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府、靖、绥、横、定“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榆林市“府、靖、绥、横、定“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共40 分)
1.下列各组物质不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Ca2+
B.激素、抗体、维生素
C.神经递质、血红蛋白、胃蛋白酶
D.葡萄糖、神经递质、尿素
【答案】C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详解】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胃蛋白酶存在于胃液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如图表示细胞1、2、3及其生活的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1可以表示为红细胞,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该细胞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为液体X和液体Z
C.细胞2可以协助机体防御疾病,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D.若毛细血管壁破裂,则细胞3可能会进入到液体Z中
【答案】A
【分析】
1、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①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②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血糖、抗体、激素
2、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

【详解】
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据图分析,X表示淋巴液,Y表示血浆,Z表示组织液,故细胞1是组织细胞,细胞2主要是免疫细胞,细胞3主要是血细胞,A错误;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为液体X(淋巴液)和液体Z(组织液),B正确;
C、细胞2(免疫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病毒,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C正确;
D、若毛细血管壁细胞破裂可能会导致细胞3(血细胞)进入到Z(组织液)中,D正确。

故选A。

3.“醉氧”即低原反应,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进入平原地区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而某人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经检查后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
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发生“醉氧”反应可能与内环境中氧含量增加有关
B.“醉氧”导致严重腹泻,会使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改变
C.进入高原后呼吸困难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D.肺水肿是由于肺部组织间隙的渗透压上升所造成
【答案】C
【分析】
1、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
A、发生“醉氧”反应是由于平原地区氧气含量较高,会导致内环境中氧含量增加,A正确;
B、若发生严重腹泻,会使无机盐离子丧失,导致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改变,B正确;
C、进入高原后呼吸困难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C错误;
D、肺水肿是由于血浆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等渗出到肺部组织间隙中,导致肺部组织间隙的渗透压上升,D正确。

故选C。

4.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清水、缓冲液、血浆、0.1mol/L的NaOH溶液等为实验材料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自变量是滴加NaOH的量和实验材料的类型
B.从pH变化曲线来看,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
C.若将NaOH溶液换为HCl溶液,清水组的pH先下降,后稳定
D.实验结果说明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
【答案】D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
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
A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滴加NaOH的量和实验材料类型,因变量是pH的变化,从pH变化曲线来看,血浆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A、B正确;
C、若将NaOH溶液换为HCl溶液,清水组的pH先下降,后稳定,C正确;
D、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只能说明血浆中有能维持pH稳定的物质,D错误。

故选D。

5.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感受器都位于皮肤表面,机体内不存在
B.神经节位于传出神经上,与效应器相连
C.只要受到刺激,机体就会发生反射活动
D.分别刺激神经中枢与感受器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效应
【答案】D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反射的过程: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详解】
A、感受器也可以存在于机体内,如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A错误;
B、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上,与感受器和神经中枢相连,B错误;
C、发生反射的条件是需要适宜的刺激,以及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
D、刺激神经中枢可能与刺激感受器产生相同的效应,即刺激神经中枢和感受器都能产生兴奋并产生相同的生理效应,D正确。

故选D。

6.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下列关于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轴突外大都套有一层髓鞘,它们构成一条神经
B.每个神经元都是由多个树突、一个细胞体和一条轴突组成
C.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远少于神经元,广泛分布在神经元之间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答案】D
【分析】
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细胞体这三个区域。

【详解】
A、神经元轴突外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A错误;
B、有的神经元有多个轴突,B错误;
C、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远多于神经元,C错误;
D、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正确。

故选D。

7.焦虑是因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很多学生都经历过考前焦虑,考前焦虑可能会让学生感到紧张不安、心跳加速、排尿增加,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消化不良、呼吸急促的情况。

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
..的是()
A.焦虑导致心跳加快与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有关
B.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会抑制胃肠蠕动造成消化不良
C.焦虑这一烦躁情绪若持续时间较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D.呼吸急促可能是内环境中的CO2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所致
【答案】B
【分析】
自主神经系统:
(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
A、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A正确;
B、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的症状的出现是因为交感神经占优势抑制了胃肠蠕动导致的,B错误;
C、焦虑这一烦躁情绪若持续时间较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C正确;
D、呼吸急促可能是内环境中的CO2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所致,D正确。

故选B。

8.狗进食后会分泌唾液,用铃声与食物长期结合训练后,在没有食物时狗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
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狗进食后分泌唾液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狗分泌唾液的过程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
C.听到铃声后狗会分泌唾液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
D.只给铃声不给食物一段时间后狗不再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
【答案】D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
A、狗进食后分泌唾液是天生就有的,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狗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B正确;
C、听到铃声狗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没有食物的刺激,条件反射将会消退,是中枢神经系统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D错误。

