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复习指导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程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认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分布区及自然环境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解释某一地表形态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认识三大类岩石的特点。

考点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必备知识·归纳】
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影响及结果:
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因素作用结果
风化作用温度、水、大
气、生物
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总的趋势是
使地表起伏
状况趋于平

侵蚀作用流水、波浪、
风、冰川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
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流水、波浪、
风、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
量物质
堆积作用流速降低、风
力减小、冰川
融化等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微思考】
沙尘暴和泥石流分别属于什么外力作用?
提示:沙尘暴属于风力搬运作用,泥石流属于流水搬运作用。

【典型考题·剖析】
(2020·天津等级考)如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形成如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2)导致如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
D.岩浆喷发
【思维路径】
信息解读材料解读:该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降水量较多
图像解读:①该地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岩石类型为沉积岩→沉积岩形成之初,位于
地势较低处,现在岩层出露地表,地势高→垂直抬升;②岩体周边陡峭→垂直裂隙→易崩塌→岩石壁立
综合分析该地地势低,沉积形成沉积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垂直裂隙→易崩塌、岩石壁立→丹霞地貌
【解析】(1)选D,(2)选A。

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岩层具有层理构造,说明其是沉积岩,岩石周边较为陡峭,垂直裂隙发育,粤北地区降水量多,最终在流水的作用下形成该地貌景观。

第(2)题,沉积岩形成的环境为地势较低的地区,且层层覆盖,而现在该地区地势较高,说明发生的垂直抬升作用使岩层出露地表。

【核心考点·突破】
突破1 运用图示突破侵蚀作用及对应地貌
突破2 运用图示突破堆积作用及对应地貌
突破3 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突破4 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貌形成过程
1.内力作用为主塑造的地貌:直接描述内力作用的过程。

2.外力作用为主塑造的地貌:
(1)根据外力地貌特征、或岩性/岩层特征、或所在区域特征,判断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

(2)判断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

(3)地貌的物质来源。

(4)外力作用的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3.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的地貌:
(1)判断参与地貌形成过程的主要内外力。

(2)对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3)验证:用1、2两步骤解释,看是否合理。

【新题速递·精练】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单位:kW·h/m2)分布图和图示P河段两岸崖壁的三叠纪厚层砂岩天然“浮雕”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Q处河流大拐弯形成的原因是( )
A.流速缓慢,河流摆荡
B.受山脉阻挡,河流绕行
C.地势平坦,河曲发育
D.河流泛滥后,取道低地
2.对P河段两岸崖壁天然“浮雕”形成过程的推测最合理的是( )
A.沉积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
B.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C.流水侵蚀—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沉积作用—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解析】1选B,2选A。

第1题,Q处形成大拐弯是因为黄河流经该地受山脉阻挡,河流绕行;若Q处地形平坦,流速缓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侧蚀作用强,河曲发育,该河段应出现多次弯曲,与材料不符;河流泛滥后取道低地不一定会出现大拐弯。

第2题,观察图可知,P河段两岸悬崖岩石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因此应是先由黄河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再由地壳抬升及流水的下蚀作用,逐渐露出水面,再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故“浮雕”的形成是依次经历了沉积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的地质作用过程。

(2022·福建联考)“到底谁在看谁?穿过岩壁上空洞的月亮,恰似一只正在回望你的眼睛”,这是美景“月眸”(如图)的诗意写照。

北美西部内陆高原一砂岩(陆相沉积岩)拱门附近可观赏到该美景。

三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后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了一个个拱门。

据此完成3、4题。

3. 要观赏到“月眸”美景,需合适的( )
A.时间、位置和天气
B.位置、季节和时间
C.位置、季节和光线
D.时间、光线和天气
4. “月眸”美景中拱门的形成过程是( )
A.海洋环境沉积→地壳抬升成陆→风化侵蚀→地壳差异抬升
B.地壳抬升成陆→陆地环境沉积→地壳差异抬升→风化侵蚀
C.陆地环境沉积→地壳抬升成陆→风化侵蚀→陆地环境沉积
D.地壳抬升成陆→海洋环境沉积→陆地环境沉积→风化侵蚀
【解析】3选 A,4选 B。

