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技士资格考试80个高频考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技士考试 80 个高频考点
1.髓外造血的定义:
生理情况下,出生 2 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髓外造血部位也可累及胸腺、肾上腺、腹腔的脂肪、胃肠道等。

2.造血微环境的定义:
造血微环境是指造血器官实质细胞四周的支架细胞、组织。

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网状细胞、基质以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3.造血干细胞的定义及特征: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进一步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4.造血干细胞具有以下一般特征:①多数细胞处于G0期,即静止期。

②绝大多数表达CD34和Thy-1(CD34+Thy-1+)。

③低表达或不表达CD38和HLA-DR。

④缺乏特异系列抗原表面标志。

5.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6.骨髓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①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其他: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2)禁忌证: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7.粒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巨核细胞的形态学均需要掌握。

8.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见下表)
9.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细胞比例为(2~4):1。

(2)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 40%~60%。

其中原粒细胞小于 2%,早幼粒细胞小于5%,中、晚幼粒细胞均小于 15%,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于 1%。

(3)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20%,其中原红细胞小于 1%,早幼红细胞小于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 10%。

(4)淋巴细胞系统:约占 20%~25%,小儿偏高,可达 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极罕见。

(5)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系统:一般均小于 4%,均系成熟阶段的细胞。

(6)巨核细胞系统:通常在 1.5cm×3cm 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 7~35 个,其中原巨核细胞 0~5%,幼巨核细胞 0~10%,颗粒巨核细胞 10%~50%,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 20%~70%,裸核 0~30%。

血小板较易见,成堆存在。

(7)其他细胞: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骨髓成分。

不易见到核分裂象,不见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正常。

10.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见下表)
11.PNH 的确诊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12.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验)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自身抗体(IgG)。

分为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GT)和检测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GT),以前者最常用。

13.缺铁性贫血:
(1)血象:血红蛋白、红细胞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显。

(2)骨髓象:红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3)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阴性、细胞内铁明显减少或缺如。

14.巨幼细胞性贫血:
①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

②血象:呈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三系巨幼样变。

15.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②一般无肝脾肿大;③骨髓至少 1 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等检查);④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16.急、慢性白血病的区别:
(1)急性白血病:骨髓中某一系列原始细胞(或原始加幼稚细胞)高于 30%。

一般自然
病程短于 6 个月。

(2)慢性白血病:骨髓中某一系列的白细胞增多,以接近成熟的白细胞增生为主,原始细胞不超过 10%。

1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 FAB 分型(见下表)
18.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NAP 阳性率及积分明显减低,甚至缺如。

1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性染色体及融合基因:Ph 染色体是CML 的特征性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90%~95%,其中绝大多数为t(9;22)(q34;q11),称为典型易位,易位后在断点外形成 BCR/ABL 融合基因。

20.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片中篮细胞明显增多,这也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特点之一。

21.多毛细胞白血病:约有 48%~60%的病例骨髓穿刺呈“干抽”。

具有特征性的染色是ACP 染色阳性,但不被左旋(L)酒石酸抑制(TRAP),阳性率达 41%~100%。

2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化学染色:骨髓铁染色常显示细胞外铁丰富,大多数病例的铁
粒幼红细胞增多,有的可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23.霍奇金病骨髓穿刺涂片检查找到 R-S 细胞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24.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电泳:
经血清和尿免疫电泳,可将“M”成分分为以下几型:
(1)IgG 型:约占 70%,具有典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2)IgA型:约占23%~27%,电泳中“M”成分出现在α2区,有火焰状瘤细胞,高血钙,高胆固醇;
(3)IgD 型:含量低,不易在电泳中发现,多见于青年人,常出现 B-J 蛋白(多为γ链),高血钙、肾功能损害及淀粉样变性;
(4)IgE 型:罕见,血清 IgE 升高,骨损害少见,易并发浆细胞白血病;
(5)轻链型:约占 20%,尿中出现大量 B-J 蛋白,而血清中无“M”成分,瘤细胞生长迅速,病情进展快,常有骨损害改变,易出现肾功能不全;
(6)双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型:约占 20%,本型瘤细胞分泌双克隆、三克隆或四克隆免疫球蛋白,它们属于同一免疫球蛋白型;
(7)不分泌型:此型仅占 1%,血清中无“M”成分,尿中无 B-J 蛋
白。

