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统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统编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古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世界上几种重要的古代文明的特点。
本课第一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不便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第二部分相对较简单,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
同时在一部分应注意思考为什么文明之间具有差异。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利用唯物史观讲解文明起源,理解文明起源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时空观念】将各个古代文明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去认知,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解释】阅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分析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家国情怀】人类早期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世界上几种古代文明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课前准备:
通过查阅资料先行了解西亚与埃及的历史和相关内容。
西亚: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生产的过程中,开启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的形成,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和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为了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发明了60进位制。
河水经常泛滥,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的传说。
为了解决该地区河水泛滥时易涝,其他时间易旱的问题,就需要修建许多水利灌溉设施。
大规模集体协作劳动加强了各地居民间的联系,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两河流域不像尼罗河流域那样封闭,为了争夺两河地区的肥沃土地,此地多有战争,王国更替频繁。
这种频繁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的健全和发展,同时导致了民族融合的发展,推动了两河地区文化上的繁荣。
埃及:
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干旱,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始终是埃及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尼罗河水涨落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栖息,无须遭受蛮族入侵所带来的恐惧与苦难,促进古代埃及的人民的经济发展。
尼罗河作为快速交通的要道,连接埃及全境,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并形成法老的专制统治。
尼罗河的特产纸莎草成为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尼罗河流域带来了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古代埃及建立起了辉煌的埃及文明.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大家现在快速阅读教材并结合标题,之后告诉老师本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生: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产生”,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树立学生对于本课的整体框架。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的演进,引出古代文明产生的情况。
从原始社会的三次分工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师给学生5分钟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进行点评,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
之后教师讲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阶级产生。
阶级矛盾的对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文字出现,人类文明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通过图示展示古代的主要文明,引导学生思考:文明古国分布在大河流域的原因、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征。
通过材料分析理解古代西亚和埃及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1.古代文明出现河流中下游的原因?
(1)气候温暖,降水丰富
(2)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3)水源充足,离河流近
(4)动物植物丰富
(5)天然食物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
2.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征:
(1)都处在大河流域附近(大河文明)
(2)土地肥沃,以农业经济为主(农耕文明)
(3)都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3.古代文明代表
(1)埃及文明——尼罗河的赠礼:早期埃及人在尼罗河季节性泛滥而产生的肥沃淤泥上播种、收成。
慢慢的更多人到尼罗河流域定居,形成群落,再成为城市,最后发展成为国家。
(2)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3)《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4)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①地理环境: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
②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直接参与城邦政治的权利。
③经济基础: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推动。
④外来影响:古希腊靠近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5)雅典民主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进步性:①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健全完备的民主制度;
②雅典的民主制重视公民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保证公民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促进了商品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造就了雅典的全面辉煌,使雅典成为希腊最负盛名的城邦;雅典的民主制堪称古代西方世界政治文明的典范,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局限性:①雅典的民主制存在明显缺陷,就其民主的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仅有成年男性公民能够享有公民权,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
②就其性质而言,这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制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④正是由于许多公民的民主生活抛弃了正义原则,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最终导致了雅典城邦的混乱和衰亡。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师: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世界上古代文明主要有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
因为之前学习过中国历史,了解了中华文明,所以今天就不再介绍中华文明。
同学们,现在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现在我们通过图片了解这四个文明。
师:同学们现在阅读材料,观看地图,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苏美尔人及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
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河水泛滥的周期性,而是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的不可预见性。
北部地区的大雨加上了札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上的积雪消融,常常会引起特大洪水,它们不只是充满灌溉沟渠,还毁坏了农田。
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尼诺塔不是一位慈祥的神,而是一位恶毒的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尼罗河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弄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背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尼罗河就像一条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
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生:文明之间的差异是地理环境影响的。
师:现在这里有一副希腊的地形图,同学们通过观看地图,参考之前三个文明的材料,思考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古希腊文明。
现在大家先观察地图,归纳希腊的地形特点。
生:山地多,平原少,海岸线漫长,岛屿多,地中海气候,利于葡萄和橄榄等经济作物生长。
师:同学们思考这样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生:利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形成,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利于形成平等意识和冒险精神,推动了古希腊殖民扩张,有利于民主制发展。
师:没错。
我们可以看出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
文明的发展是受地理和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教材,提升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能力。
利用材料和地形图,便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同时打破学科界限,便于学生培养
综合能力。
第2课《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是《中国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因为上古时期的历史只有两课,所以知识跨度非常大,概括性非常强。
再加上世界上古史离我们较远,学生平时接触不多,许多地理名词都很陌生,历史事实很遥远,所以需要老师梳理线索,引导学生抓重点,抓主干,在充分运用教科书资源的基础上相应的补充史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准确指出古代文明扩展的促进因素;结合地图,运用时空定位,概括各文明扩展的基本史实,并运用史料认识文明扩展对大帝国兴起的影响。
2.能够以地图为依托,介绍古代大帝国的兴衰发展情况;在史实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帝国扩张带来的影响。
3.能够选择运用相关史事,论证说明古代文明的交流情况。
4.能够从帝国兴衰存亡中,体会到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民族责任感;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中,认识到和平交流是人类文明交流永恒的追求和主旋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大帝国的兴衰发展及文明交流
难点:分析帝国战争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并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主题解释“帝国”入手)你知道什么叫“帝国”吗?——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帝国——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广义上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国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国家。
二、新课教授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1.出示本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
2.最初,这些文明就像茫茫大海中的几座孤岛,相互之间的联系甚少,那么,是什么促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呢?
