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课标高考阅读分析题解题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新课标高考阅读分析题解题思路新高考新教法
2010-05-22 1441
2010年新课标高考阅读分析题解题思路
吉林市松花江中学赵秋羽
一、关于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新课标卷9分)
问题设置的常见类型有如下几种
1.无中生有
2.偷换概念
3.以偏概全
4.答非所问
5.因果倒置
6.夸大其辞
7.随意逆推 8.篡改文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新课标卷36分)
1.文言文阅读(新课标卷19分)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
(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
(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观点。

2.古代诗歌阅读(新课标卷11分)
(1)归纳诗词主题思想的方法——“八看”
1.看诗题 2.看
3.看注释 4.看词语
5.看句意 6.看典故
7.看风格流派 8.看试题。

(2)推断诗词的思想感情及主题思想的方法(八看)
1.看诗题
诗歌的题目有时就是诗歌的眼睛,一般情况下,它常常起到点明主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因此分析诗题是理解诗歌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秋季到来、秋风萧瑟、边关云寒、西山月冷,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阴沉凝重的边关早秋月夜图。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002年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可知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在他乡洛阳因听到一首《折杨柳》的曲子从而勾起故园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看
2007年某地考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
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一句有的版本写作“绿水人家晓”,请问“绕”与“晓”那个用得好?
“绕”字以动写静,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前后呼应;“晓”字无晨景呼应。

(2)本词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晚年贬官岭南,寄寓惠州,心情抑郁。

他对朝廷一片忠心,却落得远谪岭南的下场,这不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而他当时的境遇也正像被风雨摧残的柳絮“枝上柳绵吹又少”,表达了晚年被贬抑郁苦闷的心情。

①李白——怀才不遇、豪迈奔放。

②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③白居易——自身不幸、同情人民
④王维——淡薄功名,热爱自然。

⑤刘禹锡——今昔对比,国运衰微。

⑥李商隐——意境朦胧,有苦难言。

⑦苏轼——屡遭贬谪,渴望功业。

⑧陆游——国土沦丧、悲愤慷慨
⑨辛弃疾——抗金救国、恢复中原
⑩李清照——国破家亡、凄凄切切
⑾文天祥——忠贞爱国、宁死不屈
3.看注释
诗歌下面的注释,对理解和鉴赏该诗是很有帮助的。

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如,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南宋战乱)、经历(做官、贬官、归隐)。

借助注释可以帮助自己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

如2008年全国2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1)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和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在因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之后,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4.看词语
一首诗中往往就有那么一两个关键词,而使全诗境界全出,而这一两个词往往又是由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充当。

鉴赏诗歌,我们如果从这些关键词语入手,它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

做诗歌鉴赏题时只要抓住了作为诗眼的关键词语,就能很快理解句子含义。

如2007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晚唐均为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1)从“晚翠”“落日”“秋声”和“老木”“寒云”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

韦诗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
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5.看句意
通过翻译句意,来推断思想感情。

2007年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我们对的写作背景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对句子表达的意思很熟悉,从而对诗中创造的意境很熟悉。

据此,推断思想感情是家国之思。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6.看典故
古代诗歌在叙事、议论、抒情中常运用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常隐含在古诗中的某些具有暗示性的词语中。

解题时若能理解其中典故,诗歌的思想内容便迎刃而解。

例如全国高考题,阿鲁威的元曲《蟾宫曲·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却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审视全曲,可抓住的具有隐含信息的词语应是“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西蜀”、“江东”等。

由这些词语自然得出“曹公”即曹操,“南阳卧龙”即诸葛亮,“借得赤壁东风”是指江东的孙权。

此处不能忽视“紫盖黄旗”这一句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它是指一种紫盖黄旗状的云气,古人认为是天子之气。

所以此诗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曹操、孙权和诸葛亮三位英雄人物,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7.看风格
古代作家因其诗的风格不同而各属不同流派。

如盛唐诗人就分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在词家来说,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分。

诗词风格,常与思想情感密切相关;婉约派常常表达浓重的离情别绪,或惜春伤春。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一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案】抒情主人公具有心中悠闲、赏景怡情、自得其乐的性格特点。

首句的“好道”为主人公的性格奠定了基调;“南山陲”的居所暗示了主人公的隐逸情致;“独往”与“自知”表现了其独游独乐的特点,在“水穷处”“坐看云起”,与“林叟”谈笑等画面,展现了其赏景怡情、自得其乐的淡逸情趣,以及热爱自然、向往归隐生活的思想感情。

例如1995年全国高考题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常用含蓄的手法。

审视全词可知,这首词通过对主人与侍女的问答,写了风雨之夜后对海棠的关心。

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惜春之情。

“绿肥红瘦”应是借代,代花、叶,又可以代人。

所以此诗也可能有对人生美好时光流逝的伤感,或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

此为李清照早期作品,流露的还仅仅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对自然风物,对个人生活。

到后来,就更多了一份国破家亡的浓浓的哀怨之情。

所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阅读鉴赏诗歌时应该注意作家的流派,从而准确辨析其艺术技巧,参悟其思想情感的真谛。