2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定义:
①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2.0×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成立。

②当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临床有发热、感染等症状时,则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26.类白血病分型:①中性粒细胞型:此型最常见。

②淋巴细胞型。

③单核细胞型。

④嗜酸性粒细胞型。

2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清中存在嗜异性抗体,该抗体属于 IgM,能使绵羊和马的红细胞凝集,故又称嗜异性凝集素。

28.参与血小板黏附功能的主要因素:胶原、vWF、GPⅠb/Ⅸ复合物、GPⅠa/Ⅱa 复合物。

29.参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主要因素:诱导剂、GP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Ca2+。

30.扩散性离子钙为具有生理活性的部分。

31.微量元素一般是指其含量是以毫克或更少/每千克组织来计算的元素。

属于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锌、铜、锰、铬、钼、钴、硒、镍、钒、锡、氟、碘、硅等,再加上非必需的微量元素共有数十种。

32.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必需组成成分。

33.钴是维生素B12重要的辅因子,因此也是重要的营养素。

34.LD 在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是心、肾以 LD1 为主,LD2 次之;肺以 LD3、LD4 为主;骨骼肌以LD5 为主;肝以LD5 为主,LD4 次之。

血清中LD 含量的顺序是LD2>LD1>LD3>LD4>LD5。

35.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由三种亚基组成:心肌肌钙蛋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 C(TnC)。

目前,用于 ACS 实验室诊断的是 cTnT 和cTnI。

36.cTn 被认为是目前用于 ACS 诊断最特异的生化标志物
37.m-AST 可协助判断肝实质损害的严重程度。

38.α-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是可逆的,血中可呈现未和白蛋白结合也未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游离胆红素,称为蛋白非结合型胆红素(MB),这种胆红素有毒性,正常人血清含量甚微,如增加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或称核黄疸。

39.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两侧肾脏大约有 200 万个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球囊腔、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组成,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内。

40.近曲小管是重吸收最重要的部位。

41.肾功能减退可分为四个阶段:
(1)肾贮备能力丧失期:此期 GFR 减少至 30~60ml/min(正常 GFR 约为120ml/min),
血生化检查正常,血肌酐和尿素氮通常比正常范围轻微升高。

(2)氮质血症期:此期 GFR 减少至 25ml/min 左右,常有氮质血症,肾浓缩功能有轻度损害(夜尿和多尿),轻度贫血。

(3)肾功能衰竭期:GFR<10ml/min 左右,出现明显的氮质血症,肾浓缩和稀释功能显著障碍。

表现为轻或中度代谢性酸中毒,水、钠潴留,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不出现高钾血症,有较明显贫血。

(4)尿毒症期:GFR<10ml/min,进入慢性肾衰晚期,血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水、电解质失调严重,常有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低钠血症和高钾血症,血钙明显降低,血磷升高。

体内多个系统均受累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尤其是胃肠道、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更明显,甚至昏迷。

42.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由外向内可分为三带: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

球状带主要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为醛固酮;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及少量的皮质酮;网状带分泌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

43.巨人症及肢端肥大症:由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所致。

若发生于生长发育期则为巨人症;若在成人期起病,则为肢端肥大症。

44.酶活性单位:近年来国际上大力推广SI 制,我国已明确SI 制为法定计量单位制,此时酶活性单位为 Katal,即 1 秒钟转化 1 个摩尔底物的酶量,常用单位为μKatal 或nKatal。

45.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由骨髓及胸腺组成。

46.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应答的场所,由淋巴结、脾脏及扁桃体等组成。

47.IgG 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也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48.IgA 分血清型及分泌型。