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答案。
教师总结,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各文明区具备扩张潜能,那么他们是如何扩张联系到一起的
呢?教师引领学生依照地图,描述历史。
4.埃及文明全盛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西亚文明从两河向周边扩展,古巴比伦王国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亚述帝国一度征服埃及;古希腊也用了两百年左右的时间,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众多城邦。
由于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5.理清思路:农耕文明的优势——古代文明的扩展——古代帝国的兴起
6.但是,这里有一个文明的扩展跟其他文明是不同的——古希腊
出示史料:
【史料一】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约公元前630年前后,铁拉岛七年无雨,颗粒无收,于是铁拉人用抽签的办法从每两兄弟中选一人到非洲殖民。
中签者泪流满面地离开家乡,结成生死与共的患难弟兄,终于在异乡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史料二】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
——柏拉图
思考:上述史料说明与其他文明相比,古希腊人殖民扩张的原因有何不同?
分析得出:古希腊为海洋文明,多岛多山,土地资源贫瘠,国土面积狭小,往往是为了生存而进行殖民活动。
7.教师过渡:无论是处于何种目的,不同的文明最终连接在一起,这样就成为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1.出示本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
2.设置情景:招聘解说员——以地图为依托,介绍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扩张路线及政权概况。
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准备的更充分,表现的更精彩,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准备。
准备完毕后,让学生分别展现自己,以地图为依托,画出各帝国扩张路线图。
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3.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史料阅读的内容,介绍波斯帝国。
4.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史料阅读的内容,介绍亚历山大帝国。
教师补充史料:
亚历山大(前336—前323年在位),马其顿国王。
当时希腊“最博学的人”亚里斯多德作他的家庭教师,他向老师学习了哲学、医学、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自幼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特别爱读《荷马史诗》。
16岁起,他就随父征战,挥师南下。
18岁,他指挥马其顿军右翼,击
败希腊联军。
20岁,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
他是一个真正的马背上的皇帝,一生东征西讨,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而且每一次都取得了完美的胜利。
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介绍,提高自身学习知识的动力。
亚历山大大帝的名言:
“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到它那里去”
“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
“把财富分给别人,把希望留给自己,他将带给我无穷的财富”
通过对名言分析理解亚历山大大帝的野心:扩张领土、征服世界、掠夺财富
5.引导学生史料实证罗马帝国的繁荣。
史料一: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作为商品汇聚地的描绘:
“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
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
——晏绍祥《世界上古史》史料二:All roads lead to Rome.
教师过渡: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张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来评价武力扩张呢?我们以亚历山大东征为例,通过史料进行分析。
史料三:为了报复地中海东岸中部城市提尔的坚决抵抗,马其顿人屠杀八千提尔人,被俘当奴隶的共约三万人!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将底比斯夷为平地,并将所有幸存的底比斯人沦为奴隶,底比斯从此灭亡。
史料四: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
如:今天人们都熟知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力学、数学和物理学。
史料五:叙利亚境内的帕尔米兰拉古城遗址(希腊风格)
得出认识:一是扩张战争充满着暴力和灾难;二是扩张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古代文明的交流
1.出示本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
2.“古代世界各地区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请阅读课本第三目史实,加以提炼概括说明。
(1)农耕技术和冶铁技术的交流
(2)神话和雕刻的传播
(3)字母文字演化出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多种字母
3.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
(四)历史与现实之思
教师过渡: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为现实服务,反思历史、超越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下面我们进入历史与现实之思。
1.大国兴衰之思:
出示材料:史料一:昔日的亚历山大帝国(地图);史料二:今日的马其顿共和国(地图)。
今天的马其顿共和国: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内陆,被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希腊四国从四个方向上堵的死死的,成为一个内陆国家。
而且国土面积只有2.6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00万,还没有我国一个地级市大。
而从收入来看,更是穷困,在欧洲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人均GDP都是几万美元。
但是马其顿共和国人均GDP还没到我国一半,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典型的就是一个又小又穷的国家。
畅所欲言:昔日的大国辉煌到今日的穷困潦倒。
从亚历山大帝国的兴衰历程,你有哪些感受?你要为我们国家的富强做些什么呢?
