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有效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将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有效结合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识字是他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学会了有关汉字的知识,学生们才能进一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虽然
识字教学已经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教师们仍需要不断地探寻关于
识字的教学技巧,争取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以便于日后培养语文
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教学;结合出了
一、尊重汉字特点,营造识字氛围
(一)了解“六书义理”,让学生亲近中国汉字
虽然汉字的“六书”对学生来说有难度,但是细心翻阅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
课本可以发现,里面已经在渗透“六书”的义理。
例如,语文一年级(上册)开
始接触简单象形文字“人”“口”“手”“足”;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象形
文字,二年级(上册)开始学习、了解会意字“笔”“灶”“尖”……后又学习
形声字。
“六书”的理论不仅是构字规律、汉字的历史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
所以在低学段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慢慢地渗透一些“六书”的概念。
对低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不能过多地讲述造字规律,而是深入浅出地介绍造字
义理,让学生有些许印象,为以后学习汉字、了解中国文化打下基础。
(二)了解汉字演变史,让学生热爱汉字文化
陶行知有言:“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让学生通过汉字感受中华文化,也是教师的重要使命。
只有尊重汉字,了解汉字
形义的演变史,才能从汉字中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例如:语文一年级
出现了“父”这个汉字,“父”的字形演变就是中国劳动工具发展的缩影。
代表
一人手上持握简单的石凿之类的原始工具,,明显带有尖锐的石斧形状,表明工
具相比之前先进了很多;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教师通过教学“父”字,带领学生
回归古代农耕社会,认识到当时的人们利用工具进行体力劳动,对开创生活具有
重大意义,从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一次次的文化寻根中
热爱汉字,热爱汉字文化。
(三)了解汉字内涵,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
中国人讲求孝道,讲求仁义礼智信。
中华美德也是通过汉字来传承的。
在教
学“孝”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识“孝”,它的造字本义为“善于奉侍父母,
即尊敬和顺从父母,尽心奉养”虽然一个汉字看上去很简单,但是里面大有乾坤。
同样学习“礼”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礼仪的知识,了解中国礼仪之邦
的由来,让学生在识字中接受美德知识的洗礼,接受品德教育。
总而言之,汉字
文化博大精深,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低学段的识字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
在识记的阶段,识字教学应该成为学生认识周围世界、感悟中国文化、提高文化
素养的过程。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是引导学生亲近汉字、走近优秀传统
文化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识字方法
(一)借助观察与联想,激发识字兴趣
由于低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教学
中要善于利用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汉字。
在低学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
助图片展示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汉字。
正如文学研究专家姚盜铭所说:
“识读汉字其实就是看画展。
”汉字就是形意相辅相成的表意文字,所以看图识
字应是教师多采用的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汉字的演变过程,
栩栩如生的画面配合浅易的字理识字可以让学生把汉字的形体与它所记录的事物
联系起来。
这样有助于营造识字氛围,帮助学生认识汉字。
由于低学段学生的想
象力很丰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汉字进行大胆的联想。
例如,在教学“柳”字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容易写丢的一撇:“你看这一撇像不像柳树长长的柳枝
啊!”让学生对撇印象深刻。
又如,在带领学生识记“界”时,有学生根据“界”的字形联想到一个学跳舞的小女孩,她这样解释:“’界’字像一个跳芭蕾的小
女孩,双手舒展,左脚尖翘起,右脚尖着地。
”这样的解释让全班的学生都对这
个字的印象更加深刻。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合理地进行联想识记,无疑
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从低学段学生学习的品质方面看,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
久和稳定。
因此,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通过词语接龙、开火车等游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编顺口溜、猜字谜等形式,提
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识字效率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教
师不仅要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更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汉字的能力。
例如:在教
学是可以将学生分成六个研究小组。
在教授《木兰从军》这一课时,需要让学生
掌握的字共九个,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两个字进行研究,分析字形,研究字意,然
后进行组词造句。
每次课前,学生先在组内有目的、有步骤地分工、合作、交流,上课的时候再向全班进行展示,以达到资源共享的作用。
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只
需要讲解几个重点的汉字,把其余汉字探究的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识字的
重要参与者。
这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热情,启发学生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知识,
接受汉字文化的熏陶。
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以及组与组之间的良性比拼,能够更
好地营造汉字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三)综合评价方式,点燃识字热情
有效的评价是帮助学生树立最初的学习自信、激发学习语文热情的重要手段。
评价的主体不应拘泥于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小组学生或家长。
对汉字探究
这样综合性的实践来说,教师应实施发展性评价,如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
教师点评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师在生字识写综合
性学习过程中,践行发展性评价理念,与新课程改革评价建议及综合性学习评价
建议可谓异曲同工、相得益彰。
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言语等发展水平因素,明
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繁简程度进行合理取舍。
因为学生
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三、尊重汉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素养
汉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的智慧结晶,识字教学不应该脱离生活实际。
同时,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期,识字途径也不应该只是单纯拘泥
于语文课文的学习,应该提倡生活即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识字对
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教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
”从生活中来的识字还应回归生活,识字的目的还是为了应用。
除了教会学生应用汉字进行遣词造句,教师还应
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汉字的其他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学生掌握
一定的识字方法后,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由课堂中所识的汉字为
基点,扩大识字量。
四、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汉字是承载着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小学
生学习新知识、形成语言文化的重要基础。
因此,教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造随文识字教学方式的极佳教学情境,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给出相
应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建立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小红.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内涵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
(上),2019(3)
[2]年冬茹.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策略探析[J].数码设
计,20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