第3题,要达成观赏“月眸”目标需要天时——一轮十五前后的月亮正好通过眼睛形状的拱洞,地利——选择的地点使得月亮的大小正好与岩洞相配,以及好运——天气晴朗诸事顺利。

圆月每个月都有,与季节无关。

月相观察与光线无关。

第4题, “三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后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了一个个拱门”说明该地先经历了从海洋→地壳抬升形成陆地;该地的砂岩属于陆相沉积岩说明抬升后经历了→陆地环境沉积,在后期发生了差异性抬升中→经历了众多的风化侵蚀作用而形成拱门。

砂岩属于陆相沉积岩。

海洋变成陆地应先抬升。

地壳抬升成陆后不可能再有海洋环境沉积。

考点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必备知识·归纳】
1.三类岩石的比较:
类型形成常见岩石
岩浆岩侵


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



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玄武岩
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
压实固结而成岩石
砾岩、砂岩、页
岩、石灰岩
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
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板岩、大理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主要的岩石类型及代表岩石: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

(2)主要的地质作用:①代表冷却、凝固作用,②代表压实、固结作用,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熔化作用。

【微思考】
沉积岩多形成于什么样的环境?
提示:大多形成在温暖湿润的浅海环境。

【典型考题·剖析】
(2021·天津等级考改编)图1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图1中的④岩石属于图2中的( )
A.B
B.C
C.D
D.E
(2)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思维路径】
信息解读材料解读:①图1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气温较低、降水较少;②西南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
图像解读:图1中④是页岩→属于沉积岩;沉积物经过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
综合分析①地幔指向→岩浆;岩浆喷出→喷出型岩浆岩;岩浆侵入→侵入型岩浆岩;若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时,首选→变质岩。

②岩溶地貌的发育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石灰岩广布,二是气候温暖湿润(有流水溶蚀作用)
【解析】(1)选C,(2)选A。

第(1)题,图1中的④是页岩,属于沉积岩。

图2中沉积物指向的是D是沉积岩。

第(2)题,岩溶地貌的发育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石灰岩广布,二是气候温暖湿润,甲地位于华北地区,水热条件较差,故岩溶地貌发育程度低;甲地岩石为石灰岩,可溶性并不低;地表植被和地质构造对岩溶地貌的影响不大。

【核心考点·突破】
突破运用图示突破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4)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

(5)由沉积物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

2.判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压实固结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熔化作用,是内力作用。

【新题速递·精练】
(金榜原创)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白垩纪流纹岩古火山。

如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简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雁荡山山体主要岩石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类岩石属于变质岩
B.该类岩石与大理岩同属于岩浆岩
C.该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
D.该类岩石与玄武岩同属于岩浆岩
2.形成雁荡山山体主要岩石的地质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D,2选B。

第1题,由题干可知雁荡山是流纹岩古火山,岩石类型应当是岩浆岩;大理岩是变质岩;有层理结构的是沉积岩。

第2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可知,图中“丙三进一出”,故而为岩浆,可判断丁是岩浆岩,②是冷却凝固,形成丁岩浆岩。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如右图所示)。

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一些石蛋,石蛋直径多为30~60厘米,最重的有300余千克。

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露出地表。

据此完成3、4题。

3.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和形成原因是( )
A.玄武岩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
B.花岗岩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沉积岩碳酸钙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结核
D.沉积岩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4.石蛋能从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间的风化差异
B.海水的强烈侵蚀
C.风力的搬运作用
D.冰川的缓慢推动
【解析】3选C,4选A。

第3题,寒武纪时,地壳升降运动活跃,海陆变迁。

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基岩多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经漫长而复杂的化学作用形成结核,状似石蛋。

材料中没有关于岩浆活动的提示,这里也不是岩浆活跃区;根据材料“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可知,该地质年代不会有恐龙。

第4题,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岩石间的风化差异,导致石蛋依靠不稳而滑落。

这里没有海域;该地区的风并不大,风力不能搬运这些重量较大的石蛋;这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没有冰川。

考点3 冲淤平衡原理
【典型考题·剖析】
(2019·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

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

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

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思维路径】
信息解读材料解读:①受季节性融雪补给→河流含沙量低→主要发生在春季。

②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河流含沙量高
图像解读:①4-6月水位上升、河床加深→侵蚀为主。

