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园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方塔园
1.入口空间 从入口空间到中心广场空间所经历的“石板通道”或“堑道”—一 种狭且长的空间形式—都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这类似于古典园林中的 “廊”,它层层递进、曲折有致、高低错落并与凹凸有致的花岗岩矮墙、 石阶、花台围合成空间,它们一起向游人暗示:沿着它所延伸的方向走下 去,必定会有所发现,因而处于其中的人便不免怀有期待的情绪,便可 借此把人不知不觉的引导至某个确定的目标—方塔广场所在地,沿途人 们所体会的是幽闭压抑,直到方塔的出现眼前才顿时豁然开朗。
5.现代草坪 方塔园南部镜湖草坪景区林木较之 北半部分稀疏,且开凿出了很大的湖面, 对岸设臵宽大的草坪,疏植树木,创造 了一个大面积的阳光疏林草坡作为主要 休闲区域,并形成面对主景之势。在设 计中抽取了西方园林的设计要素,不同 的是大草坪设计了起伏的地形,缓坡入 水,融入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植物 树木没有修剪成型,而是保持自然状态。 不同的园林风格自然过渡,与方塔协调 一致,创造出富有现代特色又能和方塔 相和谐的园林空间。
方塔园采用了中国独特的“园”的文化形式,并且把它 发展为一种新的文化格局,从而使它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它 之所以超越现代主义与传统,首先因为他在经历了现代主义 阶段,运用现代主义哲学、理性、思想、方法等之后,在对 其进行的批判反思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而且还因为它对传统 式经过了理性主义思考之后的反思,把积淀的传统文化的精 华投向未来的历史。 所以,这种新的文化格局是的方塔园包容性更大,表现 更为丰富多彩,寓意更深广,这样就给人更多的途径和层次, 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解释它,去游戏与欣赏它。
3.理景与要素 在方塔园北部主景区的环境营 造中,花岗岩矮墙和石阶、花台、 挡墙的运用很广泛。乔木与灌木的 配臵方面,在方塔广场边界与过渡 空间点种树木。在设计者精心布臵 的游览流线中,花岗岩矮墙与乔木、 灌丛互相穿插,给人以丰富的视觉 感受与心理体验。矮墙、石阶、花 台在方塔园北部景区,即北、东入 口直至方塔主景区一直得以保持和 延续,在空间上体现了一种连续性, 引导参观者层层进入、渐入佳境。
上海城市调研报告 --上海近现代园林
上海近现代园林引言:中国园林是中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它不仅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技法,而且它包含了中国人传统文化追求以及景观设计的理论。
另一方面,中国现代的公园依旧是人们重要的休闲场所之一,它应该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发展,或者说是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设计原理的一种碰撞融合。
以下我们将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上海近现代的七处园林介绍,来探究上海近现代园林设计的方法变化。
1、外国建造时代——黄浦公园黄浦公园建成于1868年8月,是上海最早建造的公园,经过多次改建。
现在的黄浦公园东临黄浦江,北依苏州河,黄浦公园占地31亩,绿化面积10.92亩。
当时的工部局工程师克拉克于同治1864年先后提交两份整治外滩和苏州河口岸线的报告。
这一方案在1865年4月28日召开的租界纳税人年会上获得通过,1868年8月8日,公园正式对外国人开放。
2、两种的文化的交汇——徐园徐园为清末民初上海私人花园对外开放者之一,对上海的戏剧和电影业有很大影响。
抗日战争时,因火灾被毁。
外表上看徐园是一座西方建筑,但是当年的徐园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园林。
从正门进入徐园,迎面见到的便是一道环绕全园的长廊。
门内朱栏间,有花台一座,台中植有参天石笋一柱,四周修竹数竿,颇具风韵。
长廊地势起伏,呈波浪形,别具一格。
廊边的栏杆与亭榭因势巧合,颇成章法。
长廊自东西角向北延伸,再折向园西,然后复又朝南延伸。
这个时代的园林正表现了中西方文化强烈的交汇。
3、苏联模式公园——上海动物园1953年 10月,市政建设委员会决定在原新泾区高尔夫球场辟建一座文化休息公园,名为文化公园。
1980年更名为上海动物园。
园内建成了竹结构大门、五曲长廊、八角环廊、双檐气楼、六角亭、小方亭等建筑。
在规划设计中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如不同功能分区在总规划中的位置、各分区与园林景色的结合、适应新功能分区的构图方式等。
这些中国古典的建筑以当时苏联公园的模式进行规划,可谓时代的结合品。
解析方塔园
上海松江方塔园一、简介(项目名称、地点、时间、造价、规模、设计师简介)项目名称:上海松江方塔园地点:上海市松江区时间:1978年造价:不详规模:172.73亩设计师简介:冯纪忠(1915年— 2009年12月11 )男,1915年生,河南开封人,教授、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
