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们根据响度来辨别长笛和二胡发出的声音
B.“隔墙有耳”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播声音
C.“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要低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2.为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我们看到,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B.控制速度
C.阻断噪声的传播D.美化环境
3.下列发生了物态变化的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太阳出来,大雾散去
B.从冰箱拿出来的茶叶变潮湿了
C.春天来了,冰雪消融
D.冬天外面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4.下面对物理量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A.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约为0.6h
B.一张试卷的厚度约1mm
C.房间的门高约2m
D.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约10m/s
5.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放热过程,是液化现象
B.飘渺的“雾”的形成是吸热过程,是升华现象
C.凝重的“霜”的形成是放热过程,是凝固现象
D.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吸热过程,是凝华现象
6.下列光现象中,是光的折射的是()
A.激光射出的光束
B.一些密室中的激光机关
C.凸透镜成像
D.树荫下的光斑
7.如图所示,这是一款人脸识别考勤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像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对比。
下面对该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A.该仪器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B.该仪器的镜头可用来矫正近视眼
C.这种镜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D.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
8.眼睛比照相机要复杂的多。
我们的眼睛由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组成,那么以上哪些器官的共同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可变焦距镜头()
A.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B.瞳孔、视网膜、视神经
C.角膜、瞳孔、晶状体D.角膜、晶状体、视网膜
9.如图,在商场里,妈妈和小东正乘自动扶梯上楼,妈妈说:“小东,上楼时要拉着妈妈的手,站着不动”。
这里说的“不动”是相对于()
A.小东B.扶梯C.商场D.地面
10.某校初二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
B.0~2s内,小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C.5~7s内,小车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D.2~5s内,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填空题
11.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产生的,我们能区别不同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吉它手不断用手指去改变按弦位置,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 。
12.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如图).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_____;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
13.太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m/s。
阳光下看到一朵花是红色的,透过蓝色的玻璃看这朵花,则这朵花呈现______色。
睛朗的夏天,小明在树荫下看到很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圆形光斑的形成可以用光的______来解释;仔细观察光斑,发现这些圆形光斑大小不一,这些圆形光斑的大小主要与______
(选填“树叶间小孔的大小”、“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或“太阳到树叶间小孔的距离”)有关。
14.如图是用高压锅做饭的情景,离高压锅出气孔较远处“白气”比出气孔处浓,是因为离出气孔较远处温度比出气孔处温度______(选填“高”或“低”)。
被高压锅喷出的水蒸气比被同温度的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______
15.如图所示是某人眼看远处物体时的光路图,由图可知该人是_______眼,矫正的方法是戴一副由_______透镜做的眼镜。
16.掌握基本技能
(1)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___cm;
(2)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
17.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
其中反射光线是_______,折射角是______度(填数字),分界面______侧为玻璃。
(选填“上”“下”“左”或“右”)
18.图像法是一种整理、分析数据的有效方法。
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描绘的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由图像可知,甲物体前4 s内运动的路程是____m;乙物体运动的速度是_____km/h。
三、作图题
19.按要求作图:
(1)在图中画出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____)
(2)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向镜面,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5°,请作出其反射光线;(____)
(3)如图所示,用作图的方法,画出图中物体通过小孔后在光屏上成的像的光路图。
(____)
四、实验题
20.如图所示,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
某同学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
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个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
编号长度/cm直径/cm频率 /Hz声强级/dB 120. 5 1.50213180
231. 00 2.001284100
348. 5 2.5065660
(1)从表格数据可知,编号为___________的风铃管发出声音的响度最大,编号为
___________的风铃管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
(2)根据表中数据,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在物理学中,探究多因素问题,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在此实验中,探究风铃管发声频率与风铃管长度的关系,需要控制风铃管的___________保持不变。
21.小梅在科技楼物理实验室302做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其目的是使冰 ______;根据图甲可知,冰属于 ______(选填“晶体”“非晶体”);
(2)小梅又做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发现水的沸点为98℃,说明学校地区的气压 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3)结合两次实验图像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______。
22.小明同学发现一个现象,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结冰。
于是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了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比纯水的凝固点低。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在盛有适量纯水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并搅拌均匀,把烧杯放入冰柜中,观察盐水的凝固过程,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盐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
(1)分析图像可知,盐水的凝固点为______℃;盐水在凝固时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由此证明了小明的猜想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根据实验结论,小明联想到在严寒的冬天,下雪时为了保证交通安全,路政部门在道路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这样可以______(选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4)实验后小明在三个相同的烧杯中装入质量相等的纯水,分别加入一小勺、二小勺、三小勺的食盐搅拌后放入冰柜中,小明这是探究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______是否有关。
23.
