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初步体会辅助线在证明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1.经历对比过去一些方法和经验,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获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
2.通过规范学生证明步骤,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合乎情理的表达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不同方法,规范证明步骤,会利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或证明.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及辅助线的不同添加方法,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表达.
二.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猜谜语
形状似座山,
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
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你们还记得小学时是如何验证的吗?
1、用量角器测量
2、拼角法
以前我们只是验证了这一结论,并未给出证明,今天我们则要严格地证明这一结论。(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索定理证明方法
问题:文字命题如何转化为几何命题?
A
请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已知:如图,△ABC是任意一个三角形。
求证:∠A+∠B+∠C=180°
B C
(一生板书,教师订正) 2、提出问题:
①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与180°有关的定义、定理? 平角的度数是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②一起回顾上学期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探索过程。
如果不撕下∠A ,那么你能通过作图的方法达到移动∠A 的效果吗? (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 教师指出辅助线通常画为虚线,并在证明时首先加以叙述。 学生写出证明过程(抽两人板演,教师点评并规范证明格式)。 3、挑战数学家布莱士·帕斯卡
布莱士·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12岁时独立证明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问题:你们正好也是十二、三岁的年龄,敢不敢和他pk 一下 你能用其他方法证明吗? 要求: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交流
比一比哪组同学想到的方法多 (只分析证明思路不写证明过程)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成果,并说出理由。(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说理清楚。)小组展示时注重引导学生说方法说思路,而不是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方法赏析
A
B
C
E
D
A
B C
D
E
问题1:这六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需要添加辅助线:但不管添加什么位置的辅助线,其目的都是将三个内角“凑”到一起,转化为一个平角或两直线平行时的同旁内角
教师强调添加辅助线的重要性,强调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并告诉学生:当问题的条件不够时,添加辅助线,构造新图形,形成新关系,找到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把问题转化成自己已经会解的情况,这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
问题2、 行家看门道
你能看出这四幅图之间的联系吗?(动画演示)
T S
N
(4
A B
C
P Q
R M (3)
T S
P
Q
N
A
C
R M
(1)
(2)
A B C P
Q
R C B
A
D
E
力图再一次强化学生“抓住根本”的意识。抓住“把三个角‘搬’到一起转化为一个平角”的基本思想,可以把它们集中到三角形的某一顶点;某一边上;三角形内部的一点;还可以把它们集中到三角形外部的一点。告诉学生学数学,要善于抓住不变的根本,要善于在变化中认识、处理和解决问题。
(三)、例题解析,强化重点:
如图,在△ABC 中,已知∠ABC=38°∠ ACB=62 °, AD 平分∠BAC,求∠ ADB 的度数。
(一生讲解,课件出示规范步骤,全体学生进行整理) (四)、学以致用,运用新知
采取“开门大吉”的游戏方式,把题目隐藏在四扇门后,每个小组选择一扇门进行答题,问题回答准确门会打开。
旨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我总结,我提升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1、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和简单应用
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 2、认识了辅助线及其作用
辅助线的添法没有统一的规律,要根据需要而定。 在证明时要首先叙述出来。 3、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证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时,需转化为:平角或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和等于180 (六)
作业:
必做题:课本53页第2题, 课本54页1、2题 选做题:课本54页第4题 (七)教师寄语
严格性之于数学家,犹如道德之于人.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