故选D。

9.将某段离体的神经纤维a、b两点的膜内侧连接两个微电极并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如图所示,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局部电流传到b点,则电表指针会向右偏转
B.若神经纤维长度ac>cb,则刺激c点,电表指针先向左后向右偏转
C.当兴奋到达e点后,会使该处膜电位发生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的现象
D.若想要利用该装置测量动作电位的大小,可将b处的电极连接在该处的膜外侧
【答案】B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兴奋,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
A、两个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内侧,当兴奋传递到b点时,b内侧为正,a内侧为负,因此电表向左偏转,A错误;
B、若神经纤维长度ac>cb,则刺激c点,兴奋先到达b点,后到达a点,因此电表指针先向左后向右偏转,B正确;
C、当兴奋到达e点后,会使该处膜电位发生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现象,C错误;
D、若将b处的电极连接在该处的膜外侧,则兴奋分别到达电表两极时无电流产生,无法测量动作电位大小,D错误。

故选B。

10.用适宜刺激刺激某段神经纤维,由于Na+、K+白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1所示(外向电流: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内向电流: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

用TTX物质处理细胞后,再次用相同刺激刺激该神经纤维,得到的跨膜电流如图2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ab段该神经纤维表现为恢复到静息电位
B.图1中cd段跨膜电流的产生是由K+外流引起
C.分析图2可知,TTX物质抑制了K+外流的过程
D.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阳离子的跨膜运输速率
【答案】B
【分析】
1、分析图1可知,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为钠离子内流;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为钾离子外流;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
A、图1中ab段是由于Na+内流引起的,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该神经纤维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A错误;
B、图1中cd段跨膜电流的产生是由K+外流引起,B正确;
C、分析图2可知,TTX物质抑制了内向电流的产生,即抑制了Na+内流,C错误;
D、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差的大小主要取决神经纤维膜两侧阳离子的浓度差,D错误。

故选B。

11.某种蛇毒可以阻断兴奋的传递,严重者可能导致中毒者死亡。

为进一步确定该蛇毒影响的是突触前膜还是突触后膜(蛇毒不影响神经递质的活性),研究人员利用神经—肌肉标本(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特殊的突触)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检测该标本在施用蛇毒前、后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实验二:用①处理标本,刺激神经使肌肉不再收缩,然后用②处理突触间隙,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一的目的是检测突触功能的完整性
B.实验二中①是指兴奋性神经递质,②指蛇毒
C.实验一中若施用蛇毒后神经递质含量明显降低,则蛇毒作用于突触后膜
D.实验二中若用②处理突触间隙后,肌肉不收缩,则蛇毒作用于突触后膜
【答案】D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详解】
A、实验一的目的是判断蛇毒是否作用于突触前膜,A错误;
B、实验二中先用蛇毒处理标本后,再用兴奋性神经递质处理,①指蛇毒,②指兴奋性神经递质,B错误;
C、如果施用蛇毒后神经递质的含量明显降低,则蛇毒作用于突触前膜,C错误;
D、实验二中先用蛇毒处理标本后,再用兴奋性神经递质处理,如果肌肉收缩,说明突触后膜功能正常,若肌肉不收缩,说明突触后膜损伤,蛇毒作用于突触后膜,D正确。

故选D。

12.某同学在学习完人脑的高级功能一节内容后,绘制了如下表格。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分析】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
A、短时记忆可能与某些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关,与海马区有关,A正确;
B、言语区中若S区受损,则不能正常讲话;H区受损,不能听懂话,B正确;
C、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如音乐、绘画等,C正确;
D、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中,舌肌代表区在眼内肌的下方,D错误。

故选D。

13.激素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具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下列关于激素的发现和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A.班廷在进行实验时摘除狗的胰腺运用了“减法原理”
B.将狗的胰管进行结扎后,其体内将不会再产生胰岛素
C.将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D.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胰液的分泌不是反射,而是化学调节
【答案】B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
A、班廷在进行实验时摘除狗的胰腺运用了“减法原理”,A正确;
B、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并通过体液运输,将狗的胰管进行结扎后,不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错误;
C、将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
D、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胰液的分泌不是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并将该化学物质命名为促胰液素,D正确。

故选B。

14.下列关于内分泌腺、激素及其功能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分析】
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在人和动物体内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产生的,对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激素不都是蛋白质,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
A、卵巢分泌的激素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睾酮由睾丸分泌,A错误;
B、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B错误;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体内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等作用,C正确;
D、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为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D错误。