大部分血清型 IgA 为单体,其他为双聚体或多聚体。

分泌型 IgA
(sIgA)为二聚体,每一 sIgA 分子含一个 J 链和一个分泌片。

sIgA 性能稳定,主要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局部浓度高,是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49.IgM 为五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 Ig 中分子量最大的。

是个体发育最早合成的抗体,也是抗原刺激后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抗体,感染过程中血清 IgM 水平升高,说明近期感染;新生儿脐血中若 IgM 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

50.经典途径是以结合抗原后的 IgG 或 IgM 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补体 C1~C9 共 11 种成分全部参与了激活途径。

除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还有许多因子可激活此途径,如非特异性凝集的 Ig、细菌脂多糖、一些 RNA 肿瘤病毒、双链 DNA 等。

51.替代途径又称旁路途径。

由病原微生物等细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 C5~C9 的激活过程。

替代途径的激活物主要是细胞壁成分,如脂多糖、肽糖苷及酵母多糖等。

52.MBL 途径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与病原体结合后启动激活。

53.抗原抗体结合力由大到小排列:疏水作用、氢键结合力、静电引力和范德华引力。

抗原抗
体反应的特点:①特异性;②可逆性;③比例性;④阶段性。

54.颗粒性抗原:各种细胞、细菌、寄生虫等皆为颗粒性抗原。

55.半抗原:指某物质在独立存在时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

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或高分子聚合物结合后才有免疫原性。

56.半抗原的蛋白质类载体以牛血白蛋白最常用。

57.弗氏不完全佐剂:羊毛脂与液状石蜡的混合物。

58.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卡介苗。

59.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

60.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61.直接凝集反应的分类: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62.玻片凝集试验:用于 ABO 血型的测定。

63.试管凝集试验:肥达试验、外斐试验、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间的交叉配血试验。

64.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出现的沉淀现象。

65.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66.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否以及相对含量的估计:
沉淀线的形成是根据抗原抗体两者比例所致,沉淀线如果靠近抗原孔,则表示抗体含量较大;沉淀线如果靠近抗体孔,则表示抗原含量较大;不出现沉淀线则表明无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或者抗原过量。

67.抗原或抗体相对分子量的分析:抗原或抗体在琼脂内自由扩散,其速度受分子量的影响。

分子量小者扩散快,反之则较慢。

由于慢者扩散圈小,局部浓度则较大,形成的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如果两者分子量大致相等,则形成直线。

68.放射免疫技术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是125I。

69.微生物的特点:①多数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和细胞群体的形式存在;②新陈代谢能力旺盛,生长繁殖速度快;③变异快,适应能力强;④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⑤个体微小。

7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无核仁,染色体仅为单个裸露的 DNA 分子,
不进行有丝分裂,缺乏完整的细胞器。

属于这类微生物的有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7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典型的核结构(有核膜、核仁、多个染色体,由DNA 和组蛋白组成),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

胞浆内有多种完整的细胞器。

属于这类微生物的有真菌和原虫。

73.非细胞型微生物: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无细胞结构,由单一核酸(DNA 或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

必须寄生在活的易感细胞内生长繁殖。

这类微生物有病毒、亚病毒和朊粒。

74.细菌的大小:细菌形体微小,通常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75.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能否运动可用于鉴定。

76.细菌 L 型:细菌 L 型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对渗透压敏感,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培养时必须用高渗的含血清的培养基。

77.细菌L 型在该培养基中能缓慢生长,可形成三种类型的菌落:①油煎蛋样菌落;②颗粒型菌落;③丝状菌落。

78.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细菌一般是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个别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可以通过分枝方式繁殖。

大多数细菌繁殖的速度为每 20~30min 分裂一次,称为一代,而结核分枝杆菌则需要 18~20h 才能分裂一次。

79.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 4 个时期:①迟缓期;②对数期;③稳定期;④衰亡期。

80.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①热原质;②毒素和侵袭性酶;③色素;④抗生素;⑤细菌素;
⑥维生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