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苏轼《李氏山房藏__》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李氏山房藏__》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1)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2)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于上国②,然后得闻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③,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3)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4)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
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
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
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
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
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
④倍蓰:超过数倍。
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然而不适于实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能适于实用,但用过就败坏,索取就穷尽。
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而又适于实用;用它而不坏,取它而不尽;贤和不贤的收获,各凭他们的才华;仁者和智者的见解,各随他们的天分;尽管才华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没有人无收获的,只有书啊!
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
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掌管很多书。
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
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
而楚国只有左史倚相,能读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学习可说是很困难的。
然而他们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
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而书也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道理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读。
近年书商辗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
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
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
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
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
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地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
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
这是仁者的心思啊!
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
而庐山本来想去游览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恐怕我将终老在那里了。
我将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__,于是替他写了几句,让后来主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
2、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
我去那里买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
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
我作了一首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当天,我和庞安常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苏轼《游兰溪》
3、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圣人之所为恶夫异端尽力而排之者,非异端之能乱天下,而天下之乱所由出也。
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御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纭颠倒,而卒归于无有。
由其道者,荡然莫得其当,是以忘乎富贵之乐,而齐乎死生之分,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之人,所以放心而无忧。
虽非圣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无恶于天下。
自老聃之死百余年,有商鞅、韩非著书,言治天下无若刑名之贤,及秦用之,终于胜、广之乱,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
后世之学者,知申、韩之罪,而不知老聃、庄周之使然,何者?仁义之道,起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之间;而礼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际。
相爱则有所不忍,相忌则有所不敢。
夫不敢与不忍之心合,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今老聃、庄周论君臣、父子之间,泛泛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适相值也。
夫是以父不足爱,而君不足忌。
不忌其君,不爱其父,则仁不足以怀,义不足以劝,礼乐不足以化。
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
夫无有,岂诚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
昔者夫子未尝一日敢易其言。
虽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
今其视天下眇然若不足为者,此其所以轻杀人欤!
太史迁曰:“申子卑卑①施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②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尝读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谋而相感者,庄、老之后,其祸为申、韩。
由三代之衰至于今,凡所以乱圣人之道
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终,奈何其不为之所也。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注)①卑:奋勉貌。
②礉(hé):严苛。
译文:
圣人之所以厌恶异端尽力而排的人,不是异端的能使天下混乱,而天下的祸乱由此出现了。
从前周朝衰落,有老聃、庄周、列御寇的人,更为虚无淡泊的话,而对付那些猖狂浮游的说法,纷纷纭纭颠倒是非,而最终归于无有。
从这个原则的,摇摆不恰当,因此忘掉富贵的乐趣,而齐了生死之分,这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的人,为了放心而无忧。
虽然不是圣人之道,而他们的用意,本来也没有得罪天下。
从老子的死后一百多年,有商鞅、韩非著作,说起治理天下没有比刑名之贤,等到秦国用它,最后在陈胜、吴广的混乱,教化不足,而法有多,秦国用不到,而天下深受其害。
后世的学者,知道申、韩的罪,却不知道老聃、庄周的造成。
什么样的人?仁义之道,起源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的机会;而礼法刑政的原,出于君臣上下互相猜忌的时候。
相爱就有些不忍心,相互猜忌就有不敢。
那些不敢与不忍心相结合,然后圣人之道能够保存在其中。
现在老子、庄子论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就像水上的浮萍浮游在江湖却恰巧碰上了。
那是因为父亲不值得爱,而你不必忌讳。
不嫉妒他的君王,不爱他的父亲,那么仁慈不足以怀,道义不足以鼓励,礼乐不足以化。
这四个方面都不值得用,而想把天下安置在没有有。
如果没有有,这的确足以治理天下呢?!商鞅、韩非请求为他的理论而得不到,正确地轻视天下而齐万物的方法,因此不敢为残忍而毫无疑问。
从前,孔夫子未曾有一天改变他的话。
虽然天下的小东西,也不能不有所畏惧。
现在他们看待天下渺小得好像不值得做的,这就是他轻易杀人吗!
