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澜沧江—湄公河水管理问题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亚南亚研究》2018年第2期
国内外澜沧江一湄公河水管理问题研究综述
郑晓云
摘要: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对澜沧江一湄公河水资源研究的关注,主要焦点集中在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国家合作开发水
资源问题之上,围绕如何开发和利用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河流水资源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们将关注的 重点转移到了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的安全合作、水资源冲突的化解、水外交、中国和湄公河流域国家合作开发水资源的新模式等 方面。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我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的水资源合作、建立互信机制等。在国际上,对湄
公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强、分析深入、使用数据丰富等特点。在未来的研究中,中国的学者既需要站在宏观的视 野上,也更需要做具体深入的研究,形成国际对话,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研究水平并形成更多的国际共识。
关键词:澜沧江一湄公河;水管理;研究;评述中图分类号:D 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392 (2018 $02—0077—05
收稿日期:2018 -03 -22作者简介:郑晓云& 1961 /
),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红 河流域环境与民族文化问题、中国与东南亚傣泰民族历史与文化多样性等。
一、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
在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便有一些学者开始关 注澜沧江一湄公河问题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 是集中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如发表于《经济观 察》杂志上的《澜沧江一湄公河的联合开发与中泰合 作》&纬释,1996 ),指出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水资源 丰富,合作开发必将有利于流域国家,同时也是中国 与泰国合作的一个良机。发表于《水科学进展》杂志 上的《澜沧江流域(云南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 趋势分析》(刘恒,刘九夫,唐海行,1998 ),指出澜沧 江一湄公河云南段自然资源丰富,水文、地理及气候 特征独特。目前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仅 有少量的灌溉面积,干流也仅建成了一个径流式水电 站。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水电能源基地,流域的 进一步开发将集中于水电、航运和农业灌溉。其开发 方式具有立体开发、电力先行和国际合作开发等特 点,应积极发展水电开发。在有关开发澜沧江一湄公 河的问题方面,一些论文提出了整体开发的概念,较 一国单独开发的理念有了明显的提升。代表性的论 文有发表于《地理学报》杂志上的《澜沧江一湄公河 流域整体开发的前景与问题研究》&陈丽晖,何大明,
1999),探讨了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整体开发的必要
性以及流域内的开发路径,指出决策不应当以局部地 区的需求为基础,而要以整个流域的总体利益为基 础。同时,有些论文还注意到了对澜沧江一湄公河流 域环境与资源的保护问题。如发表于《地理学报》杂 志上的《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 展》(唐海行,1999) 一文,提出为维持整个流域的可 持续发展,流域内各国必须通力合作,促进全流域整 体规划和共同制定各国都应遵循的生态环境保护法 规;在加快对河流和其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 必须把生态环境的退化与资源浪费作为整治的重点。 事实上,在这一时期,针对上游水电开发等问题,下游 国家已对中国有不少批评,同时在下游国家之间也已 有互相间的争执,这一点也有学者注意到了。在《东 南亚》杂志上发表的《近年来围绕澜沧江一湄公河流 域开发的环境问题述评》(陈建明,1997) —文,指出 正如世界上许多大江大河的开发一样,澜沧江一湄公 河流域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历来就是引起沿岸国家甚 至国际社会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有的开发 项目因具有跨国性的影响,若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引 起国际纠纷,影响有关国家之间的关系。该篇论文同 时还介绍了国际上争执较大的一些焦点性问题。
77
二、21世纪初的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者开始关注澜沧江一湄公河的安全与流域国家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等问题,这是由于在流域水资源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已出现了较多的环境问题与水资源冲突问题。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发表于《世界地理研究》杂志上的《国际河流流域开发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关系协调一一以澜沧江一湄公河为例》(陈丽晖,曾尊固,何大明,2003 )—文,文章分析了流域内自然条件的区域特征、重要的开发行动,分析了流域内各个国家的关注点,以及流域开发中存在的国家间利益冲突,部门间利益冲突,国家、地方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等,提出冲突存在的危害和冲突解决的可行性,并就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开发中需要协调的利益关系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化解不同利益矛盾的建议。同时,该文进一步探讨了对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利用问题。同时,学者们还注意到了水资源开发等环境问题对于区域政治、合作的影响,尤其是对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影响,这就将水资源问题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发表于《世界地理研究》杂志上的《澜沧江水资源系统变化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关联分析》(冯彦,何大明,甘淑,2005)—文,指出针对澜沧江一湄公河水资源系统变化的跨境影响这一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下游国家关注的问题,结合流域各国水需求及区域性协定之规定,对比分析澜沧江大坝建成后对径流的影响,发现年出境水量呈小幅增长趋势,总体上有利于下游国家对水资源的利用。出境水量变化主要对下游中上段产生明显影响,越往下游影响力越小,因此建议尽早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和国际水分配方案;合理调整水库运行方案,避免出境水量或水位的大幅变化,减少跨境负面影响,维护区域合作。
近年来,随着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层次的不断加深、流域水电开发力度的加大,同时也随着气候变化等新问题的出现,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的环境问题愈显突出。学者们的探讨随即也由加快资源开发上升到了战略合作、寻求新开发模式、化解矛盾、深化合作、寻求建立共同的利益机制等等层面。
2009年以来,中国西南的多个省区,尤其是云南经历了百年未遇的干旱,不仅影响到了中国境内,对湄公河流域国家也造成了明显的影响,由此也引来了下游国家对中国开发水电及自然资源的批评。于是,78干旱治理便成为澜沧江一湄公河合作的新的热点问题。郑晓云研究员启动了云南第一个干旱治理的研究项目,在随后的研究中,始终将干旱的治理与澜沧江一湄公河的可持续发展与合作机制的建立作为一个研究的重点。在《云南干旱长期治理研究》(郑晓云,2013)首次提出了中国西南与周边国家所存在的环境性题,调这性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在西南的干旱治理中,要把湄公河流域与中国西南做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才能有效地实现治理,并在云南干旱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将湄公河流域纳入研究视野。同时,在多个研究报告中,郑晓云研究员还提出要建立化解水冲突的机制、实现环境合作,应客观地关注境外国家对河流流域的水关切,建立一种合作共赢的机制,而不能仅仅从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战略利益出发来考虑国际河流的资源利用和开发。要建立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到民间的对话机制。要建立与下游国家地区和国际舆论环境的对话机制和信息交流机制,并使这种机制能够常态化。要积极主动地和下游国家相关的国际组织建立定期的对话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要加强和下游国家信息沟通的渠道建设,提高信息沟通的频率和透明度,尽可能地在国际环境中树立信息交流等可信形象,提升可信度。关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发表于《自然资源学报》杂志上的《气候变化对澜沧江一湄公河上中游径流的影响研究》(吴迪,赵勇,裴源生,毕彦杰,2013 ),则分析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对澜沧江一湄公河水量的影响及后果。
学者们已不再单一地关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而是更多地强调流域的合作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地理学报》杂志发表的《江河流域开发模式与澜沧江可持续发展研究》&黄勇,2013 ),通过分析国内外大河流域开发的多种模式,研究可遵循的客观规律和存在问题,借鉴其经验和教训,同时分析了澜沧江流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提出澜沦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多目标协同开发的生态发展模式。指出澜沧江的开发必须以水资源开发为核心,实 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一些学者还将澜沧江一湄公河的水资源问题上升到战略高度。《外交评论》杂志发表的《大湄公河水资源安全:多层治理及中国的政策选择》(郭延军,2011) —文指出,在大湄公河流域范围内存在十几家国际合作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的发起者各不相同,既有流域沿岸国家,也有相关国际组织,还有一些区域外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