增高,如颈强直、布氏征、克氏征。

AFP实验室检测要点
1、脑脊液:细胞蛋白分离、蛋白细胞分离 2、肌酶:GPT、GOT、CPK、LDH 3、血生化:K、Na、Ca、P 4、肌电图: 5、影像学:脑MRI、脊髓MRI

四、AFP病例诊断要点 (一)详细可靠病史


脊髓灰质炎分期 临床分期
根据临床经过,脊灰可分为:
潜伏期 2-35天
前驱期 1-4 天 麻痹前期3-4 天 麻痹期 5-10天 恢复期(1周-6月) 后遗症期(6月-)

脊髓灰质炎分期 临床表现
前驱期(1-4天,或无) 发热、乏力、全身不适,多汗,头痛、烦躁 轻咳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泌

脑 型(encephalitic form)
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昏迷 上运动神经元痉挛性瘫痪

脊髓灰质炎分期 临床表现
恢复期(1周-6月)
麻痹后60d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 因(后期可呈现肌萎缩)

脊髓灰质炎分期 临床表现
后遗症期(6月-)
部分患儿可形成持久性麻痹,即后遗症期 受累肌群明显萎缩,可出现膝反张,足下垂和足内翻 畸形。

五、急性弛缓性麻痹主要疾病诊断 与鉴别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一)脊髓灰质炎 (二)格林巴利综合征 (三)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四)少年型重症肌无力 (五)坐骨神经麻痹 (六)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 (七)急性麻痹综合征(NPEV) (八)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

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 )

二、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病例概念
所有 15岁以下 出现 急性弛缓性麻痹 症状的病例,和 任何年龄 临床诊断为 脊灰 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 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 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 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急性弛缓性麻痹 —— 诊断与鉴别诊断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儿科 杨红

内容提要
一、急性弛缓性麻痹 二、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病例 三、神经系统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四、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诊断要点 五、急性弛缓性麻痹主要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诊断及处理

一、AFP的概念和定义…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 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1994年卫生部专门下发文件,规定了 14种属AFP病例的病种,便于AFP病例快 速报告。

病监种测类疾监测疾病种类
1、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2、格林巴利综合症(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
(二)区别真假麻痹和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三)加强对脊髓休克的认识

(一)详细可靠病史
包括:麻痹发生时间、部位、是否 对称、 有无发热、腹泻、肢痛、肢麻等; 有无外伤或注射史,OPV疫苗史; 患者和周围人群近期服疫苗情况;

(二)区别真假麻痹和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1 2
4
5
3

上、下神经元损伤的鉴别
表 1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
种类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
颅神经运动核及其纤维、脊 髓前角细胞或前根、脊神经
常较广泛
常较局限
增高
减低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性
早期即有
(-)
(+)
痉挛性瘫,中枢性瘫,硬瘫 弛缓性瘫,周围性瘫,软瘫

加强对脊髓休克的认识


Poliomyelitis, India

marina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 瘫痪前期:细胞-蛋白分离, 瘫痪期:蛋白—细胞分离 病毒分离 临床实用价值不大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抗体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 感染后10-15天出现,持续1月后消失,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中和抗体: 起病时出现,2-3周达高峰,持续终身。 补体结合抗体: 出现较中和抗体迟,不能早期诊断,但仅持续2-3月,表示 近期感染。

脊髓灰质炎分期 临床表现
瘫痪前期(3-5天,10天)
发热,可在体温下降后再次升高 双峰热(double peaked fever)
神经系统:头痛加剧、烦躁不安、或嗜睡 全身肌肉疼痛、感觉过敏。 儿童颈背肌肉疼痛,不能屈曲。婴儿不喜人抱。 有脑膜刺激征(+)

脊髓灰质炎分期 临床表现
瘫痪期(5-10天,1周)

脊髓灰质炎(麻痹型以脊髓型多见)
①可有双峰热; ②发热或热退后出现肢体和或躯干麻痹,弛缓性,不对
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③无感觉障碍; ④重症伴有呼吸肌麻痹和/或腹肌麻痹; ⑤病程早期,CSF中有细胞蛋白分离,恢复期呈现蛋白细
胞分离; ⑥肌电图:神经源性受损; ⑦粪便中分离出脊灰野毒株(确诊的依据)。

1、肌萎缩
是指肌肉体积变小。 可与邻近的及对侧相同的肌肉比较。 并可用带尺测量肢体的周径。

2、肌张力
是指在安静情况下肌肉的紧张度。 检查时可触肌肉的硬度及作被动运动体会其肌紧
张度,了解其阻力。 肌张力减低时,肌肉弛缓松软,被动运动时阻力
减退,关节运动的范围增大。 肌张力增强时,触摸肌肉较坚硬,被动运动时阻
力增大。 锥体束损害所致的肌张力增强,称为痉挛性肌张
力增高。

3、肌力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的力量 肌力情况一般按六级记录 0级:完全瘫痪 1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 4级:能作抵抗阻力的运动 5级:正常肌力

(二)感觉检查
进行感觉检查时,患者必须意识清晰和高度合作。 (1)感觉:是指皮肤及粘膜的三种感觉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