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1
推荐
第四单元认识除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教学除法的认识,内容包括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含义。
教材分为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第30-35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识平均分。
第二段,第36-38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识除法。
第三段,第39-41页的练习四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突出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每份分得同样多。
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个部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每份或多或少,一是每份同样多。
对于后者,不管怎样分,只要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平均分是除法的物化形式,让学生能认识到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教材在编排中,先让学生分6个桃,通过分和比较,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接着让学生试着把8个桃平均分,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分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分法可以不同,只要把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在分一分的第四个例题里,要求学生把12枝铅笔平均分。
学生之间分的过程、分的结果不尽相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这里让学生再次操作,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认识平均分。
2.充分操作,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感性经验。
除法的含义是表示把一些东西分成相等的几份。
如果在认识除法前学生能明确什么是平均分,不仅对理解除法有益,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在抽象算式过程中的思维发展。
教材在学生认识除法之前先安排4道例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经
历:①知道平均分,初步接触平均分的分法;②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几份;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④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知道怎样平均分;从而获得“平均分”的直接感受和体会,也为认识除法积累了感性经验。
3.认识除法,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活动。
因为反映平均分本质特征的数学方法是除法,所以认识除法要结合平均分的活动。
教材第36、37页的例题教学都分成三步:①设计具体场景提出问题;
②让学生经历平均分活动或思考过程;③用除法算式表示。
通过这一抽象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初步认识除法。
在“试一试”、“想想做做”等练习里,也安排了生活场景和现实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然后写出算式,从而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并为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作准备。
另外,教材在安排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时,都是先安排每几个一份地分,再安排按分成几份平均分。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编排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一部分的教学都分成两种情况,而是为了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把握住平均分及除法意义的内涵。
4.题组联排,在比较中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练习四中采用题组的形式编排,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几份”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联排,便于在比较不同分法的基础上突出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二是为了进一步沟通平均分和除法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通过平均分作为除法的物化形式,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三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把
握,教材在第40-41页的第7、8、9题中安排了相应的乘法内容,通过乘、除法的对比,促进学生对平均分和除法的进一步认识。
第10题的设计则将乘、除法知识的整合与观察、分析能力的培
养融为一体,用于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