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角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评议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
讲课教师:
班级:六年级一班
记录者:
讲课题目:
分数的乘法—分数乘整数
时间:
一,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

首先用动漫龟兔赛跑来导入课程,
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数与整数的乘法。

二,板书:3/10×3=3/10+3/10+3/10=(3+3+3)/10=9/10 (米)
得出: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

练一练(-):2/7×3 7/10×5
注意点:1,初学不要省略中间步骤,
2,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后化简”,
再次练一练加以巩固:7/20×4
注意点: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分子。

练一练(=):4×5/6 9×5/12 8/11×99
目的:通过调整整数与分数的位置,来举一反三。

注意点:1,约分时注意打斜线“/”,并且要同时大两条斜线, 2,不要忘记约分后分子要相乘, 3,“72/1”要写成“72”,
4,约完分后,不要再走回头路。

得出:计算法则——分数与整数相乘,可约分的,要先约分,后计算。

看图写式:
1 1 1 } 3/7 ( )+( )= ( )1 1 1 } 3/7 ( )×( ) = ( )
1 ( )×( ) =
( )
给出式子,让学生找错:
6/7 × 2 = 3/7
注意点:整数可以看成分子,分子只能与分母约分。

应用题:做一个中国结用34米绳子,小樱做了6个中国结,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注意点:1,单位不要忘记,
2,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两种方法解题,一是乘法、一个是连加。

找错:1/12 × 6 = 2
注意点:分子、分母位置不要写错。

点评: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来导入,开堂就吸引学生注意
做完题目,强调易错点,帮助学生的理解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板书简洁而明了
应用题:大约从一万年前开始,青藏高原平均每年上升约7/100米,照此
速度五十年后长高多少米?100年?
三,回顾总结,强调一下计算法则。

布置课后作业。

总结: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整节课以题目的讲解为主,简洁明了,清楚易懂。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
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
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
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
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
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
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
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
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科目数学课题轴对称授课
教师
叶蓉
班级初二(12)班听课
时间
2010年9 月26 日第2 节成绩
教学内容一、评讲《每课一练》作业
二、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1)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图形对称轴对称轴条数
①圆过圆心的直线无数条
②线段中垂线和线段所在直线两条
③射线本身所在直线一条
④直线本身和直线上任一点的垂线无数条
⑤角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一条
⑥等腰三角形(腰和底边不等的)底边的中垂线一条
⑦等边三角形每条边的中垂线三条
⑧正方形每条边的中垂线和对角线所在直线四条
⑨长方形每条边的中垂线两条⑩等腰梯形底边的中垂线一条(补充讲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2、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用硬卡片演示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所具有的特殊性质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是对称的
举例:红双喜(看做一个图形,它是轴对称图形;看做两个图形,它是关于中间那条直线对称)
三、布置作业
《课课通》两道大题,事先布置两位同学下次课前写在黑板
评价及建议1、举了十个例子说明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强调了对称轴是直线,而不是线段或射线.用举例的办法,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接受.
2、用硬卡片演示,直接明了,学生更容易集中精神
3、有举例子强调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4、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提前讲了,不知道学生能不能很好的理解
公开课教学听课记录
授课人吕学安年级学科四年级数学时间10.9课题参观苗圃听课人
教学过程记录
评点与建议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而是任意两位数,又该怎么样计算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
㈠解决问题一
1、出示“参观苗圃”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求“每种花各有多少盆?”应该怎样列式?怎么样计算出结果呢?
2、自主探索算法。

引导学生估计这个算式的结果,并集体交流估算的过程。

㈡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
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几盆花?
2、请同学们自己用竖式来计算一下120÷18的得数,验证谁估计的最准确。

3、交流验算的方法。

你怎么知道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你会验算吗?先让学生独立验算,然后集体交流。

㈢归纳算法1、直接导入
新课,使学
生明白本
节课的教
学内容,干
脆利落。

2、教学中主
要通过提
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
这一模式
来探索新
知,不断的
发问,不断
地解决,层
层递进。