他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创始人,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建筑师和规划师,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及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
193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留学,1941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建筑师及工程师文凭。
1946年冯纪忠回到中国,回国后,历任南京都市规划委员会建筑师、上海都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先后参加了当时南京的都市规划及解放后的上海都市规划,设计了武汉“东湖客舍”、“武汉医院”(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楼等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建筑,并在同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方向。
代表作:武汉东湖客舍、松江方塔园、朱家角镇规划。
二、区位分析上海(Shanghai),简称“沪”或“申”,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
上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最大的工业基地,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和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
上海市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有超过2000万人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地区,其中大部分属汉族江浙民系,通行吴语上海话。
上海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是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城市。
松江方塔园原址曾为唐宋时期古上海(华亭县)的闹市中心,北宋年间(公元1068年至1094年),这里就建造起闻名江南的兴圣教寺塔。
到了明朝,府城隍庙、关帝庙等大型寺庙又在这儿兴建起来。
明清期间,兴圣教寺塔北侧有一条当时松江古城内最为热闹的街道――“三公街”。
中西结合的园林——上海方塔园分析
规划师简介
1916年赴维也纳留学, 受维也纳学派影响 上世纪70年代末,冯纪忠又带着学 生开始进行上海旧城改造的探索, 在尊重人的本质上保留城市历史风 貌,受到了学界一致的公认。
方塔园给冯纪忠赢得了国际声 誉,1986年下半年,美国建筑 协会授予冯先生美国建筑师协 会荣誉院士称号。
1946年回国 1948年上海城市规划 上世纪50年代设计,武汉同济医院和东 湖客舍
上海方塔园案例分析
底雅婧 2015000201006
一、方塔园概况
地点:上海松江古城 建成时间:1982年 占地面积:182亩
历史沿革
北宋熙宁年间
建造了兴圣教寺塔,塔沿袭了唐代砖塔 形制,呈四方形。
明清
元代寺毁塔存,明初在此建城隍庙及兴 圣塔院,现仅存城隍庙影壁,该照壁是上海 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 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 北侧为三公街(三公为明代著名的书画 家董文敏公,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李忠憨公, 清代著名书法家沈文洛公。)
继承与创新
在冯纪忠看来,宋代的精神是开放的, 自由的,是追求自然的。这是冯纪忠看中的 精神气质,也是他选用宋代精神统一全园的 原因。 但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桌椅器物,亭台 楼榭,而是这个时代人的心境的表现,也是 一种情怀的渲染。
三、方塔园空间构成
解读
分区布局
使用功能上分
•方塔景区:包括方塔、照壁和天后宫 •竹林区:包括堑道和草亭、何陋轩 •草地区:包括鹿苑 •服务区:包括管理办公室和服务区 •休息展览区:包括楠木厅
场所设计·赏竹亭
• 其他地方的流动空间的体现
•
• • •
•
赏竹亭是竹子走道旁供人休息和观赏 竹子的地方。 亭子稻草顶、木结构、砖铺地,特别 之处是一组呈风车状布置的石凳。 石凳一半在屋檐下,一半在室外,晴 雨两用 消解了亭子这个封闭静止的空间,联 通内外,类似风格派的风车布置方式 和对位关系使得这个空间又流动了起 来 一条石凳指向亭外的一个文物——石 马,令人想起密斯在德国馆内用 宋方塔与明照壁相处的位置很近,但他 们既不平行又不在一条轴线上。 • 清天后宫偏离主轴线 • 错折的轴线所起的定向作用恰到好处的 指引出不同朝代、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文 物,并使他们均得到一个完整的背景与 场合。
析上海方塔园改造中景观与功能的和谐统一_张娟
析上海方塔园改造中景观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张 娟方塔园是一座集中展示上海人文历史的经典园林, 2009年被列为第三批老公园改造范畴。
