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的消毒液进行皮肤局部消 毒3遍
•消毒范围上下直径≥20cm,
•两侧至整臂,充分待干。
3.4置管后集束干预策略
1. 导管的维护
2. 穿刺点的最佳选择
重
置
3. 置入方式的合理选择
在
管 后
4. 使用最大无菌屏障 5.皮肤消毒 -建议采用含洗必
预 防
泰醇浓度>0.5%的消毒液进行
皮肤局部消毒。
6. 规范的操作流程
3.4. 7评估导管保留的必要性
• 对于导管留置时间大于4周的治疗而言,护士应该根据以
下因素来判断是否需要延长留置时间,包括(但不仅限 于):治疗持续时间和类型、外周血管状况、导管所处 静脉的条件、皮肤完整性以及患者的状况。(Ⅴ) • 应根据患者的状况、治疗的完成或变化情况、是否存在 感染或者炎症过程、导管位置不正确情况、或者导管功 能异常情况来确定是否拔除导管。如果导管尖端位置不 再适合于继续进行治疗,应将其拔除。(Ⅴ)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01
案例回顾
险象环生、警钟长鸣
案例1
2021- 02病人到某三甲医院常规导管维护,当正确冲、封管20分钟 后出现了寒颤、发热。
病房主管医生嘱病人先到发热门诊进行处理,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结 束后,下午突发意识障碍,休克。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essel Catheter Associated Infection,简称VCAI)
3.3.2.导管的选择
• 当治疗持续时间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线导管或经
外周中心静 脉导管(PICC)(Ⅱ类)
• 抗菌涂层导管目前只推荐用于VCAI发病率高而且 采取了其他感控措施无法降低情况下,患者需要 留置导管>5d时( ⅠA)
• 特氟龙(PTEE)或聚氨酯(PU)管道较聚乙烯 (PE)和聚氯乙烯(PVC)感染率低
七有管理:有制度,有资 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 质制血管,导管有相关感知染的识工作措,施。有评估,有环 境,有监测,有干预(改进) 相关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各类血管导管使用指征、置管方法、使用与维护、血
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并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消毒液应充分自然待 干;切忌扇干、吹干
3.4.3导管维护—使用无针接头
•使用无针液接头要优于 机械阀输液接头,因为机械阀接头可增加感染风 险(II类)
•通过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洗必泰、碘伏、碘酒、或 70%酒精)擦洗接头(IA类)
3.4.4导管维护—更换输液接头
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
4.1、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肺动脉导管 6. 压力传感器使用时间应当遵循产品说明书或每4天更换一次。 7. 宜使用入口处为隔膜的压力监测装置,在使用前应用消毒剂擦拭消毒隔膜 8. 应当保持使用中压力监测装置无菌,包括校准装置和冲洗装置无菌。 9. 应当减少对压力监测装置的操作。 10. 不宜通过压力监测装置给予含葡萄糖溶液或肠外营养液。 11. 宜使用密闭式的连续冲洗系统。
确率22%至 42.6%, VCAI由3.9例/千导管 日降至1.0例/千导管日 。 ● Larson等,40个医院,推行《手卫生指南》 前后, VCAI由5.54例/千导管日降至4.76例 /千导管日 。
Pessoa, Pediatrics, 2007,120(2):e382-390. Zingg W, et al. Crit Care Med, 2009,37(7):2167-2173. Larson EL, et al. Am J Infect Control, 2007,35(10):666-675
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分离出同一种致病菌, 且二者细菌浓度比例≥5:1
导管样本培养 是诊断VCAI的 金标准
5、影响诊断的关键点
•采血时间: 体温上升期或寒战时 应用抗菌素前
•采血部位: 一个从导管内采血
一个从外周静脉穿刺采血 同时采集,并且在试管和化验单上表明血样的部位和采集时间
•采血数量:每套至少20ml,分别注入需氧和厌氧瓶各至少10ml
• 尽可能使用含最少通路或腔的导管 (ⅠB)
3.3.3.置入部位的选择
• 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 增 加机械损伤并发症(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 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胸、血栓 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ⅠA)
• 成人应选择上肢部位进行插管,避免选择股静脉 作为穿刺点。(ⅠA)
用力擦拭导管接头
3.4.5输液接头消毒时应注意
• 建议至少每7天更换1次接头
• 若输注血液或胃肠外营养,需24小时更换1次 • 若接头内有血液残留、完整性受损应立即更换新
接头
• 消毒时要有一定的擦拭力量以去除表面的微生物 • 连接新的接头时应确保连接紧密
3.4.6给药装置的更换
• 应尽可能减少使用输液附加装置,因每个装置都可能有污染、 错误使用、脱开的风险,推荐使用一个整体的输液装置。(Ⅴ)
2、为什么要关注VCAI ?
