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高层大气 A. 中间层 (高空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原因:中间层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 自平流层顶 对流运动显著
(3) 高层大气
A. 中间层 (高空对流层) B. 热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原因:热层中的氧离子大量吸收 太阳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电离层:80~500千米
同一地点,对流层夏季高,冬季低。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B. 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同一地点,对流层夏季高,冬季低。
C.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 平流层
A. 气温
高度/km
2000~3000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稿
——莫祥林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 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 节《大气环境——大气的组成和 垂直分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 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 序、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 节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节课是本节内容的第一部分 ,它与 后面的大气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以及许多 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如:臭 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所以是本节教学 的前奏和学生下一步了解和学习大气的基 础,要在原有课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延伸知 识和联系实际,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 影响后面几节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掌握大气的垂 直分层及各层次的主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学会正确的读图方 法,提高析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 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 观念和意识。
C. 外层 (散逸层)
高度/km
2000~3000
外层 (散逸层)
120 100
500
热层
电离层
85
高层 大气
80
60
中间层 (高空对流层)
50~55
40
20 0 -100 -50 0
平流层 22~27 臭氧层 对流层
50 100 温度/℃
说板书设计 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各层的特点 难点:大气各层的气温垂直变化原因
二、说教法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因果分析方法、读图分析法
本节课的抽象内容较多,一是大气的组成这一部分, 可以设计表格或简单的设问让学生阅读并小结 ,可以将大 气的作用知识作适当的延伸,如与物理化学的联系、大气 热力作用联系等; 二是大气的垂直分层这部分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知 识前后因果关系密切,如大气成分与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 密切相关、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与大气运动的联系、大 气运动与天气变化状况的关系、天气变化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等,学习本部分内容时重点从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入手,由因导果,层层深入,大气各层的特点就比较容易理 解和掌握。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 大气的上界:2000~3000千米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2000~3000千米 1. 大气的上界: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0 50 100 温度/℃
高度/km
2000~3000
(1) 对流层
A、气温: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B
C
A
B海拔高,距离地表远,吸收的地面 TA>TB:
辐射少 TA>TC:C海拔高,大气稀薄,吸收地面辐 射的能力弱
TC>TB: B、C海拔相同,大
气疏密相同,C距 离地表近
120 100
高层 大气
80
60
40
20 0
平流层 对流层
-100 -50 0 50 100 温度/℃
(1) 对流层
A、气温: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高层 大气
50~55
80
60
40
20 0
平流层 对流层
-100 -50 0 50 100 温度/℃
(1) 对流层
A、气温: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因果分析方法、读图分析法
2.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图、色、声、像”功能, 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和 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和记忆。
三、说学法指导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遵循地 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具备学习地理的兴趣 本节知识点较抽象,我在讲授时通过精心 设问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分析地图的方法 本节许多知识都内含于大气的垂直分层图 中,如大气各层的人类活动、地理现象等,本节可 用多媒体和设问帮助理解和记忆.
1、指导学生具备学习地理的兴趣 2、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析图的方法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分析和比较 而得出的,学生学会在适应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 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 本节中我通过设计表格和对比分析得出大气垂直 分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臭氧层 :22~27千米 B.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利于高空飞行 : 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能见度高
(2) 平流层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
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臭氧层 :22~27千米
B、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C、天气晴朗
(3) 高层大气
高度/km
高度/km
2000~3000
外层
120 100
500
热层 中间层
电离层
85 50~55
高层 大气
80
60
40
20 0 -100 -50 0
平流层 22~27 臭氧层 对流层
50 100 温度/℃
(3) 高层大气
A. 中间层 (高空对流层) B. 热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原因:热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 太阳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电离层:80~500千米
干洁 空气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N2) 氧(O2) 氩(Ar ) 二氧化碳 78.08 20.94 0.93 0.03(变动) 75.52 23.15 1.28 0.05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展示图表 边填表格边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 承转过渡 多媒体展示 师生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 3、归纳小结:
60
40
20 0
臭氧层
平流层 对流层
22~27
-100
-50
0
50
100 温度/℃
(2) 平流层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
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臭氧层 :22~27千米
B.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2) 平流层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展示图表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二氧化碳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 水汽 固体 杂质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 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低 层 大 气
120 100
高层 大气
50~55
80
60
40
20 0
平流层 对流层
-100 -50 0 50 100 温度/℃
(2) 平流层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
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臭氧层 :22~27千米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高层 大气
50~55
80
B
C
A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B. 对流运动显著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B. 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B. 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2000~3000
120 100
高层 大气
50~55
80
60
40
20 0
平流层 对流层
-100 -50 0 50 100 温度/℃
高度/km
2000~3000
外层
120 100
500
热层
85
高层 大气
80
60
中间层
50~55
40
20 0 -100 -50 0
平流层 22~27 臭氧层 对流层
50 100 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