太史令司马迁说:“申不害奋勉貌,在名与实施。
韩非绳墨,一切事情的真相,第二是非,他非常残酷严苛少恩德,都源于道德的意。
”曾经读过而想到的,事情本来就有不相谋而相互感应的,庄子、
老子的后面,其灾祸为申、韩。
从三代的衰落到现在,凡是用来扰乱圣人之道的人,这些弊端已经够多的了,而不知道他的下落,为什么他不为他所的。
苏轼《韩非论》
4、苏轼《霍光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霍光论》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古之人,惟汉武帝号知人,盖其平生所用文武将帅、郡国边鄙之臣,左右侍从、阴阳律历博学之士,以至钱谷小吏、治刑狱、使绝域者,莫不获尽其才,而各当其处.然此犹有所试,其功效著见,天下之所共知而信者。
至于霍光,先无尺寸之劝,而才气术数,又非有以大过于群臣。
而武帝擢之于稠人之中,付以天下后世之事。
而霍光又能忘身一心以辅幼主。
处于废立之际,其举措甚闲而不乱.此其故何也?
夫欲有所立于天下,击搏进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则必有卓然可见之才,而后可以有望于其成.至于捍社稷、托幼子,此其难者不在乎才,而在乎节,不在乎节,而在乎气.天下固有能办其事者矣,然才高而位重,则有侥幸之心,以一时之功,而易万世之患,故曰“不在乎才,而在乎节”,古之人有失之者,司马仲达是也。
天下亦有忠义之士,可托以死生之间,而不忍负者矣,然狷介廉洁,不为不义,则轻死而无谋,能杀其身,而不能全其国,故曰“不在乎节,而在乎气”,古之人有失之者,晋荀息是也。
夫霍光者,才不足而节气有余,此武帝之所为取也。
《书》曰:“如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嗟夫,此霍光之谓欤!使霍光而有他技,则其心安能休休焉容天下之才,而乐天下之彦圣,不忌不克,若自己出哉!
才者争之端也夫惟圣人在上驱天下之人各走其职而争用其所长。
苟以人臣之势,而居于廊庙之上,以捍卫幼冲之君,而以其区区之才,与天下争能,则奸臣小人有以乘其隙而夺其权矣。
霍光以匹夫之微而操生杀之柄,威盖人主,而贵震于天下.其所以历事三主而终其身天下
莫与争者,以其无他技,而武帝亦以此取之欤?
原文:
古代的人,只有汉武帝号称知人善任。
他平生所任用的文臣武将、郡国边城的臣子,身边的侍从、阴阳律历博学的士人,以及管理钱谷的小吏,治理刑狱、出使外国的人,没有谁不是竭尽施展自己的才能,并各自适合他们的职事。
然而这仍然有所试用,他们的功劳业绩显著,是天下共同了解并相信的。
至于霍光,起先并无一点点功劳,而他的才气心机也并非有什么远远超过当时朝中的群臣的。
但是汉武帝把他从众人当中提拔上来,把天下后世的事托付给他。
而霍光也能舍身忘己,一心一意来辅佐幼主。
处在废昌邑王立汉宣帝的关头,他的举措非常从容而不慌乱。
这是什么缘故呢?