故选C。

15.人体内生长激素(GH)的分泌受IGF-I介导调控,当GH分泌过多时,IGF-I能刺激下丘脑的活动,从而抑制GH的分泌。

如图为一天中人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具有调节生长发育的作用
B.对于青少年来说,应保证入睡时间不超过凌晨2:00
C.若儿童体内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能会患侏儒症
D.IGF-I可能是通过刺激下丘脑分泌某种抑制激素抑制GH的分泌
【答案】B
【分析】
据图可知,夜间11点至凌晨两点生长激素分泌量较多,生长激素可促进生物体的生长。

【详解】
A、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具有调节生长发育的作用,A正确;
B、在夜间23:00~2:00期间生长激素的含量相对较高,有利于生长发育,对于青少年来说,应保证入睡时间不超过23:00,B错误;
C、若青少年体内生长激素含量过低,可能会患侏儒症,人体内生长激素的含量过高,使青少年患有巨人症,C正确;
D、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IGF-I可能是通过刺激下丘脑分泌某种抑制激素抑制GH的分泌,D正确。

故选B。

16.如图为性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X、Y、Z表示相应的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腺,①~③表示相应的激素。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X表示下丘脑,激素③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腺体Z
B.激素②作用于X和Y的过程体现了反馈调节机制
C.若血液中的激素①水平降低不会影响激素③的分泌
D.若切除小鼠体内的腺体Z,将导致三种激素含量均下降
【答案】B
【分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而性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由图可知,Y是垂体,Z是性腺,X是下丘脑,③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性激素,①是促性腺激素。

【详解】
A、根据性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可知,图中X表示下丘脑,Y表示垂体,Z表示性腺,③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直接作用于性腺,A错误;
B、②性激素分泌过多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体现了性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B正确;
C、血液中激素①水平降低,会导致激素②分泌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会引起激素③分泌增多,C错误;
D、若切除小鼠体内的腺体Z(性腺),将导致激素②(性激素)含量下降,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激素①③含量上升,D错误。

故选B。

17.正常人空腹时血浆胰岛素浓度为5~20μU/mL,人体血浆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空腹状态下让正常人,非糖尿病肥胖者及℃型糖尿病肥胖者与1型糖尿病人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检测一段时间内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非糖尿病肥胖者的血脂水平可能高于正常人血脂水平
B.口服葡萄糖两小时后,℃型糖尿病肥胖者体内的血糖浓度最高
C.1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胰岛素可降低其血糖浓度
D.两种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原因都是缺少胰岛素,都表现出多饮多食
【答案】A
【分析】
分析图形:给空腹的人口服100g葡萄糖,非糖尿病肥胖者及2型糖尿病肥胖者血浆中胰岛素的浓度都较正常人升高,说明这两种人的胰岛B细胞正常,1型糖尿病人血浆胰岛素浓度降低,说明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

【详解】
A、非糖尿病肥胖者在摄入糖类食物时体内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人,导致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增多,可能会使血脂水平上升,A正确;
B、由图可知,口服葡萄糖两小时后2型糖尿病肥胖者的胰岛素浓度最高,但血糖浓度大小无法
判断,B错误;
CD、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可注射胰岛素治疗,但不能口服,但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含量上升,可能与胰岛素受体异常有关,CD错误。

故选A。

18.各种激素种类不同,但其作用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能够检测到激素与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有关
B.激素通过降低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作用
C.激素一旦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因此体内需要不断产生激素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具有相抗衡的作用
【答案】B
【分析】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
A、由于激素产生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因此血液中能够检测到激素,A正确;
B、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是酶,激素不具有该功能,B错误;
C、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因此体内需不断产生激素,C正确;
D、胰岛素(降低血糖)与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具有相抗衡的作用,D 正确。

故选B。

19.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最美逆行者。

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他们汗流浃
背,饮水受限,尿量减少。

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工作人员紧张工作后适量饮用生理盐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盐平衡
B.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
C.工作人员汗流浃背、饮水受限,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增加
D.炎热环境下长时间穿防护服可能会导致医护人员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症状
【答案】C
【分析】
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
A、医护工作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汗流浃背,饮水受限,该过程丢失了水分和无机盐,紧张工作后应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盐平衡,A正确;
B、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通过调节肾脏的排尿量来完成,B正确;
C、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水的重吸收增加,但抗体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C错误;
D、炎热环境下长时间穿防护服,汗流浃背,饮水受限,该过程丢失了水分和无机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高,可能会导致医护人员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症状,D正确。

故选C。

20.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持续进行高强度工作的人易引发“热射病”,水分的大量丢失会导致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

为了维持脑和心脏最基础的氧气供应,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汗液分泌随之关闭,体温失去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进而导致器官系统损伤。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热射病患者的内环境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多
B.热射病患者体内散热的方式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
C.导致热射病患者体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机体散热不畅
D.若热射病患者体温维持在40℃,则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