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2019年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与过去的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多改进之处,有许多的优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要求,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下面,我就新教材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新教材的优点
1.印刷精美,原始素材插图增多
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线条式图画展示形式,直接采用大量原始的照片或影像素材,而且大多数图片属于第一次使用。

这些图片取材广泛、真实,不仅能生动直观地反映历史,而且提高了可信度,渲染了历史氛围,使教材有了艺术欣赏价值,实现了教材与学材的统一。

以前枯燥的历史知识由此变得更加立体,这不仅符合高中生的性格特点,也使古老的历史情景活生生地得以展现,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度。

2.自我检测活泼新颖
新教材把“干巴巴”的练习题换成了带趣味性的“学思之窗”和“探究学习总结”等栏目。

尽管实质上保留了“材料解析题”,但在材料选取、问题设计、历史意识等方面都显著加强。

在检测学生牢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识记、理解、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改变以往所谓的“统一化”、
“标准化”的固定答案,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和发现。

3.编排模块化和内容专题化体例的确立
新教材在初中通史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模块编排和专题化体例,把分散呈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同一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系统化、规范化,以完整的概念或事件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从新的高度和角度展现历史面貌和发展轨迹,尽量避免了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单调重复,让人耳目一新,从而激发了师生重新感悟历史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的热情。

同时,也在追寻某一模块的溯源与影响中推动师生要特别注重历史的整体性和各模块
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此,一套又一套新的、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法和学法被挖掘出来。

而新教材丰富的内容和崭新的编排形式,对高中历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要求。

它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有高度的科学性、严格的计划性和合理的取舍性,否则不但浪费时间,打乱整体教学计划,还会白白增加学生的负担。

4.鲜明的时代感
高中历史新教材在版面的设计、编写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做出调整更新。

它抛弃以往沉闷乏味、脱离学生现实的缺点,从活泼、生动、丰富等方面着眼,体现了当代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资料回放”、“学习延伸”栏目,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
联系。

原始的文献资料、精美的照片地图、严谨的要旨归纳,无不反映了学科发展趋势和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以说,高中历史新教材在兼顾基础性的同时,又体现了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反映了这样的历史观:史学不单要研究过去的事情,还要知道研究当今的事情;要敢于面对现实,还要能够经世致用。

例如,教材中“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内容的编排,无不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字字句句都透露着浓郁的时代气息,这些都能够增强学生了解历史、关注世界、报效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5.创设历史问题新情境,引领学习方法的转变
问题是思维与探究发现的基本出发点。

因此,提供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设想空间就变得至关重要。

从教材的栏目设计上不难看出,新教材的编写者们更新理念,以问题的探究为主旨,在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加大改革力度,改变了以往教材“现成知识+结论”的编写模式,注重问题解读的“认知―生成―归纳―创造”的过程,为学生学会学习,加强体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突出了新教材的“学本”功能。

例如,“学思之窗”栏目的设置突出学思结合,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料回放”“历史纵横”栏目,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积累素材,拓宽视野,提升观念的能力。

另外,“探究活动课”让学生在阅读、自学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人文素质。

二、新教材的不足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已有很大突破和改变,尤其在课程观念、内容体例、知识选择、教学与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大胆创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这些不足给历史教学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进度缓慢、教学时间不够、教学内容无法深入、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从而也给历史教师和学生留下一些困惑和无奈。

1.新教材内容多、任务重、难度大,有些脱离学生实际
高中历史必修部分教材的编写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但我认为在内容的阶段安排上不甚合理。

高一上学期为“必修①――政治史模块”,教学内容多、理解难度较大。

整本教材分八个专题单元,共27课,外加一个“探究活动课”。

教材表面简单,是大量史实的简单罗列,而实际上隐性知识增多,容量大。

高一上学期一般每周每班开两节历史课,刨除月考、中考、期考和正常的假期,一学期下来,上历史课的时间没多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能疲于赶课,蜻蜓点水,稍稍释疑,根本没有精雕细琢、复习巩固和消化吸收的机会。

加上许多内容都是纯粹政治性的制度理论,理解掌握起来就更加困难。

例如,在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中,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各自的权力分配特点,就是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的内容。

此部分内容集中放在高一上学期,无论是给教师的讲授,还是给学生的学习都带来很大的困难,它严重脱离教学实
际,造成很多时候教学进度不能按计划推进。

新教材设计还存在着繁琐、偏难的情况。

例如,“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一节中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介绍,但到了选修① 中又不惜花费三课的篇幅叙述,是否有点嗦了?同时,在选修① 中,教材还安排了两个单元讲述已被以前的教材弱化了的“欧洲的宗教改革”和以前中学教材从没有涉及过的“埃及的默罕默德阿里改革”,这些内容的选择是否太偏了,以致无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2.模块和专题的编写方式带来新问题
采用模块和专题的方式编写新教材,本意是要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主题重点,但导致教材内容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知识孤立、零散。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保障经济;文化反映经济政治状况,文化又为政治服务。

而新教材的模块和专题编写无形中割裂了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又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平时不注重积累,临时突击背诵;中考开卷考试的形式……导致高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未形成体系,更没有达到必要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问题的归纳就会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于是,学生在学习政治制度的产生时,就不明白政治制度产生的缘由为什么是经济;总结政治制度的作用时,就不明白它为什么会对经济文化产生如此的辐射。

还有新教材的一些问题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脱
离了高一学生的实际水平。

例如,必修①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学习延伸”的题目是:“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样看秦修长城?”参考答案可以从古今政治经济的各个角度生成,可以囊括历史地理的多学科知识,但是高一学生根本不具备如此高的素质和技能。

也因此,“历史难学”就成了学生的学科印象,一旦学生学习的激情被压抑,学习的兴趣被扼杀,最后还只能在读读背背的老路上徘徊,背离新教材改革的初衷。

三、总结
新教材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面上,它更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视角来自主探究、分析当前时事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也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备课和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意识。

针对新教材的不足,教师不应被含量丰富的教材束缚了手脚,而应该大胆地整合教材,掌握重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另外还要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传授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之间微妙的平衡,该坚持的应该坚持,该革新的应该大胆革新,使新教材更好地服务新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