合学生思
维的正向
发展,易
懂,易接
受。

3、归纳出计
让学生对比两个问题的计算过程,想一想,计算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该怎么样算?
三、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四、全课总结算方法后,并不是到此结束了,而是让学生做题及时巩固,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板书设计
参观苗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4÷22= 把22看作20来试商120÷18= 把18看作20来试商优点缺点
听课
人评价意见
本节课教师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模式层层深入来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课堂中师生互动融洽,教师一改往日的角色,成为引导者,真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没能及时提出被除数也换成是整十、整百的数进行计算,有点小失误。

公开课教学听课记录
授课人吕学安年级学科五年级数学时间212-14课题星期日的安排听课人
教学过程记录评点与建议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计算。

3/8+1/2 5/6+3/41 1/12+1/6
(2)口答。

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1)出示书P68的主题图。

(2)指名说一说:根据这幅情境壤土,能获得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探索算法。

(1)列出算式。

①先让学生们独立尝试列式,然后再引导学生们将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行运算。

②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2)讨论具体的运算过程。

1、复习导入
合理,能够
引起学生
对旧知识
的回忆,培
养了学生
知识迁移
能力和学
习能力。

2、创设情景
让学生从
获得的信
息中提出
问题,有利
于学生洞
察力和数
学语言的
4、归纳小结。

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混合顺序相同。

强调:计算时,要灵活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三、练一练。

四、布置作业。

发展。

3、探索算法
中让学生
自主探讨
运算过程,
并获得了
多种计算
方法,使学
生亲身体
验了成功
的快乐,促
进了其思
维能力的
发展,增加
了其对数
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方法1:方法2:方法3:
1-3/8-1/6 1-3/8-1/6 1-(3/8+1/6)
=5/8-1/6 =24/24-9/24-4/24 =1-(9/24+4/24) =15/24-4/24 =24-9-4/24 =1-13/24
=11/24 =11/24 =11/24优点缺点
听课
人评价意见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

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对新知的感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记忆、会更深刻。

学生对于单位“1”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应多加举例讲解。

公开课教学听课记录
授课人闫杰年级学科三年级数学时间2008、11、20课题地砖的周长听课人崔涛
教学过程记录评点与建议
一、创设情境。

学校在改建学生宿舍楼,泥水匠叔叔要给地面铺上地砖。

已经知道地砖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大家能算出地砖的周长吗?
二、解决问题。

1、想一想:“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从这个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地砖面是正方形,边长是60厘米……)
2、算一算:先让学生自己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样算的。

通常会出现两种算法:
⑴ 60 + 60 + 60 + 60 = 240(厘米)
⑵ 60×4 = 240(厘米)
也可能出现第⑶种方法:(60 + 60)×2 = 240(厘米)
3、议一议: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第48页做一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正方形的周长,然后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2、第48页讨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
讨论归纳出最简便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边长×4。

3、实践应用:第48页练一练1、2。

引导学生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异同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是计算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1、创设情境不
仅简单有效
的导入了课
题,而且收回
了学生的注
意力,激发了
学生的兴趣,
引起学生的
思考。

2、解决问题中
鼓励学生从
多方面多角
度进行思考,
发散了学生
的思维。

3、对比长方形
和正方形周
长的计算发
法对学生的
记忆有一定
的冲击,使学
生更易区分。

4、师生配合的
非常好。

板书设计
4、地砖的周长
⑴ 60 + 60 + 60 + 60 = 240(厘米)
⑵ 60×4 = 240(厘米)
⑶(60 + 60)×2 = 2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优点缺点
听课
人评价意见
本节课教师在抓住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基础上,采取了让学生在做题中总结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这种方式显示出教师的大胆和教学方法的新颖,一改往常一上来就讲解计算公式,然后代入做题的灌输式教学。

但这种方法基于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以及学生原有的数学思维,如果所带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
弱,那么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