8.看问题
如2004年全国(三)卷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
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命题者往往将一些已知信息巧妙地隐藏在问题当中,一方面作为已知或引导条件为你备用,另一方面则提醒考生要所答为所问,不要偏题和答非所问,请各位考生要利用好“问题”。

问题为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这里有这样的信息隐藏在其中一是告诉你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二是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三是要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表现手法掌握答题术语
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描写手法动静相衬、虚实结合、运用白描、烘托渲染、联想想象
表达技巧开门见山、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承上启下、卒章显志、运用伏笔
制造悬念、点面结合、对比衬托、象征手法、运用典故答题顺序定性——举例——说明
例如市二模题
蝶恋花王诜shēn
小雨初晴回晚照。

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

杨柳垂垂风袅袅。

嫩荷无数青
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

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

坐到黄昏人悄悄。

更应添得朱
颜老。

9.词的下片写到重回旧时官邸,其内心感受如何?结合上片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运用的是乐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

下片“似此园林无限好。

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写出七年的迁谪生活给带来了无尽辛酸,此时物是人非,朱颜已老,更让倍感凄清孤寂。

3.名篇名句默写(新课标卷6分)
考纲规定的64篇
二、关于选考题
(一)选考方法与原则(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
1.平时练习,两题都做。

(只做不批统一讲)
2.小型考试,指定一题,交替进行。

(连做带批统一讲)
3.大型考试,学生任选,心中有数。

(连做带批统一讲)
4.高考之时,考前选定,直接答题,节约时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新课标卷25分)
最近三年小说阅读(不排除散文可能)。

据调查,只有不到10%的考生选择,可能感到为难。

【考点题型及分析】设题均是围绕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这一核心。

一、考查环境
例如2008年宁夏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二十年以后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

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

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

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

”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

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

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

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

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

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

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

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

他俩谁也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

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

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

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

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

”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

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

“不错,你是鲍勃。

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

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一般,一般。

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

来,鲍勃,咱们去,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

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

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

”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

”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

”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

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

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

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

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

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2. 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答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为下文做铺垫;
2第二次,除了渲染气氛,换情节的需要外,主要是烘托吉米失望的心理。

解题思路
1、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3、小说对某一景物进行描写,是为了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思想感情,或烘托环境或渲染气氛,即描写是为主旨的表达服务的。

4、环境描写的作用(程式化用语)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某种气氛⑤推动情节发展
二、考查情节
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

解题思路
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例如2008年宁夏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 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 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 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 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答AC。

A. 应是做贼心虚的紧张心情 C. 表白自己重情守信,说明自己出现此地的合理性,以此减轻警察对他的怀疑,借以移警察的注意力。

这些都是考查学生对情节的掌握程度。

三、考查人物
题型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

②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意义)。

例如2008年宁夏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6分)
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包括人生经历,品德特征,狭义性格和命运结局。

答鲍勃独自在西部打拼,未获成功,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但是他重视友情,信守诺言;冒着危险前来约会,这是他性格中积极的一面。

3然而他东躲西藏,企图逃避法律的制裁,这是他性格中自然属性的阴暗一面。

四、考查探究能力
《新课标卷考试大纲》的考试能力要求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展、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量层级。

3.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常见的命题方式
1、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那样的主题,你怎么看?
4、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5、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例如2008年宁夏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分)
【简析】不可单纯问答式。

如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不要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论述探究,即可。

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答主人公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表面看似乎是背叛了友谊,抓捕了朋友,实际上是珍视友谊,帮助了朋友。

因为他使得鲍勃在犯罪的道路上立即停车,没有越滑越远,为他重新做人抢得了先机。

如果只重私情,放任自流,鲍勃在犯罪的泥潭中会越陷越深,后果不堪设想。

那是才是真正害了他的朋友。

解题思路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四是根据对人物描写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四是问题或原因追问法。

从情节与环境追问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原因,甚至追问情节形成的原因,是把握小说主旨、探究小说意蕴的重要方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2007——2009年的新课标考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体裁,均是“人物传记”,分别是叶圣陶、盛宣怀和陶行知的传记。

据调查,90%的考生选择“实用类文本”作答。

【传记的文体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是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的评传。

【高考对传记阅读的探究要求】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探究)
吉林省模拟题11——(4)
有人设计了另一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尽享天年。

你认可哪一种?
1.突出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固然正确;
2.但是,紧扣作品,强化作品的批判力量(人性的冷漠),悲剧结局则更好。

——紧扣主题。

吉林市二模题
(4)有人说,曾宪梓如此大规模的捐资,不否认有爱国心,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巧妙地做商业广告,因为他毕竟是企业家。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观点。

(8分)
答a.不同意。

祖国富强,人民富裕是他的最终目的,不是贪图金钱。

b.同意。

言之成理即可。

(实际上,要依据原文材料,不可主观臆断)
吉林市一模题
(4)李叔同早年曾是热血的爱国青年,后来却出家为僧。

对李先生出家的选择,请发表你的看法。

(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