笔者作为方塔园改造项目负责人,历经规划方案、可行性研究、扩初设计和施工建设全过程,结合多年来对公园建设和管理积累的实践经验,努力追求公园改造中景观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一、方塔园现状分析及改造的必要性上海方塔园位于松江老城区,建于1978年,占地面积12.13公顷,是我国著名现代建筑奠基人及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创始人冯纪忠先生晚年的杰作。
方塔园以宋代方塔为中心,四周环设宋代望仙桥,明代砖雕照壁,清代天妃宫、陈公祠等文物古迹。
园内古树参天、绿意葱茸,是一座以欣赏历史文物为主题的园林,堪称上海的“露天博物馆”。
方塔园的设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陋就简、意境深邃。
从古建筑的神奇到自然景观的秀丽,整座园林显得既严谨和谐,又自然多趣,尽显文物公园典雅、朴实、宁静、明洁的气息。
方塔园建园三十多年,历经岁月的洗礼却始终保持着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风雨侵蚀。
园内的建筑以文物古迹为主,宋代方塔是全园的中心,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天妃宫原是上海河南路桥堍清代天妃宫建筑群的前殿,80年代初迁入方塔园,与宋塔、明壁、古树组成繁简、起落、围合的广场空间。
区级文物建筑兰瑞堂和陈公祠,分别是松江地区明代和晚清建筑的典型代表。
由于年代久远,建筑物历经风吹雨淋日晒,部分木结构出现腐烂朽损,油漆剥落和屋面漏雨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景观效果。
基础设施是公园的硬件,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游园质量。
随着政府财力的投入,近几年方塔园的硬件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但还存在未尽人意之处。
游船码头过于狭窄,宽仅为1.1米,且近岸水体较深,无上下船分流标识和临水护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东区厕所设施简陋,与星级公厕标准相去甚远,基本不具备使用功能。
部分道路坑洼不平,材质为废旧的素砼人行道板,严重影响园林景观。
上海方塔园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现状分析与复壮技措初探
研究与探讨Y 882018年2月·下上海方塔园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现状分析与复壮技措初探沙玲慧(上海方塔园,上海 201600)摘 要 本文以上海方塔园为例,通过对方塔园14株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实地摸底、专项调查,分析方塔园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生长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从树洞修补、树体防腐、土壤改良、有害生物防控等常规技措,结合无人机、微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综合实施复壮技措,结果表明,对生长衰弱、退化古树的生长和萌发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成效较好,为古树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方塔园;古树;现状;复壮技措古树名木是活的文物,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为继承和发扬城市风貌提供了活的依据[1],具有重要的人文和科学价值,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上海方塔园作为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题的经典园林,园内不仅有8处国家级、市级、区级文物建筑,而且有14株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这些活的文物和文物建筑一起,构成名副其实的“露天博物馆”。
1 上海方塔园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现状分析根据《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分级规定,方塔园共有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14株,其中列为一级保护的古树名木6株,列为三级保护的古树后续资源8株。
1.1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专项调查方塔园于2015年对园内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方法为每木调查法。