发病率高
美国估计有25万例CRBS/年,花费 $34000-56000/例
某院中心ICU 4.14/千导管日(CVC) NICU 9.68 /千导管日 PICU 3.57/ 千导管日
(Mayo Clin Proc 2006; 81:1159-71)
不同血管导管感染比例
细菌经皮肤置管部位侵 入 细菌经导管接头处侵入 远处感染的血流播散 污染液体的直接输入
4、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
病原学诊断 静脉血培养阳性(100 CFU/ml) 导管尖端培养阳性(15 CFU/导管段)
从导管段和外周静脉血分离出同一种致病 菌,且中心静脉所取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 的时间比外周血早2小时以上
• 频繁地更换输液装置并不能降低感染的危险。( Ⅴ )
• 断开的输液装置应每24小时更换一次。(Ⅴ)
• 间歇输液装置被反复地断开和再连接的时候,导管连接处、无 针接头和输液装置末端螺旋连接处受到污染的风险增加,潜在 地增加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 Ⅴ)
• 在每一次间歇使用后,应将一个新的、无菌的、相容性的覆盖 装置覆盖在输液装置的末端。避免将原覆盖装置与已暴露的输 液装置的末端连接。( Ⅴ)
置管后
1 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 点, 对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可使用无菌 纱 布覆盖。
2 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 为 :无菌纱布至少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至少1次/周,敷 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3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应当记录置管日期、时间、部位、 置 管长度,导管名称和类型、尖端位置等,并签名。
2021-6-24
3.4.1.导管维护—更换无菌敷料
根据病人情况 选择合适的敷料
纱布敷料VS 透明敷料
感染率无显 著性差异
看不见 导管固定不牢固 换药次数多
看得见 透气 固定牢靠 节约人力
3.4.2导管维护—消毒穿刺点
3个75%乙醇棉球脱脂: 距穿刺点1cm以外皮肤 避免接触导管
3个碘伏棉球消毒: 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cm 或大于敷料的面积 从穿刺点向外做螺旋式消毒
深度。 • 了解穿刺部位是否完好,有无感染、疤痕, • 是否做过胸、颈部及腋下手术。
3.2.4、实验检查结果的评估
•患者血常规,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情况。 •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数量,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 •检查血清蛋白情况,评估患者营养状况。 •进行痰及血培养,评估置管前有无感染情况。
3.3置管时集束干预策略
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
4.2、脐血管导管
1.脐动脉导管放置时间不宜超过5天,脐静脉导管放置时间不宜超过14天,不 需要时应当及时拔除。
2. 插管前应当清洁、消毒脐部。
3. 不宜在脐血管导管局部使用抗菌软膏或乳剂。
4.在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管关闭不全、 血栓时,应当拔除导管,不应当更换导管。只有在 导管发生故障时才更换导管。
03
预防与控制措施
管理要求;置管前中后的 预防措施
管理要求
3.1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主动监测和报告体系,开展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定期进行分析反馈,持续质量改进,预 防感染,有效降低感染率。
中心导管置管环境应当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医疗机构II类 环境要求。
04
常见管道的预防措施
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
4.1、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及肺动脉导管 1. 不应当常规更换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或肺动脉导管以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2. 非隧道式导管无明显感染证据时,可以通过导丝引导更换。 3. 非隧道式导管可疑感染时,不应当通过导丝更换导管。 4.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患者出现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证据,应当根据临床综合评估 结果决定是否拔管。 5.外周动脉导管及压力监测装置:成人宜选择橈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儿童宜选 择桡动脉、足背部动脉及胫骨后动脉。
• 评 估 患 者 处 于 平 稳 阶 段 还是危重阶段
• 近期有无不明原因的发热 • 有无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 • 有无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 • 有无肝肾功能损害
3.2.3、置管部位与血管的评估
• 了解有无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 比较两侧静脉,选择合适的血管。 • 了解静脉走向,有无静脉瓣及分叉以决定穿刺角度、
导管感染相关图片
2020-11-8门诊维护
2021-1-15
2021-01-18拔管时 2021-01-18拔管后
5
02
VCAI
概念、感染率、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1、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血 管 导 管 相 关 感 染 (Vessel Catheter Associated Infection,简 称VCAI)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 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 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 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流 感染。患者局部 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 染 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C)、寒颤或低血压等 全身感染表 现。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 养细菌或真 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 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 结果的致病菌。
应当由取得医师、护士执业资格,并经过相应技术培训的医师、护士执行血 管导管留置、维护与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健全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 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
VCAI
3.2置管前集束干预策略
1. 患者一般资料及既往史的评估
• 儿童上肢、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婴儿)部位均
可(Ⅱ类)
3.3.4.最大无菌屏障
• 最大无菌铺巾 • 无菌衣 • 口罩 • 帽子 • 手套 • 全身铺盖无菌消毒巾
• ……
3.3.5.穿刺点的皮肤消毒
•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或上下
消 毒,
•先75%酒精3遍
•第一遍顺时针
•第二遍逆时针
•第三遍顺时针
•再采用含洗必泰醇浓度>
1. 手卫生
2. 穿刺点的最佳选择
3. 置入方式的合理选择
重
置 管 时
45..
