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实践邵俊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实践邵俊波

发布时间:2023-05-31T04:47:16.974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6期作者:邵俊波

[导读]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将学生按照能力、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层次,并对其进行差异化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分层教学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应用较为广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具备因材施教的理念,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及需求,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全体学生的能力提升。

仙桃市杨林尾镇中心学校 433000

摘要: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将学生按照能力、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层次,并对其进行差异化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分层教学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应用较为广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具备因材施教的理念,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及需求,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全体学生的能力提升。文章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展开讨论,旨在通过合理应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实践策略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主流思想,基于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1]。能够充分地照顾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需求。根据因材施教的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能够实现因材施教

在小学分层教学法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品质,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要进行区分对待,根据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可以解决不能兼顾后进生和优秀学生的矛盾,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其都能够有所长进,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2]。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比较低,加上数学课堂知识传授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教师也无法突破教学瓶颈。而基于分层教学法的使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认真听讲,使其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够有所长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策略

(一)把握学生情况,开展学生分层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分层教学的对象也是学生,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才能够有效落实分层教学法。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通常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其实,考试成绩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还需要优化对学生的分层。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需要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如可以将数学基础牢固、知识接受能力较强,并且对数学学习具有较强兴趣的学生划分到A组;将基础牢固但学习兴趣和学历能力一般的学生划分到B组;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和学习兴趣不强的学生划分到C 组。这样在接下来的数学教学中,就能够更好地开展分层教学[3]。

(二)设置不同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要保证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确保所讲授的内容能够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并让其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其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综合能力,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在开展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要立足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基础,为其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其掌握基础的知识内容,并运用相应的公式完成简单的计算题。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让其在掌握基础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多种类型的习题,并尝试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

务。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完成相对基础的习题:张爷爷新开垦了一块菜园,已知菜园的长度是4米,宽度是3米,这块菜园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该题相对基础,学生只要掌握基本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即可求得答案,不仅可以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而且能够确保其充分掌握、理解所学知识。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让其完成难度相对较高的题目:小明手中有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卡纸,现在小明想要在卡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请帮他计算这一正方形的面积。经过分析学生能够得出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长方形的宽,由此确定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再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出最终答案。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都能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知识,保证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三)给予分层教学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其差异化的指导,以此帮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完成知识的学习,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教学和指导方案,确保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对于综合能力强、学习兴趣高的学优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其提出难度较高的探究性问题,以此助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对于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兴趣欠佳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培养其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对所学内容展开进一步探究,以此助力其掌握基础知识,并在学习和积累中逐步实现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教师要为不同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于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向其提出以下问题:扇形统计图有怎样的特点?其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怎样的区别?三种统计图分别有怎样的用途?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并认真探究不同统计图的用途、区别和联系,以此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锻炼其思维能力。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为其展示一个具体的扇形统计图,让其认真观察,并把握不同要素所占的比例,以此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基础知识,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对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四)关注课后学习,进行作业分层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的关键载体,立足“双减”政策,教师设计的课后作业应当精简高效。以往,教师往往会为全班学生布置同样的课后作业,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难以通过这类比较基础的作业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课后作业的效果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而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能够使学生完成符合自己水平和需求的作业,从而实现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完“圆”这一章节后,教师可以为A组学生布置挑战性作业:一个闹钟的时针长2厘米,从下午2点走到晚上8点,这根时针的尖端走过的路程是多少厘米?为B组学生布置巩固性作业:一个直径1米的树干滚过一座桥需要转动300圈,桥长多少米?为C组学生布置与圆的概念相关的基础性作业,加深C组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认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并掌握学生学习特点,对其展开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深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促进思维发展和学科素养的提升,通过因材施教,推动学生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钱秀梅.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2):85.

[2]张玉娟.探究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读写算,2019(36):141.

[3]胡冬蕾.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上),2019(12):1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