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理论——弗鲁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一、基本解释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 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是有一定意义的;
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
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
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二、期望理论内容
管理心理学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
这种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即:
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这种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过程模式表示即: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行为金融学理论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帐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帐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equity premium puzzle以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等,然而由于Kahneman和Tversky 在期望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如何确定价值函数的关键——参考点以及价值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缺陷,从而极大阻碍了期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期望公式
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换言之,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行动所能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目标并得到某种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M = ∑ V × E
M 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 表示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 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
期望理论的公式为: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
M=∑V×E
效价V——工作态度
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如果个人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正效价;如果个人漠视其结果,则为零值;如果不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负效价;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
该理论指出,效价受个人价值取向、主观态度、优势需要及个性特征的影响;可以根据行为的选择方向进行推测,假如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X结果和Y结果的任一个,在相等的条件下:如果选择X,即表示X比Y具有正效价;如果选择Y,则表示Y比X具有正效价;也可以根据观察到的需求完成行为来推测;例如有人认为有价值的事物,另外的人可能认为全无价值;如1000元奖金对生活困难者可能很有价值,而对百万富翁来说意义不大;一个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得到升迁机会的人,在他心中,“升迁”的效价就很高;如果他对升迁漠不关心,毫无要求,那么升迁对他来说效价就等于零;如果这个人对升迁不仅毫无要求,而且害怕升迁,那么,升迁对他来说,效价就是负值;再例如,吃喝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表明需求完成的情况,如果吃得多、吃得快,说明食品具有正效价;
期望值E——工作信心
期望值,是人们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的主观概率;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期望的概念就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能力和经验,在一定的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对于目标的期望值怎样才算适合有人把它形容为摘苹果;只有跳起来能摘到苹果时,人才最用力去摘;倘若跳起来也摘不到,人就不跳了;如果坐着能摘到,无需去跳,便不会使人努力去做;由此可见,领导者给员工制订工作定额时,要让员工经过努力就能完成,再努力就能超额,这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定额太高使员工失去完成的信心,他就不努力去做;太低,唾手可得,员工也不会努力去做;因为期望概率太高、太容易的工作会影响员工的成就感,失去目标的内在价值;所以领导者制订工作、生产定额,以及使员工获得奖励的可能性都有个适度问题,只有适度才能保持员工恰当的期望值;
弗鲁姆认为,期望的东西不等于现实,期望与现实之间一般有三种可能性,即:期望小于现实,期望大于现实,期望等于现实;这三种情况对人的积极性的影响是不同的;
1、期望小于现实,即实际结果大于期望值;一般地说,在正强化的情况下,如奖励、提职、提薪、分房子等等,当现实大于期望值的时候,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增强信心,增加激发力量;而在负强化的情况下,如惩罚、灾害、祸患等,期望值小于现实,就会使人感到失望,因而产生消极情绪;
2、期望大于现实即实际结果小于期望值;一般地说,在正强化的情况下,便会产生挫折感,对激发力量产生削弱作用;如果在负强化的情况下,期望值大于现实,则会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因为这时人们作了最坏的打算和准备,而结果却比预想的好得多,这自然对人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激发;
3、期望等于现实
即人们的期望变为现实,所谓期望的结果,是人们预料之中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地说,也有助于提高人的积极性;如果从此以后,没有继续给以激励,积极性则只能维持在期望值的水平上;
效价与期望值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目标的效价与期望常呈现负相关;难度大、成功率低的目标既有重大社会意义,又能满足个体的成就需要,具有高效价;而成功率很高的目标则会由于缺乏挑战性,做起来索然无味,而导致总效价降低;因此,设计与选择适当的外在目标,使其既给人以成功的希望,又使人感到值得为此而奋斗,就成了激励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四、期望模式