想要在天下有成就,搏击进取来求得不寻常的功绩的人,就一定有超群脱俗显而易见的才能,然后有希望获得成功。
至于保卫社稷,辅佐幼主,它的难处不在于有才能,而在于有节操,不在于有节操,而在于有涵养。
天下本来就有能够办事的人,但是由于才能超群、地位显贵,就会有侥幸取得功名的想法,凭着一时的功劳,而看轻危害万世的祸患,所以说“不在于有才能,而在于有节操”。
古代的人有丧失这一点的,司马仲达就是这样。
天下也有忠义之士,可以在生死之际把后事托付给他,而他不会忍心辜负你。
但这种人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不义的事坚决不做,因此可以轻易去死而缺少权谋,能够为正义杀身,却不能保全国家,所以说“不在于有节操,而在于有涵养”。
古代的人有丧失这一点的,春秋晋国的荀息就是这样。
霍光,才能不足而节操涵养有余,这是汉武帝重用他的原因。
《尚书》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忠臣,忠实诚恳,没有别的本领。
但他的心地宽厚,能够容人容物。
人家有的本领,就像他自己的本领一样。
别人品德高尚,他从内心喜欢,不仅仅在口头上称道,而且能够容纳他。
这种宽洪大度的人是可以保住我的子孙和百姓幸福的。
”这说的就是霍光吧。
假使霍光有其它的本事,那么他的心胸怎么能宽阔地容纳天下的有才人,怎么能喜欢天下品德高尚的人,不妒忌不凌犯,像自己有才能有道德一样?
才能,是竞争的苗头。
只有圣人在上,驱赶天下人各自为自己的职事奔走,争着发挥自己的长处。
如果凭着臣子的势力,处在朝廷之上,来保卫幼小的君主,靠自己微不足道的才华,来和天下竞争能力,那么奸臣小人就会趁机来争夺那个权力了。
霍光凭着平常人的卑微身份而掌握朝廷的生杀大权,威望盖过君主,而尊贵震动天下。
他能够历事三个皇帝却终生没有谁和他争权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别的本事,汉武帝也因此重用他吗?
5、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司非大无道之国背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①,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萦纤郁闷,趯然②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猖介③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昼:地名。
②趯然:超然远去的样子。
③狷介: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
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
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
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施展才华而郁郁死去。
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
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
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
”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
感情是这样深厚。
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到这种程度。
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重用,那么就
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
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之间的深厚情分,难道只有父子骨肉兄弟之间才能有吗?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
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向上取得皇帝的信任,向下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
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
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而亡,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
谋略一次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
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招致不合时宜的困境。
因此若非英明智慧﹑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王猛,在很短的时间内令原来的大臣全部远离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
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竞能占据半个天下,原因就在于此吧。
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详尽地进行评论。
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
而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苏轼《贾谊论》
6、苏轼《记过合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记过合浦》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余自海康适①合浦②,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
自兴康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蛋③并海④即⑤白石⑥是日六月晦,无月,蜿宿大海中。
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⑦:“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⑧,复厄⑨于此乎?”稚子过⑩在旁酣睡,呼不应。
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
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
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选自苏轼《记过合浦》)
注释:①适:去②海康、雷州:均为地名③乘胥:乘坐蛋船(指南方⑩少数民族的船舶)④并海:沿着海路⑤即:靠近⑥白石:指石康县白石镇⑦太息:叹息⑧徐闻:县名,故治在今广东徐闻⑨厄:困苦、灾难⑩过:苏轼幼子苏过。
译文:
我从海康去合浦(从现在的雷州半岛往西到广西的合浦),赶上连日大雨,桥梁多被冲垮,到处是洪水漫道的景象。
从兴廉村净行院坐小船到了官寨(雷州半岛中西部),听人家说从这儿往西全被洪水淹没,水陆皆不能通达。
也有人劝我坐小海船沿着海岸线到白石(从雷州半岛西海岸官寨到广西合浦的东海岸白石),当天是6月30日,天空没有月亮,船停泊在海上。
天水相连,星河满天,我摇摇晃晃站起来环顾四周漆黑一片的海面不禁叹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
从海南岛都已渡海来到雷州半岛的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小儿子苏过太累了,在旁边鼾睡,怎么叫都不醒。
随身带着我写的论《尚书》《易经》和《论语》的书稿,这些还都没有发表过,只此一份。
我摸着这些手稿自语:“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
7月4日合浦记,那时是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哲宗年号宋徽宗即位沿用)。
苏轼《记过合浦》
7、苏轼《李氏山房藏__》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李氏山房藏__》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