②8月水位下降、河床变浅→淤积为主
综合分析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水土流失加剧、河流的含沙量大→当降雨较少的时间段→流速下降→泥沙堆积
【解析】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

暴雨造成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河流的含沙量大;当降雨较少时,流速下降,造成泥沙堆积。

答案: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核心考点·突破】
突破1 运用图示突破河流冲淤原理
突破2 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冲淤平衡原理的应用
1.应用:冲淤平衡原理可用于分析河床、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形态的变化,河道的演变,海岸线的变化等。

2.河流不同部位的冲淤表现:
(1)河床演变:河道输沙不平衡是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

冲淤作用导致流程方向上河床高程的变化称纵向变形,影响河床的深浅;与水流垂直的水平方向的变形,则称横向变形,影响河床的宽度变化及河流在平面上的摆动。

溯源侵蚀使河床变长,下蚀使河床变深,侧蚀使河床变宽;
堆积使河床变浅,河床变窄。

(2)河口河床: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顶托)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同时也引起了海岸线进退变化。

(3)河口海底:汛期,流水作用强时,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积为主;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蚀为主。

【新题速递·精练】
河流泥沙的淤积量与冲刷量之间的差值一般称为冲淤量(为正值,代表淤积大于冲刷;为负值,代表冲刷大于淤积)。

下图示意长江口不同水深、不同时间段冲淤量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2002-2010年,长江口冲淤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内植被覆盖减少
B.入海径流量大幅减少
C.枯水期输沙能力减弱
D.三峡等库坝拦蓄泥沙
2.以5 m的水深为界,长江口河段( )
A.近岸侵蚀,远岸侵蚀
B.近岸堆积,远岸堆积
C.近岸堆积,远岸侵蚀
D.近岸侵蚀,远岸堆积
3.未来,-5 m的水深线可能会( )
A.向陆地方向移动
B.向南岸方向移动
C.向海洋方向移动
D.向北岸方向移动
【解析】1选D,2选C,3选A。

第1题,在2002-2010年,长江口冲淤量整体上比1997-2002年段降低,说明长江口处河流含沙量降低。

根据影响含沙量高低的因素可知:含沙量降低,可能是中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上升,保持水土能力增强;中上游地区的库坝湖沼,尤其是2003年三峡大坝的正式启用,拦蓄泥沙效果明显;长江入海径流总量随年度变化较小;与枯水期输沙能力高低关系较小,与年内输沙总量有关。

第2题,以5 m水深为界,水深5 m以内为近岸,图示年限内冲淤量为正,河道堆积;水深超过5 m为远岸,冲淤量整体为负值,河道被冲刷侵蚀。

第3题,由图可知,水深5 m以内的近岸,冲淤量为正且呈下降趋势,说明河道堆积减少,向侵蚀方向发展,近岸河床有加深趋势,向陆地方向移动。

荆江河道河岸组成一般上部为黏性土, 下部为非黏性土。

河道水位的快速消退易造成河
道边坡崩塌后退。

下图示意荆江河段某断面一侧水位变化。

据此完成 4~6题。

4.长江水位的快速消退造成河岸崩塌, 主要发生在河流的( )
A.凹岸
B.凸岸
C.南岸
D.北岸
5.水位快速消退会造成边坡后退, 主要是改变了边坡的 ( )
A.外部形态
B.受力状态
C.土壤性质
D.侵蚀时长
6.边坡上部黏层会加剧边坡崩塌风险, 主要是因为黏层 ( )
A.土壤质地松散
B.水分易于下渗
C.水分外渗困难
D.土层厚度较薄
【解析】4选A,5选B,6选C。