使用最大无菌屏障 皮肤消毒 -建议采用含洗
必泰醇浓度>0.5%的消毒
在 预 防
Bundle
液进行皮肤局部消毒。
6. 规范的操作流程
容易产生遗漏
3.3.1.手卫生
手掌
手背
手卫生降低VCAI的循证依据
●Pessoa等,儿童医院,依从性42% 至 55%,CRBSI由22% 降至12% 。 ● Zingg等,5个ICU,依从性59%至65%,正
6 5 4 3 2 1 0
不同血管导管感染比例
BSI/1000 days
PIV
5.3
PICC
Tunneled
0.6
0.4
1
0.2
Ports CVC’s
PIV
PICC Tunneled Ports
CVC’s
3、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途径
内源感染
病人自身菌落导致
外在感染
外在的感染传播给病人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途径
置
2. 患者病情评估
管 前
3. 置管部位及血管的评估
4. 实验检查评估
3.2.1.一般情况及既往史的评估
• 评估患者年龄 • 营养状况 • 有无外伤史 • 血 管 外 科 手 术 史 •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史 • 糖尿病病史等 • 是 否 做 过 胸 、 颈 部
及腋下手术
3.2.2病情评估
•消毒范围上下直径≥20cm,
•两侧至整臂,充分待干。
3.4置管后集束干预策略
1. 导管的维护
2. 穿刺点的最佳选择
重
置
3. 置入方式的合理选择
在
管 后
4. 使用最大无菌屏障 5.皮肤消毒 -建议采用含洗必
预 防
泰醇浓度>0.5%的消毒液进行
皮肤局部消毒。
6. 规范的操作流程
3.4. 7评估导管保留的必要性
• 对于导管留置时间大于4周的治疗而言,护士应该根据以
下因素来判断是否需要延长留置时间,包括(但不仅限 于):治疗持续时间和类型、外周血管状况、导管所处 静脉的条件、皮肤完整性以及患者的状况。(Ⅴ) • 应根据患者的状况、治疗的完成或变化情况、是否存在 感染或者炎症过程、导管位置不正确情况、或者导管功 能异常情况来确定是否拔除导管。如果导管尖端位置不 再适合于继续进行治疗,应将其拔除。(Ⅴ)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01
案例回顾
险象环生、警钟长鸣
案例1
2021- 02病人到某三甲医院常规导管维护,当正确冲、封管20分钟 后出现了寒颤、发热。
病房主管医生嘱病人先到发热门诊进行处理,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结 束后,下午突发意识障碍,休克。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essel Catheter Associated Infection,简称VCAI)
3.3.2.导管的选择
• 当治疗持续时间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线导管或经
外周中心静 脉导管(PICC)(Ⅱ类)
• 抗菌涂层导管目前只推荐用于VCAI发病率高而且 采取了其他感控措施无法降低情况下,患者需要 留置导管>5d时( ⅠA)
• 特氟龙(PTEE)或聚氨酯(PU)管道较聚乙烯 (PE)和聚氯乙烯(PVC)感染率低
七有管理:有制度,有资 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 质制血管,导管有相关感知染的识工作措,施。有评估,有环 境,有监测,有干预(改进) 相关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各类血管导管使用指征、置管方法、使用与维护、血
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并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消毒液应充分自然待 干;切忌扇干、吹干
3.4.3导管维护—使用无针接头
•使用无针液接头要优于 机械阀输液接头,因为机械阀接头可增加感染风 险(II类)
•通过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洗必泰、碘伏、碘酒、或 70%酒精)擦洗接头(IA类)
3.4.4导管维护—更换输液接头
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
4.1、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肺动脉导管 6. 压力传感器使用时间应当遵循产品说明书或每4天更换一次。 7. 宜使用入口处为隔膜的压力监测装置,在使用前应用消毒剂擦拭消毒隔膜 8. 应当保持使用中压力监测装置无菌,包括校准装置和冲洗装置无菌。 9. 应当减少对压力监测装置的操作。 10. 不宜通过压力监测装置给予含葡萄糖溶液或肠外营养液。 11. 宜使用密闭式的连续冲洗系统。
确率22%至 42.6%, VCAI由3.9例/千导管 日降至1.0例/千导管日 。 ● Larson等,40个医院,推行《手卫生指南》 前后, VCAI由5.54例/千导管日降至4.76例 /千导管日 。
Pessoa, Pediatrics, 2007,120(2):e382-390. Zingg W, et al. Crit Care Med, 2009,37(7):2167-2173. Larson EL, et al. Am J Infect Control, 2007,35(10):666-675
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分离出同一种致病菌, 且二者细菌浓度比例≥5:1
导管样本培养 是诊断VCAI的 金标准
5、影响诊断的关键点
•采血时间: 体温上升期或寒战时 应用抗菌素前
•采血部位: 一个从导管内采血
一个从外周静脉穿刺采血 同时采集,并且在试管和化验单上表明血样的部位和采集时间
