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课前学生通过在网络平台上下载《中国四大地区的划分》微课,搭配《微课助学评价单》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主开展学习,进行个性化学习。
教师课前通过《微课助学评价单》反馈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具体疑惑,有针对性的备课,开展课堂教学。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组内个体的疑惑,再通过交流展示环节达成组间一致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区的名称、找出划分四大地区的主要因素及分界线
2、在地图上画出秦淮一线地理位置,通过小组讨论从不同方面说出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
3、通过图文资料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具体影响
三、评价目标
1、通过微课学习,完成助学评价单,解决微课学习目标。
2、个体抽查说出四大地区的名称、小组合作后展示四大地区确定因素及分界线
3、独立在地图上画出秦淮一线,分组讨论后能从不同方面说出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
4、独立完成南、北方表格的对比内容,通过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说出对当地人文环境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区的名称、找出划分四大地区的主要因素及分界线
2、在地图上画出秦淮一线地理位置,通过小组讨论从不同方面说出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
五、教学难点
1、通过小组讨论从不同方面说出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
2、通过图文资料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具体影响
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探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七、教学方法
微课应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八、《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微课助学评价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视频学习,说出四大地区的名称,指出四大地区的范围
2、通过视频学习,找出划分四大地区的主要因素及分界线
3、通过视频学习和生活体验,说出四大地区间的差异
二、助学进阶
读图完成
1、四大地区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
2、自主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四大地区的范围。
A B C D
(若无法完成以上两题,请重新学习微课内容。
)
3、填写划分四大地区的界线和确定界线的主导因素:
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的主导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法完成此题请回放到视频2分20秒重新学习)
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的主导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法完成此题请回放到视频3分33秒重新学习)
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的主导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法完成此题请回放到视频5分05秒重新学习)
三、评价提升
优势分析(S)劣势分析(W) 我学了什么知识如何应用什么知识我还不会如何弥补内
部
外部
机会分析(O) 威胁分析(T)
我自豪的地方(方
法,态度等)
如何继续下一步
的学习
我最不满意的地方(方
法,态度等)
如何吸取教训改进
九、《中国的地理差异》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区的名称、范围、分界线及划分主导的因素
2、在地图上画出秦淮一线地理位置,通过小组讨论从不同方面说出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
3、通过图文资料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具体影响
二、“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在图中画出“秦岭—淮河”一线。
2、据你所知完成下列表格,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差异的具体表现。
3、依据上图完成表格,从北方、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归纳秦淮一线的自然地理意义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气温1月平均气温
4、观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农村生活景观。
完成下列表格,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归纳秦淮一线的人文地理意义。
理解自然地理对人文地理的影响
三、学以致用
5、据你所知,以西北地区为例,该地区哪些人文地理是受当地自然地理的影响所形成的?
四、评价提升
内
部
我学了什么知识如何应用什么知识我还不会如何弥补
外部
机会分析(O) 威胁分析(T)
我自豪的地方(方
法,态度等)
如何继续下一步
的学习
我最不满意的地方(方
法,态度等)
如何吸取教训改进
十、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课前
课前统计学生《中国四大地区的划分》微课助学评价单,整理学生存在疑惑,为上课做准备,再将微课助学评价单下发到学生手中。
了解学情
授课小组合作
评价反馈
小组
通过学情了解,有问题个人仍存在疑惑,请组长组织成员组内相互
交流,若还有问题解决不了,请记录下来。
(时间3~5分钟)
预设:若有,将问题记录在黑板,待下一环节小组交流后还无法解
决的教师再讲解;若无,进行反馈评价。
准备3道检测题:第一题:辨认地图中的四大地区。
第二题:这四
大地区分别在我国的什么方位?第三题:辨析题(画出A字母所在区域,
是整个西北地区吗?
预设:找学生到屏幕前指认区域。
板书:四大地区名称、方位、区域
预设:通过微课的学习,这3题对学生来说就是“开胃小菜”,加点
难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新一轮的合作学习:课本P6活动题,为节约课堂
组内消解问
题。
避免组
内问题无法
解决了解学
生的自学情
况。
培养学
生读图能力
合作
四大地区界线的划分和确定主导要素
四大地区特征
秦岭—淮河地理意义时间可以分组分题进行,叮嘱组长:做好组内分工、展示交流的准备等。
(有前期微课的学习,这里的时间不用太长3分钟左右)
小组上台交流展示。
每个小组展示交流后,教师都要鼓励其他小组进行质疑,有质疑后
台上小组要进行答疑,解疑,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解决地理问题。
板书:界线主导因素
当学生突破障碍达成共识之后,再抛出一个问题:谁能根据刚才所
学归纳出各个地区显著的自然特点?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生成,适当引导和点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得到区域特征之后,教师要继续追问:在刚才的归纳中,哪两个
区域的自然特点最接近?
