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期望﹡反思”—一曲华丽转变的圆舞曲——关于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心理干预模式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识﹡期望﹡反思”—一曲华丽转变的圆舞曲——关于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心理干预模式探究发布时间:2021-11-26T06:38:17.019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9期作者:戴伊彤[导读]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

戴伊彤

浙江省温州大学 19小教1班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有关离异家庭子女的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对儿童有着显著的消极影响。但现行教育并没有特别重视离异家庭儿童,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得不到认识或重视,尊严被成人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内心世界备受压抑。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理念、模式来呵护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笔者结

合自己的课题,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夸夸我的同学——* * *”“我的生活我做主”“当我生气时”“心灵小语”等)和措施,结合所有的资料,提出了关于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心理干预模式——“赏识—期望—反思”。

一、赏识——浸润在爱的序曲中

赏识就是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赞扬,这是人们维护心理健康的一大要素。对于离异家庭儿童来说,他们的自尊心更强,更敏感,教师或者家人的赏识能刺激他们思维的热情,引爆他们对潜在能力的肯定、对理想的追求、对成功的自信和把握。许多案例中离异家庭儿童似乎更容易遭受挫折或者气馁,此时更需要老师的安慰和鼓励。适时帮助学生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在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爬起来,这样才能使他们重拾信心,振作精神。赏识有很多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措施: 1.集体赏识。将赏识教育融入到班级活动中,比如开展“夸夸我的同学——* * *”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纸上写下班上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的优点,并当众宣读出来。当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将目光聚集在某一个离异家庭儿童身上时,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当他读到同学们写下的他的优点,自然会重拾信心。同龄人的表扬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2.模糊赏识。笼统地对孩子说这段时间你进步了,表现的不错等等;或者教师和家长给予孩子一个爱抚、友善的动作,如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表示赞许或赞同;也可以给他一个灿烂的微笑,传递一种“我见到你很高兴”的积极情绪。

二、期望——徜徉在殷切的协奏曲中

期望是对人的期待和希望。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M=V×E,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积极性的大小,称为激励水平,V指人们对某一目标(奖励)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识这种奖励的价值大小,称为效价,E指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结果的概率,称为期望值。由此可见,只要对学生的期望越高,那么他从事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成功的概率也就越高,这正好印证了皮革马利翁效应。合理的期望对儿童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有以下方式: 1.委以信任,实践锻炼。选择合适的班队主题,让离异家庭儿童参与其中。一般来说离异家庭儿童比较早熟,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往往较强,针对这一点就可以组织“我的生活我做主”的班队活动,让他们作为班会活动中如何自理生活板块的主讲人。以积极、信任的态度放手让学生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把教师的期望转化为自我期望——我很棒!我能像做好这件事一样做好其他事!

2.模仿榜样,启迪暗示。离异家庭儿童因为缺乏关注,往往没有目标理想。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寻找一个榜样,可以是班上优秀的学生,也可以是有影响力的名人。平时教师可以以温柔的语言、会心的微笑、轻轻的抚摸等方式来肯定离异家庭儿童与榜样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通过树立典型榜样,暗示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形成与教师期望相吻合的自我期望。

3.靠近目标,及时奖励。在公式M=V×E中知道了奖励的价值大小也会影响从事活动的积极性,那么就可以把期望化解为具体的目标,确立“确立目标——实现目标——兑现奖励”的奖励机制。比如我和班上的一个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有了一个约定:每隔几个星期就会确立一个小目标(改正某个坏习惯),只要实现目标,我就会奖励一枚绿叶章。

三、反思——沐浴在温暖的回旋曲中

反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包括思考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

1.反思不足。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犯下错误,智慧的人不是生活中不遇到问题,不犯错误,而是在遇到问题或者犯错之后能够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得失,查找原因,方能成长。而离异家庭儿童这一特殊人群因为身处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容易形成自闭、暴躁、孤僻、偏激等性格,加上他们反思能力不足,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引导这一特殊人群形成反思能力刻不容缓。针对许多离异家庭儿童遇事脾气暴躁的特点,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阅读绘本《苏菲生气了》,围绕“当我生气时”这一主题开展班队活动。由苏菲引到自己,想想“我”生气时会做些什么?这样做能解决问题吗?以后当“我”生气时,可以做些什么呢?从而学会如何控制疏导不良情绪。

2.记录快乐。每个人生活的生活中都是风雨和阳光同在,压力和喜悦并存,但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如此,往往并不是因为谁的压力和困境比谁少多少,而是我们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那里。当离异家庭儿童始终把目光放在家庭的不完整上时,心情难免会郁闷。而记录美好,就是把自己经历、体验过的幸福、温暖、感动等积极快乐的体验放在心里。记住并时常想想生活中那些令人快乐的事情,能让他们的内心更趋于平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的操作是:让学生准备一本心情记录本,随时记录下开心的事情,并在“心灵小语”的主题班会上交流、回顾身边让人快乐的瞬间,铭记快乐,能延续快乐。

儿童总是抱着最美好的憧憬进入学校,他们需要的是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离异家庭儿童,多一点爱的赏识,多一份殷切的期望,多一点睿智的反思,也许他们的世界也会充满阳光和温暖。

参考文献

[1] 陈钱林.尊重教育新理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傅安球,史丽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33

[3] 戴斌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