•采血数量:每套至少20ml,分别注入需氧和厌氧瓶各至少10ml
• 尽可能使用含最少通路或腔的导管 (ⅠB)
3.3.3.置入部位的选择
• 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 增 加机械损伤并发症(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 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胸、血栓 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ⅠA)
• 成人应选择上肢部位进行插管,避免选择股静脉 作为穿刺点。(ⅠA)
用力擦拭导管接头
3.4.5输液接头消毒时应注意
• 建议至少每7天更换1次接头
• 若输注血液或胃肠外营养,需24小时更换1次 • 若接头内有血液残留、完整性受损应立即更换新
接头
• 消毒时要有一定的擦拭力量以去除表面的微生物 • 连接新的接头时应确保连接紧密
3.4.6给药装置的更换
• 应尽可能减少使用输液附加装置,因每个装置都可能有污染、 错误使用、脱开的风险,推荐使用一个整体的输液装置。(Ⅴ)
2、为什么要关注VCAI ?
发病率高
美国估计有25万例CRBS/年,花费 $34000-56000/例
某院中心ICU 4.14/千导管日(CVC) NICU 9.68 /千导管日 PICU 3.57/ 千导管日
(Mayo Clin Proc 2006; 81:1159-71)
不同血管导管感染比例
细菌经皮肤置管部位侵 入 细菌经导管接头处侵入 远处感染的血流播散 污染液体的直接输入
4、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
病原学诊断 静脉血培养阳性(100 CFU/ml) 导管尖端培养阳性(15 CFU/导管段)
从导管段和外周静脉血分离出同一种致病 菌,且中心静脉所取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 的时间比外周血早2小时以上
• 频繁地更换输液装置并不能降低感染的危险。( Ⅴ )
• 断开的输液装置应每24小时更换一次。(Ⅴ)
• 间歇输液装置被反复地断开和再连接的时候,导管连接处、无 针接头和输液装置末端螺旋连接处受到污染的风险增加,潜在 地增加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 Ⅴ)
• 在每一次间歇使用后,应将一个新的、无菌的、相容性的覆盖 装置覆盖在输液装置的末端。避免将原覆盖装置与已暴露的输 液装置的末端连接。( Ⅴ)
置管后
1 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 点, 对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可使用无菌 纱 布覆盖。
2 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 为 :无菌纱布至少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至少1次/周,敷 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3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应当记录置管日期、时间、部位、 置 管长度,导管名称和类型、尖端位置等,并签名。
2021-6-24
3.4.1.导管维护—更换无菌敷料
根据病人情况 选择合适的敷料
纱布敷料VS 透明敷料
感染率无显 著性差异
看不见 导管固定不牢固 换药次数多
看得见 透气 固定牢靠 节约人力
3.4.2导管维护—消毒穿刺点
3个75%乙醇棉球脱脂: 距穿刺点1cm以外皮肤 避免接触导管
3个碘伏棉球消毒: 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cm 或大于敷料的面积 从穿刺点向外做螺旋式消毒
深度。 • 了解穿刺部位是否完好,有无感染、疤痕, • 是否做过胸、颈部及腋下手术。
3.2.4、实验检查结果的评估
•患者血常规,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情况。 •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数量,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 •检查血清蛋白情况,评估患者营养状况。 •进行痰及血培养,评估置管前有无感染情况。
3.3置管时集束干预策略
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
4.2、脐血管导管
1.脐动脉导管放置时间不宜超过5天,脐静脉导管放置时间不宜超过14天,不 需要时应当及时拔除。
2. 插管前应当清洁、消毒脐部。
3. 不宜在脐血管导管局部使用抗菌软膏或乳剂。
4.在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管关闭不全、 血栓时,应当拔除导管,不应当更换导管。只有在 导管发生故障时才更换导管。
03
预防与控制措施
管理要求;置管前中后的 预防措施
管理要求
3.1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主动监测和报告体系,开展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定期进行分析反馈,持续质量改进,预 防感染,有效降低感染率。
中心导管置管环境应当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医疗机构II类 环境要求。
04
常见管道的预防措施
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
