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新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课文描述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概括为四个情节发展阶段:1.兵临西城;2.临危施计;
3.司马中计;
4.孔明释计。
全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领悟《三国演义》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语言风格,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了解诸葛亮。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影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空城计》。
大家猜一猜这是那个名著中的故事。
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齐读标题《空城计》。
【设计意图】通过影像导入本文,使学生对课文更加感兴趣。
二、知识拓展
1、走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介绍本文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
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
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
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
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
此时魏将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
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
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
司马懿夺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
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急。
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却。
【设计意图】拓展了解《三国演义》,知道本文的故事背景,更好的学习课文。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朗读。
5、课件出示词语并理解他们的意思。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字义、寻找到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
6、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