内容包括树种、树高、胸围、根围、冠径、生长势、位置、病虫害及周边自然环境等。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方塔园古树名木最大树龄600年,平均树龄450年;最高树高26米,平均树高21.5米;最大胸围330厘米,平均胸围254厘米;最大冠径10.6米,平均冠径7.3米。
1.2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种类、数量和树龄情况方塔园内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分常绿、落叶二大类,隶属于7科7属7种,占松江区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总量的3.3%。
园林的新与旧——方塔园案例分析
人对颜色变化有了情感。
植物的生死变化给人精神的支持或者削弱,春天植物的生命力让人有种信心增强的内心享受,而秋天植物的陨落又会让人感慨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逝去。
同时中国的文学氛围喜欢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的世界里,所以植物的生理变化会引起人的共鸣,这种共鸣就会让人感到植物的境遇就像是自己的境遇。
植物的气味更像是“生化武器”,通过芳香物对人的生理进行调节。
植物的间接影响通过营造和谐舒适的环境来满足人,同样的人也会因为失去这样的环境而感到悲伤。
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中,颜色影响最为显著,生死变化影响最直接,声音影响和气味影响较为温和,间接影响最为隐秘。
同时各种影响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就像绿色伴随着新生而又反抗着死亡,这种关系的研究需要去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未来的园林建设过程中,园林植物对人的影响研究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人和植物的关系十分紧密,建议今后在植物配置中,合理利用人的感情变化和植物变换的关系,以提升人类居住环境。
(收稿:2020-10-17)[1]赵娟,崔文静,李红.浅析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J].花卉,2018(12):164.[2]徐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果媛媛,姜瑶,王松.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15,6(10):102-103.[4]李霞,安雪,金紫霖,等.植物色彩对人生理和心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7):1730-1733.[5]朱丽卉.浅谈曹丕散文中的死亡意识与庄子的道家哲学———以“伤秋”“悲风”为意象进行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22-26.[6]中华书局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上海:中华书局,1999.[7]孙力,王敏.基于生理心理影响的园林植物配置优化探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1):44-48.[8]韩国娟.佛教死亡观及其现代价值[D].青海师范大学,2019.[9]黄国萍,李美荣,崔泽玉.大学新生孤独感的状况及疏导策略———以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01):147-150.[10]Pallasmaa J.The Eyes of the Skin.Architecture and the Senses[J].Ar-chitecture (Washington,D.C.),2012,95(3).[11]贾梅.康复景观中几种芳香植物挥发物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12]欧亚丽.芳香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8-70.[13]中华书局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上海:中华书局,1999.[14]葛坚,赵秀敏,石坚韧.城市景观中的声景观解析与设计[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8):61-66.[15]康宁,李树华,李法红.园林景观对人体心理影响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8(7):69-72.[16]孙艳美,钟秀宏,尤淑霞.负氧离子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4(13):37-38.[17]邢振杰,康永祥,李明达.园林植物形态对人生理和心理影响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2):283-286.园林的新与旧———方塔园案例分析夏民(中合慧景(长沙)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0)摘要:以上海方塔园为例,从园林的观念、尊敬的反叛、方塔园的新与旧精神以及方塔园创作背后理念4个方面阐述探讨园林的新与旧,进一步探究了其背后的思想理念和设计方法,并试图使其更为具体化、明了化,从而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借鉴。