4.1、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及肺动脉导管 1. 不应当常规更换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或肺动脉导管以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2. 非隧道式导管无明显感染证据时,可以通过导丝引导更换。 3. 非隧道式导管可疑感染时,不应当通过导丝更换导管。 4.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患者出现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证据,应当根据临床综合评估 结果决定是否拔管。 5.外周动脉导管及压力监测装置:成人宜选择橈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儿童宜选 择桡动脉、足背部动脉及胫骨后动脉。
• 评 估 患 者 处 于 平 稳 阶 段 还是危重阶段
• 近期有无不明原因的发热 • 有无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 • 有无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 • 有无肝肾功能损害
3.2.3、置管部位与血管的评估
• 了解有无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 比较两侧静脉,选择合适的血管。 • 了解静脉走向,有无静脉瓣及分叉以决定穿刺角度、
导管感染相关图片
2020-11-8门诊维护
2021-1-15
2021-01-18拔管时 2021-01-18拔管后
5
02
VCAI
概念、感染率、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1、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血 管 导 管 相 关 感 染 (Vessel Catheter Associated Infection,简 称VCAI)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 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 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 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流 感染。患者局部 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 染 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C)、寒颤或低血压等 全身感染表 现。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 养细菌或真 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 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 结果的致病菌。
应当由取得医师、护士执业资格,并经过相应技术培训的医师、护士执行血 管导管留置、维护与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健全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 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要点
VCAI
3.2置管前集束干预策略
1. 患者一般资料及既往史的评估
• 儿童上肢、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婴儿)部位均
可(Ⅱ类)
3.3.4.最大无菌屏障
• 最大无菌铺巾 • 无菌衣 • 口罩 • 帽子 • 手套 • 全身铺盖无菌消毒巾
• ……
3.3.5.穿刺点的皮肤消毒
•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或上下
消 毒,
•先75%酒精3遍
•第一遍顺时针
•第二遍逆时针
•第三遍顺时针
•再采用含洗必泰醇浓度>
1. 手卫生
2. 穿刺点的最佳选择
3. 置入方式的合理选择
重
置 管 时
45..
使用最大无菌屏障 皮肤消毒 -建议采用含洗
必泰醇浓度>0.5%的消毒
在 预 防
Bundle
液进行皮肤局部消毒。
6. 规范的操作流程
容易产生遗漏
3.3.1.手卫生
手掌
手背
手卫生降低VCAI的循证依据
●Pessoa等,儿童医院,依从性42% 至 55%,CRBSI由22% 降至12% 。 ● Zingg等,5个ICU,依从性59%至65%,正
6 5 4 3 2 1 0
不同血管导管感染比例
BSI/1000 days
PIV
5.3
PICC
Tunneled
0.6
0.4
1
0.2
Ports CVC’s
PIV
PICC Tunneled Ports
CVC’s
3、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途径
内源感染
病人自身菌落导致
外在感染
外在的感染传播给病人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途径
置
2. 患者病情评估
管 前
3. 置管部位及血管的评估
4. 实验检查评估
3.2.1.一般情况及既往史的评估
• 评估患者年龄 • 营养状况 • 有无外伤史 • 血 管 外 科 手 术 史 •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史 • 糖尿病病史等 • 是 否 做 过 胸 、 颈 部
及腋下手术
3.2.2病情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