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40-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与鉴赏百日冲刺天天练(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阅读冲刺天天练——Day3
建议用时:50分钟���自测用时: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雾的季节来了——
无厌止的雨又徘徊在
收割后的田野上……
那里,翻耕过的田亩的泥黑
与遗落的谷粒所长出的新苗的绿色
缀成了广大,阴暗,多变化的平面;
而深秋的访问者——无厌止的雨
就徘徊在它的上面……
人们都开始蛰伏到那些浓黑的屋檐里去了;
只有两匹鬃毛已淋湿的褐色的马,
慢慢走向地平线
搜索着田野的最后的绿色……
一九三九年秋湘南
【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诗人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中,但终因国力不济,抗战节节失利,形势所迫,作者不得不辗转于杭州、武汉、桂林等地。

1.作者笔下的“秋”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雾”“无厌止的雨”象征着什么?而“新苗的绿色”又象征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注释,联系背景,说说诗人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作者笔下的秋天是一个多雨潮湿、雱气腾腾、阴暗多变、色彩灰暗的季节。

2.“雾”“无厌止的雨”象征困难、打击(或灾难);“新苗的绿色”象征新生、光明(或希望、生机、活力)。

3.表达诗人对祖国受难、人民受难的忧郁悲伤,但也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未来、对光明的无限追求。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

由“雾的季节”“无厌止的雨”“田亩的泥黑”“广大,阴暗,多变化的平面”“浓黑的屋檐”“褐色的马”可知,作者笔下的“秋”是一个多雨潮湿、雱气腾腾、阴暗多变、色彩灰暗的季节。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由注释“终因国力不济,抗战节节失利,形势所迫,作者不得不辗转于杭州、武汉、桂林等地”可知,“雾”“无厌止的雨”指诗人遭受的挫折和打击;由“长出的新苗的绿色”“田野的最后的绿色”可知,虽然诗人对当下的社会环境感到迷茫和悲伤,但是不失对未来的希望,故“新苗的绿色”表示希望和光明。

3.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结合正文、注释、背景分析。

本诗中作者运用了雾、雨、田野、黑泥、黑马等多个意象来表现一个多雨潮湿、雾气腾腾、阴暗多变、色彩灰暗的季节。

这样的一个季节正象征着当时的中国社会,这样的社会让诗人感到悲伤和迷惘。

而在最后出现了“绿色”,这一抹鲜亮的“绿”是作者的希望、社会的希望,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所以诗中充满
着艾青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光明的无限期望。

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①之深厚,智识②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③。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④,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⑤四十年,上下往复⑥,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⑦,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⑧。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注:①器质:才能、度量和品质。

①智识:见识。

①瑰琦:奇特,美好。

形容事物、文章卓而不凡。

宋玉《对楚王问》:“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

”①闳辩:博大的辩论。

①仕宦:入仕做官。

①上下往复:官位的升降、外贬召回。

①屯邅(zhūn zhān)困踬(zhì):困厄不得升进。

踬:跌倒,受挫。

①以其公议之是非: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惟公生有闻.于当时( )
(2)其雄辞.闳辩( )
(3)则其人可知.( )
(4)虽.屯邅困踬( )
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
例句: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A.属予作文以记之.B.已而之.细柳军
C.汝之.不惠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首段说“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从全文看,对欧阳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4.名望言辞了解虽然
5.C6.(1)有这样的成就就已经足够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
(2)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7.学术功力敏捷才思文学创作
【解析】
4.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惟公生有闻于当时: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

闻:名望。

(2)其雄辞闳辩:雄伟宏广的文辞,博大的辩论。

辞:文辞。

(3)则其人可知: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知:了解。

(4)虽屯邅困踬:虽然处境艰难困苦。

虽:虽然。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突然来到。

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之:代词,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B. 已而之细柳军:不久(文帝)到了细柳军营。

之:动词,去,往,到;
C. 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它鸣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之: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故选C。