小红同学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______;
(2)如果有5mm厚和3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进行实验;(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便于比较蜡烛和它所成像的______关系;
(4)如果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___(填“有”或“没有”)蜡烛A的像;
(5)另外还有一组同学使用同样的器材,发现怎么移动都无法让蜡烛与像重合,请问这可能是因为______。
24.如图1是小孔成像的装置,小华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1)探究“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是否有关”,只改变装置上小孔的形状,小孔形状依次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孔的大小相同),光屏上均呈现形状相同的烛焰的像。
此实验说明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2)如图2甲所示,小华发现保持蜡烛与小孔的距离不变,光屏远离小孔,光屏上所成烛焰的像会变大,说明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大小与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小华想继续探“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是否有关”,图2乙是他实验过程的简图,该实验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
25.小明在实验室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他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
(1)实验前调节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使之与烛焰中心大致在______,目的是______。
(2)如图甲所示,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在(2)小问的基础上将蜡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小明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乙所示,因为近视眼镜对光有______作用,所以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______凸透镜。
(选填“远离”或“靠近”)26.小强想探究锥角不等对纸锥下落快慢的影响,他采用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如图甲所示,做成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他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由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以此来探究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锥角的关系。
(1)小强的探究方案是否科学:________(是/否),理由是:___________。
(2)小强选用纸锥B测量其下落速度,他用每隔0.2s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下纸锥B下落过程的照片。
将照片打印出来后,再用直尺测量该照片上各位置之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
测得照片上E、F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cm,纸锥从E点下落到F点的实际时间是
________s。
若照片相对于实景的缩放比例为1:40,则纸锥在EF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m/s。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详解】
A.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我们分辨出长笛和二胡发出的声音,是根据音色来区分的,故A错误;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真空不能够传播声音,故B错误;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小一些,而不是音调要低一些,故C错误;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2.C
【详解】
A.封闭的玻璃屏只安装在紧邻居民区的地方,所以不是为了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故A 不符合题意;
B.封闭的玻璃屏起不到控制速度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在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安装封闭的玻璃屏,能阻断噪声的传播,起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
D.封闭的玻璃屏不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
A.太阳出来,大雾散去,雾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是汽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从冰箱拿出来的茶叶变潮湿了,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茶叶表面发生了液化现象,故B
不符合题意;
C.春天来了,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外面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升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
A.初中一节物理课的时间一般是45min=0.75h,故A不符合实际;
B.人的头发的直径在75μm左右,试卷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00μm=0.1m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老师的身高在170cm左右,房间门的高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00cm=2m左右,故C符合实际;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4km/h=4×
1
3.6
m/s≈1.1m/s
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5.A
【详解】
A.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正确;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错误;
D.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6.C
【详解】
A.激光射出的光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一些密室中的激光机关利用的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故B不符合题意;
C.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详解】
A.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是利用“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成像的,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不同,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故A错误;
B.矫正近视眼的镜片是凹透镜,不是凸透镜,故B错误;
C.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C错误;
D.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人脸和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也就是大于20cm 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
人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角膜、晶状体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瞳孔相当于光圈,它们的共同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可变焦距镜头。
故选C。
9.B
【详解】
由题意可知,此题研究的对象是小东,所以不能选择小东自己为参照物;小东相对于商场、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商场或地面为参照物,小东是运动的;小东相对于扶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扶梯为参照物,小东是静止的。
所以,这里说的“不动”是相对于扶梯来说的。
故选B 。
10.C
【分析】
(1)用s v t
=计算0~5s 的平均速度; (2)在s t -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据此可知0~2s 内和2~5s 内小车的运动情况;
(3)用s v t ='''
计算57s s -小车的速度。
【详解】
A .0~5s 内,小车通过的路程为2m ,则小车的平均速度
0.4m/s 5s
2m s v t === 故A 不符合题意;
BD .在s -t 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由图像可知,0~2s 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2~5s 小车静止,5~7s 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D 不符合题意;
C .5~7s 内,小车通过的路程为4m ,则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
4m 2m/s 2s
s v t ===''' 故C 符合题意。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对s t -图像的理解和速度的计算,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
11.振动 音色 音调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声音的特色品质,每个人的音色都不同,所以我们区别不同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吉它手不断用手指去改变按弦位置,可以改变弦的长短,从而改变振动的快慢,即振动频率,而音调高低就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所以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12.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详解】
第一空.小明看不到硬币,是由于碗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进入不到人眼,所以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二空.硬币反射的光经过平面镜会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感觉光线好像是从镜子的后面射来的,这便是硬币的虚像,所以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第三空.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硬币反射的光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
13.3×108黑直线传播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
【详解】
[1]太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m/s。
[2]太阳光照在红色花朵上,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只有红光被反射,所以呈现红色;蓝色的玻璃只能透过蓝光,红花反射的红光被蓝玻璃吸收了,没有光通过蓝玻璃,故透过蓝色的玻璃看这朵花,则这朵花呈现黑色。
[3][4]树荫下看到很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圆形光斑的形成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该现象属于小孔成像现象,这时候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与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14.低液化放热
【详解】
[1]烧水时到的白气是水内出来的水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由于姿嘴处温度比较高从内出来的水燕气不能液化,在嘴远处,空温度比较低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的空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2]由于水蒸气液化放热,所以被高压喷出的水蒸气比被同温度的水烫伤更严重。
15.近视凹
【详解】
[1][2]由图可知,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侧,是近视眼,需要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16.00 -2
【详解】
(1)[1]如图,木块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00cm 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是3.00cm 。
(2)[2]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0℃以下,为零下温度,所以温度计示数为-2℃。
17.OF 45 左
【详解】
[1][2][3]由图可知
906030COE COB BOE COF ∠=∠-∠=︒-︒=︒=∠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CD 为法线,AB 为界面;因
DOG COE ∠>∠
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知,界面左侧为玻璃,右侧为空气,则OE 为入射光线,OF 为反射光线,OG 为折射光线,折射角为45°。
18.36
【分析】
甲物体前4s 内,物体的路程不随时间变化,进而判断物体在每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由图象找出乙某段时间对应的路程,然后根据s v t =求出乙的速度。
【详解】
[1]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前四秒内运动的路程不随时间变化,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即运动的路程为0。
[2]物体在0~2s 内通过路程s =20m ,乙物体运动的速度
20m 10m/s 36km/h 2s
s v t ==== 三、作图题
19.
