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一等奖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jiù)靡盬(mígǔ)、玁狁(xiǎn yǔn)
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 zhuàn)
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
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
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整饬(chì)
有感情朗读文章
3、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
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
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厌战—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
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忧心忡忡,归心烧灼“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今昔对比,大雪纷飞,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采薇》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引导学生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独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人类历史的车轮,并不都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

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首诗,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难的体味,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复杂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学习目标。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诵读、翻译。

重点理解的句子:(1)岁亦莫止(2)我心孔疚(3)载饥载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来(6)彼路斯何(7)四牡骙骙(8)小人所腓(9)象弭鱼服(10)雨雪霏霏。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问题:你觉得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
第一、二、三、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以及军旅生活之劳苦。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

“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

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

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

如今之防秋也。

”(《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

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

”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

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
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问题探究
1、观察本诗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从4-5章来看,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3、诗歌小结:这首诗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重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采用了起兴、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起到了强化画面、音韵、情感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为诗歌情境作铺垫。

二、诗歌回顾渲染
学生通过齐声诵读,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品读,把全诗的内容梳理分为三个阶段,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重新回顾全诗内容。

引用渲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三、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请谈谈你的理解。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前人赏析佳句: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

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写景而情与之俱。

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

——钱钟书
2、参考赏析:
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里,微风吹拂,杨柳轻柔飞扬。

——依依惜别之情
寒冬时节,雨雪飘飞,纷纷扬扬。

——伤感哀痛之情
⑵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焦虑不堪的家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王夫之
⑶、对比
时序“今——昔”
景物柳——雪”
人生“往——来”
活动小结,画面再现: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

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背诵比拼
齐读诗歌。

教师提示要点,鼓励学生个人背诵。

齐背诗歌。

五、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赏析: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六、有感而发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相点评。

《采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

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

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