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四月的维也纳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
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看绿色。
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几,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拨开草好好看看。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______白的______黄的______紫的______纯洁______娇小______鲜亮______这么多______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努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
”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
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
外边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
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过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
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飘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
这正是前几天那些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 )有如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 )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突然感到心头一震。
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使我找到了。
(1)在第二自然段的横线处加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带有“然”字的词语。
(3)第三自然段中的“冒”字换成“长”字合适吗?说说原因。
(4)作者由一朵朵小花悟出的哲理。
(5)你是怎么理解“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这句话的?
【答案】(1),、、;、、;、
(2)竟然;忽然
(3)不合适,因为用“冒”字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了维也纳的花儿呈现的状态。
(4)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5)这些小花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都依然冒了出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些花的赞美,对他们勇气的敬佩。
【解析】【分析】(1)“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属于句中的停顿,应该用逗号,“白的”“黄的”“紫的”是从颜色方面描写的,“纯洁”“娇小”“鲜亮”是从特征方面描写的,“这么多”“这么密”是从其繁盛的角度描写的,这是三个并列的分句,中间应该用分号,而每个方面之间几个并列的词语之间应该用顿号。
故本题答案为:,、、;、、;、。
(2)结合语境分析,“ 小小的花有如此气魄”是我意想不到的,应该用竟然,表示没有想到,出乎意料。
我看着这些雨中的小花,忽然有了对生命的感悟,那就是勇气,因此,第二个括号里应该用忽然。
(3)“长”有一个逐渐生长的过程,而“冒”字则表示突然之间就从地下出来了,因此“冒”字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了维也纳的花儿呈现的状态。
因此不能换。
(4)结合最后一段的“ 小小的竟然有如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可知答案是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5)结合语境理解这句话,因为我离开意大利的时候是阴雨天气,我想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那些小花竟然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其实这些小花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都依然会冒出来,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这些花的赞美,对他们勇气的敬佩。
故答案为:⑴,、、;、、;、
⑵竟然;忽然
⑶不合适,因为用“冒”字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了维也纳的花儿呈现的状态。
⑷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⑸这些小花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都依然冒了出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些花的赞美,对他们勇气的敬佩。
【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⑵本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纵观整段内容,理解其大意,然后再根据句意选用合适的词语。
当然这是在正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⑶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
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
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表达效果分析之后,能不能换就一目了然了。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⑸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素颜如雪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
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
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
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
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
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
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
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
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
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
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
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
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
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
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
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
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
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
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
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
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
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
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
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
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
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
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
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
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
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
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1)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5)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
【答案】(1)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
(2)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3)“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达了对季老的赞美之情。
(5)表达作者对“素颜”的赞美,点明文章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以形象的比喻和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散文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通读全文,把握关键词,提炼关键信息,概括作答。
这篇散文围绕“素颜如雪”主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
首段描写银器素雅引出主旨;第二段描写栀子花开的素洁美好;第三至第五段描写张岱和季羡林文字的素洁干净,体现了他们清绝的风骨;第六至第七段描写了林风眠和吴冠中的画作娴静清远;第八段讲述了钱钟书夫妇爱情的素净;第九段描写了唐诗宋词中的清远安然。
以上事物统一传达出素净清洁的气质,深刻表现了素洁的主题。
(2)本题考查对散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段落内容和其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作用。
第一段为文章开头,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作者由“素”的银器展开对素洁气质的思考,引出后文;内容上开门见山,直接点出“素颜如雪”的主旨。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词语所在句子和段落的具体意思来分析其含义。
“好文字”在第四、五段分别代表张岱和季羡林的文字,第四段写张岱的文字清淡、素净、纯粹;第五段写季羡林的文字素洁干净、质朴无华、清新自然。
可知这些就是“好文字”的具体特征和要求。
(4)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解答时,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分析句子含义和表达的感情即可。
将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季先生是本体,“清寒的梅”是喻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梅树的清绝风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季先生素净纯粹的人生境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季先生风骨的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标题内容和文章主旨具体分析作答。
整篇文章都在通过不同意象和事物表达作者对“素”的喜爱和赞美,题目“素颜如雪”起到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是文章行文的感情线索。
同时,用比喻手法把素颜比作雪,在生动形象地表现“素颜”洁净的特点的同时增强了语言的优美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1)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
(2)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3)“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达了对季老的赞美之情。
(5)表达作者对“素颜”的赞美,点明文章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以形象的比喻和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文章内容,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一一作出回答。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第①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 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 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 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2)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 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 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 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是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心。
(3)文中画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1)A
(2)B
(3)插叙,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突出了母亲忍着肝病的巨大痛苦所做出的超常努力,对孩子的无私的爱。
【解析】【分析】(1)B项母亲忍受不了,C项却又无可奈何,D项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均不符合母亲的形象。
(2)B项错误,“日常琐事”说法错误,本文选择的是生活中一个非常时期——儿子双腿刚刚瘫痪,母亲又身患重病。
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题材中,显示出母亲的坚韧、顽强,从而写出母亲的崇高与伟大。
(3)划线句子“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是插叙,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故答案为:⑴A;⑵B;
⑶插叙,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突出了母亲忍着肝病的巨大痛苦所做出的超常努力,对孩子的无私的爱。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选项,逐项辨析。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的辨析,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对选项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记叙顺序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平时的经验、文体知识的积累进行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
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
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
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
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
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
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
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①________——②________——母亲捞起螃蟹——母亲放下螃蟹
(2)阅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3)阅读第⑨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
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②“可是竹篓里那不停‘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母亲为什么“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4)如何理解文章题目“母亲的心”?
【答案】(1)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
(2)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3)①“咬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起双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②母蟹挣扎的沙沙沙的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
(4)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解析】【分析】(1)梳理内容可知,①②③段写“我”因病想吃螃蟹,④⑤段写母亲寻找螃蟹,有“找”、“翻找”等关键词。
⑥段写母亲终于发现螃蟹,有“发现”关键词。
(2)梳理内容可知,①③段写“我”因病想吃螃蟹,③段还提到“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从第②段母亲虽累“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以及④段“爱子心切”关键词看,母亲疼爱“我”也是重要的原因。
据此可以提炼出三个原因。
(3)阅读第⑨段。
该段通过母亲自身说法,详细地再现了母亲最终放生时的复杂、微妙、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过程。
二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母亲的言谈举止和内心状态。
①“咬咬牙”“闭起双眼”属动作或细节描写,结合语境、梳理内容可知,母亲既疼爱自己的孩子,为找到螃蟹而欣喜,又怜爱螃蟹,为螃蟹要遭受灭顶之灾而矛盾痛苦,所以才有这样的动作。
②“再一次跑回到溪边”一句也属动作描写,预示着母亲不能讲螃蟹带离河边并扼杀它们,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据此可给出答案。
(4)从全文看,通过写母亲与螃蟹的故事,意在表现母亲对“我”的疼爱和对母爱的理解。
⑩段有“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和12段有“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等关键句段。
据此可以提炼出两个要点,即爱子和理解所有母亲共同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
⑵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⑶①“咬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起双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②母蟹挣扎的沙沙沙的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
⑷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提示,用结构一致的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题意,在划定的区域进行概括。
⑶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狗·猫·鼠》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