预设: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通过学生的回答,承转到下一环节。
引导学生在空白地形图中画出“秦岭——淮河一线”
其他学生完成学案的同时,找一位学生到电子白板前画,找学生点
评。
小组活
动的主要意
图是组内分
工,规范展示
语言等,
给予学
生充分的展
示时间和空
间,锻炼学生
的地理语言
表达能力和
地理思维能
力
激励学生质
疑,培养学生
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归
纳区域特点
的能力
再次强化秦
岭——淮河
一线,强化识
图读图画图
能力。
学生互评
自然地理影响人文地理
承转:秦岭——淮河一线在中国地理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接下
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吧!(板书:秦岭——淮河)
先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完成表格,找出两区自然差异的具体表现。
预设:指定一名学生到白板前书写,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评价
然后再依据上表,完成下列对比表格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气温
1月平均气温
河流冬季结
冰现象
植被类型
降水
年降水量
河流流量
其他
找学生起来交流,其他同学点评
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消解认知冲突,从而更好的理解和
领会。
出示秦岭——淮河一线南方和北方农村生活景观:
通过学生的
生活体验,感
受南北方的
差异
让更多的学
生获得展示
的机会
从北方、南方
地区的自然
地理差异,归
纳秦淮一线
的自然地理
意义
训练学生的
评判能力。
通过图像唤
起学生的生
活体验
从北方地区
学生
互评
规律应用
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完成下列“因果”表格,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受哪些自然因
素影响
民居
屋顶坡度
墙体厚度、
高度
农业
农田类型
粮食作物
交通
交通工具
交通方式
生活
饮食
文化
其他
学生交流、互评,教师引导点拨合理制造认知冲突,加强认知和理
解。
教师要通过“受哪些自然因素影响”引导学生总结出什么地理规律。
预设:学生总结的地理规律“自然地理决定着人文地理”(板书)
得出上述规律后:通过西北地区为例,印证这一规律:说出该地区
和南方地区
的人文地理
差异,归纳秦
淮一线的人
文地理意义。
理解自然地
理对人文地
理的影响,通
过地理表象
找寻差异的
内因
用地理知识
解决生活实
际问题。
总结地理规
律,归纳区域
《中国的地理差异》学情分析
一、初二学生学段特点:
学生经过七年级上册的中国地理学习,对“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等有了详细的了解,有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时脑
海里也对我国的地域差异有了综合的认识,但都是碎片化的,零散的知识点。
利用单一要素进行区域划分尚可,但要综合多种要素对区域整体划分能力不足,如何确定划分依据、主导要素等比较模糊。
二、我校学生实际情况:
我校学生多来自打工家庭,比例约占全校的65%左右,这部分学生家长多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上班,时间不固定,在家庭里对学生的关注度相对较少。
长期以来就养成了这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兴趣不高。
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自学活动,在学习困难的时候能得到关注,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微课与翻转的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我决定尝试用微课进行授课,微课制作的内容为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中国四大地区的划分,然后将微课发布在网络平台,新颖的形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终端设备到制定的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或者下载观看,通过搭配的《微课助学评价单》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主开展学习,进行个性化学习。
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指导的弊端,通过学生调用已有知识和能力来分析地图,再结合视频指导学习,这样就能准确的抓住四大地区特征,确定出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及主导要素。
我也可以通过《微课助学评价单》的反馈,知道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哪些具体的疑惑和学习困难,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国的地理差异》效果分析
通过评价检测和部分学生交流后,总体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显著,具体分析如下:
一、微课介入,形式新颖,学习兴致高
本节课,我将《中国四大地区的划分》做成了8分钟的微课,然后为其配备了《微课助学评价单》,一切准备好后将资源发布在班级的QQ群内,让学生通过网络下载,自主开展个性化的学习。
从交流中得知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尤其是配合助学评价单更能高效的学习,很多学生反馈说:“如果哪个地方没学会,自己可以反复学习,要是在课堂上哪来的回放啊!”