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有:
(1)苟:如果;此:这样;何悲:有什么可悲切。

(2)今:现在;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3)欲:快要;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首段说“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从全文看,“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是评价欧阳修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精微的学术功力;“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是评价欧阳修雄伟宏广的文辞,博大的辩论,敏捷的才思;“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是评价欧阳修的文学创作的成就。

参考译文:
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

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

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

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博大的辩论,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

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

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

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

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三、现代文阅读
恐龙无处不有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⑪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⑫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⑬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⑮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8.简要分析本文的说明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简要说明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由本文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获得了哪些启示?(说出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引起读者的兴趣。

然后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引发作者思考:恐龙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接着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最后得出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

9.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
作用:将南极洲比作大冰箱,形象地说明了南极的寒冷程度,“十分之九”准确写出南极洲冰的储量丰
富。

10.第①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前一句承接上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句用设问的方式引出下文大陆漂移的假说。

11.示例: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学习科学知识,要善于发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跨学科运用知识。

【解析】
8.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①段“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引起读者的兴趣,奠定了全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①到①段,介绍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

第①至①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再由第①段“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第①和①段“板块构造”理论;
第三部分①至①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①至①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得出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

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据此回答即可。

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这是打比方;“十分之九”是具体数字,这是列数字。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而又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写出南极洲冰的储量丰富,突出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10.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第①段是一个问句,从内容上说,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二是恐龙又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大陆上的?根据第①段“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等内容可知,这是对段落①问题的回答,从结构上讲,段落①是过渡段,前一部分承接前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后文大陆漂移假说。

据此回答即可。

11.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围绕“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进行答题即可。

示例:研究问题时要在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生活中要培养自己发散思维能力。

在研究中要大胆假设,敢于质疑,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读书与快乐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今年这天,一位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

说真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想到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关于读书的乐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

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

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
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

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考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

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

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

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有趣。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

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

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

“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

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达人。

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他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

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

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一次记牢。

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然后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

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

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

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A和B中选出最适合第①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A武亦姝平时就喜爱背诵古诗文,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

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她凭借着丰富的诗词积累和“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的心态,过关斩将,一举夺魁,尽显王者风范。

B邴原是三国时代魏国的著名学者。

他小小年纪便成了孤儿,家境清苦,没钱上学,蹲在学馆外的窗下哭泣,先生深受感动,破例让他免费就读。

他矢志读书,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代名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①—①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2.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13.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了陶渊明、孔子和董卿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名人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的观点,更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4.选A,因为文章的第①段,根据具体的事例得出读书使生活变得快乐的论点,材料A中的武亦姝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因为这种快乐而最终获得成功;材料B,着重表现邴原刻苦读书,成为一代名家,并没有突出读书的快乐。

可见A能证明本段的中心论点。

15.文章第①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的观点,接着①①两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的观点。

【解析】
12.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和概括。

本文第①段,由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位网红对古希腊悲剧家的介绍,引出本文的论点: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接着在第①①段,以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读书的快乐;第①至①段,论证获得快乐的不同读书方式;最后第①段总结全文,指出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快乐
也就自然降临。

本文的标题给出了论题,再结合文章内容可见,中心论点即为: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13.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第①段分别引用了陶渊明、孔子和董卿的话,应是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以不同名人的话语,来论证了“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这样观点,从而是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14.考查论据的选择。

论点与论据之间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论据内容,根据论点来确定。

文章第①段的论点是:生活因读书而快乐。

作者先取纳兰性德有一句诗来论证读书是乐事;再选取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爱读书、趣读书,把生活变得丰富生动的故事,来证明论点:生活因读书而快乐。

材料A中说,武亦姝“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可以看出武亦姝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并因为这种快乐而最终获得成功;材料B着重表现邴原刻苦读书成为一方名家,并没有突出读书的快乐。

故选A。

15.考查论证思路的理解概括。

结合第①段中“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

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

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他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的内容可知,首先第①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的观点;
结合第①段中“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一次记牢。

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然后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

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第①段中“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的内容可知,接着①①两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明代学者张溥为例,论证了“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