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第6题 人口变化与人口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题人口变化与人口问题
1、洛伦兹曲线模型反映地理事象的分布均匀程度。

本题用其反映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相互关系,下图各曲线的弯曲程度反映出该变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曲线越弯曲,表示该变量分布越不均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安徽省人口、GDP分布的状况是( )
A.人口集中度大于GDP集中度
B.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
C.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高度一致
D.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完全背离
2. 图示安徽省人口与GDP洛伦兹曲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安徽省有大量民工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
②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快速下降
③安徽省经济核心区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够
④安徽省地形差异大
⑤淮河横贯安徽北部,南北气候差异大
⑥安徽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产业比重不高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①③⑤
2、下图示意我国某省2011-2016年人口增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人口数量变化最小的一年是( )
A.2012年
B.2013年
C.2014年
D.2016年
2.该省近三年来人口增长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城市房价增长快
B.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C.产业升级和转移
D.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3、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量来表示。

正常情况下,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2至107之间。

下图示意我囯2011年与2016年不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我国2011年之前与之后出生人口性别比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经济水平
B.传统文化
C.生育政策
D.自然灾害
2.根据2011年与2016年人口性别比变化可推测出我国( )
A.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
B.男性平均寿命短于女性
C.男性平均寿命等于女性
D.男性平均寿命长于女性
4、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5、黑龙江黑河一云南腾冲一线是反映我国东南半壁地狭人稠、西北半壁地广人稀这一显著差异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下图示意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总量(2020年、2030年为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将导致我国( )
A.全国范围内人口分布趋向均衡
B.东南半壁人口分布趋向均衡
C.东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聚程度提高
D.西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聚程度提高
2.2020—2030年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总量下降的可能原因是( )
A.全国人口数量减少
B.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短缺
C.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速度趋缓
6、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

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或人口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人均经济或资源指标除以该地区相应人均指标后所得的比值。

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统计表。

完成问题。

1.关于人口压力指数和环境承载力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
②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
③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
④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的差异,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中、西部地区控制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
B.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
C.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D.促进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在7%以上为老龄型人口。

P可分为以下几种阶段类型:当P<7%时为成长型(G);当7%≤P≤10%时为老年型初期(A1);当
10%<P≤14%时为老年型中期(A2);当14%<P≤16%时为老年型后期(A3);当P>16%时为超老年型阶段(S)。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截至2015年,江苏省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13.99%,居全国之首,已步入老年型中期阶段。

但各地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其素来都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

下图示意2000~201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

1.指出苏北老龄人口类型的变化。

2.以南通为例,分析大气环境对苏中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3.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老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

4.面对当前老龄化社会可能带来的“养老问题”,请你为此提出合理建议。

8、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市部分年份人口数
材料二上海市近年来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
1.归纳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状况。

2.分别说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3.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C
解析:1.由题干材料可知,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反映出该变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曲线越弯曲,表示该变量分布越不均衡。

图示安徽省GDP洛伦兹曲线弯曲度大于人口洛伦兹曲线,说明GDP 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B正确。

故选B。

2.图中显示安徽省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GDP包含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一般二、三产业较集中,而第一产业较分散,则两者集中度不协调的原因可能是二、三产业比重不高即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从业人员比重不高,或经济中心人口较少,C正确;地形的差异有利于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相一致,安徽省南北气候的差异不足以导致人口与GDP集中度的差异,④⑤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的集中度关系不大且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不是快速下降,②错误。

故选C。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C
解析:1.由图可知,2014年人口的增长率为0,故这一年人口数量变化最小,选C。

2.由图可知,该省近三年来人口增长变化表现为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人口机械增长率上涨快,这说明区域的人口拉力因素加强,结合选项,城市房价增长快不会导致人口大量迁入;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机械人口增长意义较小;产业升级和转移会使得区域工作机会增多,引力加大;生活水平在三年内很难大幅提高,据此最佳选项为C。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B
解析:1.读图可知,2011年0-4岁人口性别比约为120,2016年0-4岁人口性别比约为115,说明2011年之后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主要是因为2013年和2016年我国分別实施了“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出生率的提高使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C对。

经济水平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是长期渐变的,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变化,A错;我国传统文化相对稳定,2011年之前与之后,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较小,B错;自然灾害不会直接影响出生人口性別比,D错。

2.人口性别比只是—个人口数量比值,无法据此推测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A错;据图可知,70-89岁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迅速降低,说明70-89岁的男性人口数量较女性少,可推测出我国男性平均寿命短于女性,B对,C、D错。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A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迁移的人口中,以20〜3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种迁移最可能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

2.图中乙年龄段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时,常常会将自己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甲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数量也较大,即这二者之间的迁移具有相关性。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D
解析: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我国西北半壁地广人稀, 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而人口净迁入省级行政区(浙江、广东、上海等)主要位于东南半壁,净迁出省级行政区多在西北半壁,故使得我国人口分布趋向不均衡,A错误。

东南半壁人口分布趋向不均衡,A错误。

东南半壁人口密集区集聚程度提高,C正确。

西北半壁人口密集区集聚程度降低,D错误。

2.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全国人口数量减少不一定会导致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总量下降,且根据目前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判断, 2020—2030年我国人口数量减少的可能性不大,A错误。

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短缺会导致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总量上升, B错误。

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会导致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总量上升,C错误。

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速度趋缓,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会使得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总量下降,D 正确。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B
解析:1.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压力大,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①错。

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压力小,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②错,④对。

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③对。

D对,A、B、C错。

2.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的差异,应采取的措施是中、西部地区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小,应加大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A错。

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B对。

问题在发展中解决,不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C错。

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等第
二产业的快速发展,D错。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 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 型;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或:苏北地区G型、A1型向A2、3、S型转变;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2.南通市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三面环水,江海交汇处,空气质量好,污染较小,有益老年人健康长寿;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易形成老年型人口。

3.苏南经济的发展对苏北、苏中青壮年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大量苏中、苏北年轻劳动力涌入苏南大城市,造成苏北、苏中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同时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降低了当地老龄化水平;都市圈内部出现低龄化现象,形成低龄化中心。

4.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完善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建构完善的养老体系;弘扬优秀的敬老文化。

解析:1.对比两图中苏北地区的图例变化即可回答.
2.本问是分析南通市优越的大气环境对南通老年人口的有利影响,主要从气候、空气质量等方面考虑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南经济发展较快,从图中得知,苏南人口呈现年轻化,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吸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同时高等教育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口,降低了苏南老龄化水平。

4.本问可以迁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来解答,主要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体系,弘扬敬老文化等方面分析.
8答案及解析:
答案:1.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

2.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

3.积极影响:①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②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

带来的问题:①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压力;②增加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的难度。

解析:1.读图1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方面归纳说明。

2.结合图2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分析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常住人口的变化。

3.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从社会(劳动力)、经济等方面分析;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从教育、就业、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