二、尝试翻转,放手课堂,合作成效高
课堂上由于学过了微课内容,因此我采用的是“由果寻因”的策略开展的教学,平时该我讲的内容,都放手给学生,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这种策略,先是组内化解各自的疑惑,然后进行合理的分工,规范展示语言,最后我通过巡视挑选组内交流存在分歧的小组,进行展示,
目的就是通过他们的分歧引起班内其他同学和小组的认知冲突,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质疑——答疑——解疑”的环节,达成共识。
本节课,100%同学在交流中发言,50%小组参与了展示交流答疑环节,40%同学走上了讲台进行了展示,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
三、大量表格,对比差异,归纳效果高
课堂上我利用了4个表格来帮助学生实现对比,将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表格分类分项对比,这样很形象的就可以达成差异对比,通过差异对比寻求内因,从而得出自然地理影响人文地理的地理规律。
四、围绕目标,及时评价,课堂效率高
大纲要求的目标,我通过微课和课堂教学将其分解为两个部分,将目标通过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进行串联,将抽象的理解、认识等概念换成了学生可以操作的画出、说出等,再通过大量地图、动画、影像等资料为每个目标服务,同时紧跟各类评价手段,确保目标达成度高,通过检测评价题来看,学生学习的效果确实是非常好!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材分析
《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它也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学好了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对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学习起到引领打基础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和思维方法,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
它在初中中国地理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内容看,本章由“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各版块组成,这两个版块的内容呈现因果或递进关系,可理解为前一版块是原因,后一版块是结果,因此在教学策略中可以采用“由因到果”,也可以采用“由果寻因”。
两者都是通过自然地理因素“地形和地势、气温、降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种主要原因下的两种相关的结果: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地势和降水明显不同,呈现出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四大干湿地区的变化;南北地区气温年变化大,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所以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主要由于这三方面因素的不同,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要突出地理区域
之间的差异性和地理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小差异性。
第一版块”地理差异显著”由七段正文、四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一个”活动”组成,重点介绍了我国自然环境差异大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差异,尤其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地区。
教材第一段正文开门见山总述了“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
然后利用第二、三、四、五段正文配以图 5.1“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我国气温、降水、地势分布的变化规律,反映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接着教材利用第六段正文和图5.2“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及“我国饮食习俗的地方差异”的阅读材料,展示了我国丰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使学生认识我国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最后教材通过秦岭―淮河以北以南地区的农村生活景观图对比,结合第七段正文和“活动: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的三组题,让学生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此处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展开学习,合作之后的交流展示时间要充分,可以引导学生经历“质疑——答疑——解疑”,在此过程中得出南北方的区域特征和差异,分析导致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感受我国壮美、富有,此目是重要的情感教育内容。
第二版块“四大地理区域”由两段正文、一幅图、一个“活动”组成,重点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材第一段正文概括说明我国根据不同标准,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和第一版块的图5.1“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及“活动二: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三组题,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范围、分界线、区域特征,并引导学生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图文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中国的地理差异》评测练习
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四大地区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
2、自主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四大地区的范围。
A B C D
3、填写划分四大地区的界线和确定界线的主导因素:
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的主导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的主导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的主导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题:请将景观与所在区域正确搭配: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三、请写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至少三条)
《中国的地理差异》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地理差异、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划分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划分以及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通过微课学习、小组合作、对比学习的策略来完成教学目标的,具体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策略的反思
本节课,我没有按照传统的课本“由因到果”的顺序进行授课,而是尝试了“由果寻因”的策略进行了授课。
当然这种逆向授课也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通过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将地理差异要素融合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和学习。
通过反馈来看,学生学习效果还是很好的,尤其是最后总结的时候,学生能自主说出区域划分的一般方法,能明
确地理差异是由地理要素决定的,确定好了主导要素就可以清晰的进行区域划分,可见学生是学习到了区域划分的真谛。
二、对微课教学的反思
一开始想引入微课,就是为了“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自学活动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这一大难题。
这样把“四大地区的划分”做成简短的8分钟教学视频,怎样才能发挥微课效率最大化,又是一个问题,于是“微课助学评价单”就这样“诞生”了,它的出现即解决了学生学的问题,同时也为教师的教给予了明确的方向。
由于学生课前有了微课的学习,课堂上就有了充足的时间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效果,所以本节课有很多学生走上了讲台进行了展示。
由于每个人都有了深刻的领悟和学习,也就有了更多了想法和疑问,于是课堂上才有了精彩的质疑、答疑、解疑。
今后要继续深入研究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三、几点不足和改进措施
1、其实本节课重点关注可以不放在知识本身,可以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相关的知识。
因此微课部分可以在这方面再下点功夫,或许效果会更好。
2、小组合作的建设力度还需加强,个别学生在组内研讨的时候,不能很好的遵守小组合作规则,导致小组合作效率下降,展示环节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3、课堂授课时间的分割上可以再紧凑一些,这样能挤出来更多的时间,再放手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得到展示,获得大家的赏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4、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技能还可以进一步挖掘。
《中国的地理差异》课标分析
《中国的地理差异》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本章教材内容的要求:
一是“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对应目标要求学生在“中国空白地形图”上画出“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并在地图上填写“秦岭”、“淮河”地理事物名称;通过“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微课的自主学习,能说出在气候、降水等方面的地理意义,通过“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的对比,能说出“秦岭——淮河”一线在农业生产、人们生活等方面的地理意义。
二是“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对应目标通过“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微课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中国空白区域地图”上能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地理方位,能明确画出和说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如山脉、河流等)和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突出的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