2.战争之思:
修昔底德:战争是人类有史以来除了和平以外,唯一的生活状态。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都是军事强国,他们在对外发动征服战争的同时,客观上推动了经济、文化和贸易的发展。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冠冕堂皇的鼓励战争呢?——当然不是。
战争留给我们的伤痛无法去除。
如今,我们的文明交流早已摆脱了战争。
在曾经的战争之地,一带一路,横贯欧亚大陆,不仅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还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舞台。
我们正在努力践行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板书设计】
第2课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三、古代文明的交流
【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的亮点与存在的问题:
(一)从试教总体效果看,目标基本达成,教学过程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1.目标定位符合学情,学生能够较为轻松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习知识。
2.课堂处理科学,设置情景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地补充说明,对课堂生成的知识能够做到灵活处理。
3.细节处理到位。
如概念的解析。
4.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润物细无声。
5.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板书)的有机结合。
(二)细节把控有遗憾之处。
1.后半部分处理有点急促,导致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不太充足
2.在古代世界的大帝国情景设置时,分组准备完毕后,应该有一个挑战其他组的环节,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否则只知其一,其他两个就不太深入。
二、对教材内容处理中的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对于第一目:第一段提到的使古代文明具备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的促进因素: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以上每一因素学生都不太理解,若老师一一讲解,势必影响整堂课的布局,应该在学案上增加一个【知识拓展】环节对其加以简单阐述。
2.第一目:第二段中提到亚述帝国时,课本仅有一幅图片亚述骑兵,学生对亚述帝国一无所知,应该在学案上增加【知识拓展】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3.第二目:第三段,用了两句话提了一下孔雀帝国,仅提到孔雀帝国统一南亚和佛教。
应在学案上增加【知识拓展】对其进行介绍。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公元前440年,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控挪用公款,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
当钱的去向被查明并证明司库官无辜的时候,其中九人已经被处死,只有一人得以幸免。
这说明
A.公民大会不能代表所有公民 B.雅典民主范围的狭隘
C.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 D.公民大会缺乏正义性
2.“因为如果有价值之人发言并且担任议事会成员,这对于和他们同样的人会有好处,但对大众却没有好处。
现在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站出来发言,当穷人发言时,他就会寻求他本人以及和他相同之人的利益。
……他们(雅典人)认识到尽管穷人无知而贫穷,而有价值之人出色而智慧,但前者的好意要比后者的恶意带来更多的益处。
这样的方式也许不能建成理想的城邦,但却非常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
”该观点
A.肯定了雅典直接民主制 B.指出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C.说明了直接民主制的封闭性 D.奠定了代议制的理论基础
3.亚里斯多德说:“当穷人占多数而没有中产阶级时,内乱就常常来临,邦国也很快归于毁灭”。
亚里斯多德认为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源是
A.政客的争权夺利 B.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
C.民主范围有限 D.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遭到破坏
4.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雅典城邦公民权的获得一方面要看其父母是否都是本邦公民……本邦人如果从事工商业达到一定期限也会被取消其公民资格。
”这说明古代雅典
A.民主的基础不具广泛性B.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妇女不能参加政治活动D.工商业者没有公民地位
5.根据格梅的统计,公元前480年,雅典成年男性公民总数为35000,每年约有900—1100人进入而立之年;公元前400年降至22000,每年仍有560-680人达到30岁。
因此达到任官年龄的公民也远高于城邦对官员的需求。
但是,在议员的任期上,雅典人却打破了抽签选举的官员一生只能任职一次的常规,允许公民在不连任的情况下任职两次,这说明
A.公民大会参与者众多B.公民的任职限制颇多
C.公民消极对待城邦事物D.公民不热衷担任议员
6.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