中西结合的园林——上海方塔园分析
空间序列·轴线偏移
• 宋方塔与明照壁相处的位置很近,但他 们既不平行又不在一条轴线上。 • 清天后宫偏离主轴线 • 错折的轴线所起的定向作用恰到好处的 指引出不同朝代、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文 物,并使他们均得到一个完整的背景与 场合。
清天后宫
明代的照壁 宋的方塔
空间序列·轴线偏移
清天后宫
明代的照壁 宋的方塔
上海方塔园案例分析
底雅婧 2015000201006
一、方塔园概况
地点:上海松江古城 建成时间:1982年 占地面积:182亩
历史沿革
北宋熙宁年间
建造了兴圣教寺塔,塔沿袭了唐代砖塔 形制,呈四方形。
明清
元代寺毁塔存,明初在此建城隍庙及兴 圣塔院,现仅存城隍庙影壁,该照壁是上海 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 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 北侧为三公街(三公为明代著名的书画 家董文敏公,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李忠憨公, 清代著名书法家沈文洛公。)
楠木厅 方塔 照壁 天后宫
新迁入的 场地原有的
石桥
以古为新
保留与尊重
方塔园原址上有丁字形的河道、大片竹 林,还有些土堆。我们设计中保留了大部分 的基地现状。 从北大门进来原有一排高大的树,设计 中墙的走向就是沿这排树的左侧(西)定下 来的。后来有人以这种树易生虫为由要将其 砍去,所幸我们阻止较为及时。
场所设计·赏竹亭
• 其他地方的流动空间的体现
•
• • •
•
赏竹亭是竹子走道旁供人休息和观赏 竹子的地方。 亭子稻草顶、木结构、砖铺地,特别 之处是一组呈风车状布置的石凳。 石凳一半在屋檐下,一半在室外,晴 雨两用 消解了亭子这个封闭静止的空间,联 通内外,类似风格派的风车布置方式 和对位关系使得这个空间又流动了起 来 一条石凳指向亭外的一个文物——石 马,令人想起密斯在德国馆内用片墙 对应水池的女雕像。
方塔园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1)
方塔园植物景观调查分析研究背景现代景观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园林界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现状)现代城市公园与古典园林相比,在服务对象、功能需求、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已发生了变化,而跟随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大众的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迄今为止,我国造园艺术还来不及建立起一套适宜的转换机制,使得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与艺术手法都被束之高阁,难以与现代景观需求接轨。
这使得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景观大多呈现不伦不类的拼贴景象,一方面在布局、尺度、植物塑性上完全效仿英国自然风景园,另一方面叠石、建筑营造完全沿用古典园林建筑制式。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我国民众发现在解决了基本的游憩功能的公园里找不到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在完全仿古的园子里又找不到时代精神,满足不了现代的审美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公园的契合点,使现代城市公园既满足时代精神,满足现代城市生活与审美需求,又能唤起民族自豪感,激发文化认同感。
方塔园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园林,占地12.8公顷,该项目既继承了本民族园林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又展示了现代的设计语言,反应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方塔园作为一种展示历史文物并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空间,它的设计是以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活动尺度为立足点,为居民和游客的户外活动创作多层次的露地环境及恰当的场所特征。
它用现代的设计理念、手法诠释了一种中国古典的韵味,透视出一种质朴、简洁的氛围。
植物造景方面必然也要与整个造园精神相一致,在传统栽植技术及植物“移情”原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栽植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探索将自然生态群落机制引入现代城市,创造生物量、生态效应双佳的优质人工群落。