第4题,水位上涨过程中,对河流的凹岸侵蚀严重,故凹岸易崩塌。

南岸和北岸都有可能发育河流凹岸。

第 5题,水位的快速消退对边坡侵蚀减弱, 外部形态改变有限,且侵蚀时间缩短,非边坡后退的主要原因。

土壤性质和水位涨退无关。

水位在快速消退的过程中边坡一侧水压降低, 造成边坡受力状态改变, 故水位消退易造成边坡后退。

第6题,黏土遇水质地较为致密。

黏土遇水易形成黏层阻碍土壤水分下渗, 且黏土所含水分由于黏层阻隔短时难以外渗, 造成黏性土层重量突增。

土层厚度较薄, 重量较轻, 反而会减轻边坡崩塌的风险。

【拓展创新·考题预测】
【新情境】
千奇百怪的“平衡石”
风动石是一类特殊的平衡石,因为手推可动或大风吹来石头会随之摇晃,而令人倍感神奇。

常见的“平衡石”有如下几种:
分类图像形成

状平衡石球状平衡石呈椭球或圆球状,是典型的球状风化平衡石,是由侵入岩经长期外力作用形成。

我国著名的福建漳州东山风动石、津巴布韦埃普沃斯平衡石公园内的众多平衡石也都是此类平衡石的典型

柱状平衡石岩柱状平衡石是又高又窄的柱形平衡石,它们多见于海边。

是由不同的岩浆喷发岩或浅成岩(侵入岩的一种)受到侵蚀而生成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国家公园的“图腾柱”和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海边的平衡柱

帽岩柱平衡石质地坚硬的砾岩、砂岩等,可能会和质地较松软的页岩、泥岩等形成互层沉积,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形成。

当顶部为较薄的坚硬岩层,下部为较厚的松软岩层时,岩体顶部会形成坚硬的“岩帽”,保护下部松软岩层不被侵蚀殆尽,最终形成戴帽岩柱平衡石
“蘑
菇石”平衡石蘑菇石多出现在沙漠中。

“蘑菇石”平衡石与戴帽岩柱平衡石在外形上非常相近,也是上大下小,头重脚轻。

其关键区别在于上部和下部岩性是否相同。

上下岩性相同、岩体自身与支撑物是连为一体的,就是“蘑菇石”平衡石
【新预测】
澳大利亚北领地“魔鬼大理石保护区”所在地有着一块块大大小小的圆形石头,它们或者堆积在一起或者散落在地面上,最奇妙的是不少圆石看上去就像被谁特意摆在了另外的石头上,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似乎随时会滚落下来。

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与“外力作用关联图”,完成1、2题。

1.“魔鬼大理石保护区”的平衡石属于下列哪种类型( )
A.球状平衡石
B.岩柱状平衡石
C.戴帽岩柱平衡石
D.“蘑菇石”平衡石
2.下列对于“魔鬼大理石保护区”平衡石的形成,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甲
B.②、甲
C.②、丙
D.③、丁
【解析】1选A,2选B。

第1题,由材料可知“魔鬼大理石保护区”的平衡石是一块块大大小小的圆形石头,故应该是由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形成,应该是球状平衡石。

第2题,由材料可知“魔鬼大理石保护区”的平衡石是一块块大大小小的圆形石头,故应该是由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形成。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岩浆岩只能通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因此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应是岩浆岩,且碎屑物质指向沉积岩,即④为沉积岩,②为岩浆岩。

在外力作用关联图中,风化与侵蚀的物质被搬运,在地势低的地方沉积,经过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

故甲为风化作用,乙为搬运作用,丙为堆积作用,丁为压实固结作用。

【新动向】
结合材料你还可这样命题:
命题视角1 戴帽岩柱平衡石与“蘑菇石”平衡石的比较(地理实践力)
创新命题:戴帽岩柱平衡石与“蘑菇石”平衡石在外形上非常相近,也是上大下小,头重脚轻。

那么戴帽岩柱平衡石与“蘑菇石”平衡石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提示:关键区别在于上部和下部岩性是否相同。

上下岩性不同的,为戴帽岩柱平衡石;而上下岩性相同、岩体自身与支撑物是连为一体的,就是“蘑菇石”平衡石。

戴帽岩柱平衡石的形成主要是岩性不同导致的差异侵蚀,而“蘑菇石”平衡石主要是近地面风沙大,侵蚀能力强。

命题视角2 描述球状平衡石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创新命题:位于澳大利亚北领地的“魔鬼大理石”,当地土著认为它们是“彩虹蛇的巨蛋”,实际上它们是典型的球状风化平衡石。

试描述“彩虹蛇的巨蛋”的形成过程。

提示:“彩虹蛇的巨蛋”是由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形成。

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冷却凝结成花岗岩,再地壳抬升露出地表,经风化侵蚀形成圆球状。

给材料我命题——学以致用
我的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