【详解】
(1)[1]作出端点A 、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 ′、B ′,用虚线连接A ′、B ′即为物体AB
的像,如图所示:
(2)[2]先过入射点垂直于平面镜作出法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所以入射角为
90°-45°=45°
故反射角也为45°;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
如图所示:
(3)过A点和小孔画出一条光线交MN于A′,再过B点和小孔O画出一条光线交MN于B′,即AB的像为A′B′,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3 不能直径
【详解】
(1)[1]从表格数据知,三个直管发出的声强级分别为80dB、100dB和60dB,而声强级别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那么发出声音响度最大的是编号为2的风铃管。
[2]三个直管发出声音的频率分别为2131Hz、1284Hz和656Hz,而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那么发出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编号为3的风铃管。
(2)[3][4]要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的关系,应保持管子的直径相同,但表格数据中,管子的长度和直径都是变化的,所以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21.均匀受热晶体小于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详解】
(1)[1]实验装置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冰均匀受热。
[2]
由图甲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因此冰属于晶体。
(2)[3] 已知水的沸点98℃,小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则当地大气压强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4]冰是晶体,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22.-2 放出正确不变降低变多含盐量
【详解】
(1)[1]从图像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
[2][3][4]盐水是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是保持不变的;水的凝固点是0℃,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所以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2)[5]人们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可使雪在较低气温下熔化。
原因是:在雪上撒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使雪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尽快熔化。
(3)[6]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4)[7]在三个相同的烧杯中装入质量相等的纯水,分别加入一小勺、二小勺、三小勺的食盐搅拌,此时盐水的质量不同,然后放入冰柜中,其他条件不变,小明这是探究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含盐量是否有关。
23.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3 大小没有玻璃板没有与底板垂直
【详解】
(1)[1]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而平面镜不能,所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观察所成的像的位置与蜡烛的位置有何关系,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2]如果有5mm厚和3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厚度小一点的玻璃板,因为玻璃板有前后两面,前面和后面都会成像,会有两个像,如果玻璃板较厚,所成的两个像会距离较大,影响实验,薄一点的玻璃板,所成的两个像距离较小,实验误差较小,所以应选择3mm厚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3)[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再对比一支蜡烛的像,和另一支蜡烛的大小关系,从而得知蜡烛的像与蜡烛自身的大小关系。
(4)[4]蜡烛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如果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没有蜡烛A的像。
(5)[5]另外还有一组同学使用同样的器材,发现怎么移动都无法让蜡烛与像重合,说明这像不在水平面,则应是玻璃板没有与底板垂直。
24.无关没有控制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
【详解】
[1]小孔形状依次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孔的大小相同),光屏上均呈现形状相同的烛焰的像,说明此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没有关系。
[2]
小华想继续探究“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是否有关”,需要改变物体到小孔的距离,而保持像即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故错误之处在于没有控制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
25.同一高度 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放大 实 投影仪 靠近 发散 远离
【详解】
(1)[1][2]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3][4][5]如图甲所示,物距小于像距,满足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6]在(2)小问的基础上将蜡远离凸透镜,此时物距变大,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减小像中,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7][8]小明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近视眼镜是由凹透镜制成,因为近视眼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此时光线会延迟会聚,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以增大像距。
26.否 未控制纸锥质量或迎风面积不变 3.50 1.4 1
【详解】
(1)[1][2]用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不仅锥角发生变化,纸锥的质量或迎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没有很好的控制变量,所以不科学。
(2)[3]从照片选取纸锥同一部位测量纸锥移动的距离,E 处纸锥的底面在刻度尺上对应的刻度为3.00cm ,F 处纸锥的底面在刻度尺上对应的刻度为6.50cm ,则EF 之间距离为
6.50cm-3.00cm=3.50cm
[4]从E 至F 点有7个时间间隔,故纸锥从E 点下落到F 点的实际时间
70.2s=1.4s t =⨯
[5]若照片相对于实景的缩放比例为1:40,则EF 之间的实际距离
3.50cm 40=140cm=1.4m s =⨯
则纸锥在EF 段的平均速度
1.4m =1m/s 1.4s EF s v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