在期望模式中,“个人努力”指始发行为的强度;“个人成绩”指个人预期达到的成绩或外界确定的成绩标准,它作为一级目标,是个体获取组织奖励的工具;“组织奖励”包括内在奖励如赋予重任、提供发展机会等和外在奖励如提薪、晋级等两种,它作为二级目标,是个体满足个人需要的工具;“个人需要”指个体尚未得到满足的优势需要,它是外在目标发挥激励作用的内在基础;该模型说明,运用目标进行激励时,个体经历了两个层次的期望和效价的评估;期望Ⅰ指个体根据目标难度与自我力量分析,判断行为成功的概率;假如这个概率恰当,个体就有信心和动力去实现一级目标;期望Ⅱ指个体根据以往经验及情境条件分析,判断个人成绩导致组织奖励的概率;假如这个概率恰当,个体就会进一步评价组织奖励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所以同一个目标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价和期望;
弗洛姆的动机作用模式图
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关系;
努力与绩效
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个人主观认为达到目标的概率很高,就会有信心,并激发出很强的工作力量,反之如果他认为目标太高,通过努力也不会有很好绩效时,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导致工作消极;
绩效与奖励
绩效即指个体经过努力取得良好工作绩效所带来的对绩效的奖赏性回报的期望;人总是希望取得成绩后能够得到奖励,当然这个奖励也是综合的,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如果他认为取得绩效后能得到合理的奖励,就可能产生工作热情,否则就可能没有积极性;由此个体会思考:
奖励与需要
任何结果对个体的激励影响的程度,取决于个体对结果的评价,即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人总是希望自己所获得的奖励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然而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资历、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对各种需要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就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人,采用同一种奖励办法能满足的需要程度不同,能激发出的工作动力也就不同;
五、评价
贡献
1.期望理论提出了目标设置与个人需求相统一的理论;期望理论假定个体是有思想、有理性的人;对于他们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他们有既定的信仰和基本的预测;因此,在分析激励雇员的因素时,我们必须考察人们希望从组织中获得什么以及他们如何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2.期望理论也是激励理论中为数极少的量化分析理论;这一理论并不满足于对问题的定性说明,还非常重视定量分析;它通过对各种权变因素的分析,正确说明了人们在多种可能性中所作出的选择;也就是说人们的行为选择通常是效用最大的,或者说人们的现实行为是其激励力量最大的行为选择;这不仅是激励理论的重要发展,同时在实践中也更具操作性;
谬误
1.期望值与效价概念混淆;期望值是指人们判断自己达到某目标以及这一目标满足需求的可能性的概率,也就是说“期望值=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而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
人需要的价值,也就是说追求一个目标值不值得;而追求一个目标值不值得应包括两个方面的评价标准:一是追求目标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二是目标满足需求的程度是否值得,这也就是目标满足需求的判断评价;这也就是说“效价=目标满足需求的程度+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出期望值与效价相互间在“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评价判断上是相互重叠的;概念不清与混淆必然带来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混乱,比如这样的叙述:“升职、加薪等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联的事情,就容易使人产生较高的期望值;因为受工资、奖励总额与比例的限制,人们的高期望值是不可能都实现的;对于未能实现者,就会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挫折感也会越强烈”;这里所述的期望既有“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评价,但也含有“目标满足需求的程度”的判断,所以很难说这一叙述中的期望是指“期望”还是指“效价”,归根究底还是其概念的混淆造成的;
2.缺乏对行为意志过程的考量;用人讲究能、责、权、利的统一,由此才能最程度激发人们的潜能并发挥人们的积极主动精神,这一论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推之于运用;但是在期望理论中只进行了对人们工作能力等人们工作期望值的考量,以及对由工作所获利益等方面人们工作效价的考量;由此可见,期望理论在关注了人们行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工作积极主动性影响外,却忽视了人们的道德意识、责权意识、规则意识、义务意识、优越意识等意志过程对人们工作积极主动性激发的关键作用;
3.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期望理论是在需要确定目标确定下的激励理论,由此也就使得很多需求与目标难以确定的状况难以进行运用;比如在工作奖金奖酬等方面运用期望理论也许是有效的,但将之运用于具有升职愿望而上级又不可能给予预先肯定答复的状况则又难以实施;
4.反对训练教育对员工积极主动性的基础作用;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最佳动机的条件是:他认为他的努力极可能导致很好的表现;很好的表现极可能导致一定的成果;这个成果对他有积极的吸引力;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内心已经建立了有关现在的行为与将来的成绩和报偿之间的某种联系;因此,要获得所希望的行为,就必须在他表现出这种行为时,及时地给予肯定、奖励和表扬,使之再度出现;同样,想消除某一行为,就必须在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予负强化,如批评惩处;由此期望理论应该和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关系;但弗鲁姆却明确主张:“以预期的报偿或结果来刺激员工行为,不必一味地以直接报偿对特定行为反复诱导以期求得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这实际上是过于夸大了期望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否定了工作训练与
工作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并且也间接否定了企业文化等企业理念教育与执行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行为规范的训练与文化氛围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们常见的对服务员工行为规范的训练、“以顾客为上帝”的思想教育与相关文化氛围建设等,无可置疑的都是激发服务员工服务积极性非常有效的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