研究现状通过查阅文献,得知目前对方塔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方面的研究:韩谦、范文兵通过对方塔园现状的分析,以“消解”为关键词,从空间组织策略、屋顶和构造节点的策略两个方面对方塔园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陆邵明从景观空间的线索编排及其体验的艺术性方面研究了方塔园的景观空间;胡晓青从“起”、“承”、“转”、“合”四个方面介绍了方塔园的空间意象的组织和空间系列的安排;赵冰以空间生成为主线对方塔园空间进行了解读。
方塔园报告
方塔园报告(A组)姓名:XXX班级:XXXX指导老师:XXX XXX•第一期:1978年5月到1980年。
北大门和广场部分,并有了挖深草皮和水的概念。
主要工程是征地、迁地、地形改造、迁天后宫•第二期:1981年到1987年方塔园在上海松江县。
府志载,松江商代为扬州域,春秋时吴王寿梦建华亭,作留宿之所,称松江为茸城,唐宋以后直至清中叶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今尚存许多珍贵文物,有唐经幢,宋方塔、石桥,元清真寺,明砖雕照壁,大仓桥,一·些厅堂楼阁和明清碑褐等等,多具重要历史价值。
松江地处淀柳低地,75000年前是古海岸,后以长江出海淤积为平原。
这一地区自松江城才渐次出现岗峦,可称自然风景者有九峰三仰,具备发展为上海郊区游览点的条件。
松江城镇本身的发展中,园林绿地也有待大力建设。
宋方塔和明照壁的所在地段,既近市屋,又较空旷,所以建园条件很好。
建园用地172.73市亩(11.51km2),先后系县府、城隆庙、兴圣教寺及城中心地段的旧址。
几经战乱和变迁原有房屋毁尽,昔日繁华今已荡然,遍地厚积瓦砾土,而方塔尚存塔体砖心原物。
1976年大力修复了9层塔榴和宝顶。
塔为兴圣教寺塔,建于北宋熙宁至元估年间(1086一l094),承唐代的形制,平面为正方形,砖木结构,总高42.5m。
塔体修长,出搪深远,造型优美。
塔北有明代城隆庙的照壁,建于洪武三年(1370),壁卜“猎”浮雕图案细致生动,是罕见的大型砖雕。
塔东南有宋代石板小桥一座。
附近还百占树八栋和竹林两片。
塔南有横贯东西的小的和一段成丁字形的河汉。
方塔园规划前原貌方塔园规划总图冯继忠论方塔园规划①塔院广场存在“规整与自然、繁与简的对比”:广场的台子为两层,其他的台子都是单层或四方的,围住树的台子曲折多一点,层次多一点,这是考虑到了树根是慢慢下去的,而且在广场上它的自由度能多一点。
塔院的墙与塔尖形成大约60度的视角。
设计之初,需要及早确定天妃宫的迁入位置,以便尽快施工。
松江方塔园
吴凇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大草坪
2.3.3 方塔园镜湖草坪 方塔园南部镜湖草坪景区林木较之北半部分稀疏,且开凿出了很大的湖面,对岸 设置宽大的草坪,疏植树木,创造了一个大面积的阳光疏林草坡作为主要休闲区 域,并形成面对主景之势。在设计中抽取了西方园林的设计要素,不同的是大草 坪设计了起伏的地形,缓坡入水,融入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植物树木没有 修剪成型,而是保持自然状态。不同的园林风格自然过渡,与方塔协调一致,创
方塔园主景区开敞的广场空间
方塔园主景区园林小品
③理景与要素 · 传统园林主体景区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中就要采用多种理景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 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这些都是为了对景。另外还有前面提到过的组景十八法等,这些手法都是通过变化的空间 来营造景深感,巧妙的解决“小中见大”的空间拓展问题。传统园林的四大造园要素有山 石、水体、建筑、花木。如传统园林中的山石多为由形态自然的太湖石、黄石、英石等堆 叠而成,是对自然山石的摹写。再如花木配置方面,在较大的庭院空间,在保证整体对称 均衡的条件下,以点种和丛植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搭配。点种与丛植本身就包含有疏与 密的对比,乔木与灌木也有主与从的差异,因此只要配置得宜偏可成天然情趣。园林中的 树还可以起丰富空间层次变化和加大景深的作用,如枝叶边角形成的框景以及通过枝叶扶 疏的网络看景物的藏与露等。
方塔园主景区布局
②空间层次 · 传统园林主景区 传统园林在有限的范围内经营空间,为求得意境的深邃,用各种方法来增强景 深,例如利用空间的渗透借丰富的层次变化而极大的加强景的深远感。传统园林 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所造成的。 传统园林的主体空间中依靠疏与密的对比与变化,可以产生韵律与节奏感,具 到建筑物的立面组合,除了要疏密相间的排列外,还要充分利用其他手法来加强 整体立面的韵律变化与节奏感。这种手法主要指起伏与层次,起伏是借高低错落 的外轮廓线来表现的。
上海松江方塔园
方塔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城区,全园面积11.52公顷,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冯纪忠先生规划设计的园林作品。
方塔园的是一个以方塔为主体的文物公园,其规划设计背景是为了保护基地遗存的北宋方塔及明代影壁,规划后迁入清代天妃宫等文物建筑,同时也是为松江城区市民增添一片休闲游乐的公园绿地。
图1:方塔园总平面①北门②甬道③天妃宫④影壁⑤方塔⑥大草坪⑦堑道⑧东门⑨赏竹亭⑩何陋轩初闻方塔园是源于早些年读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园林传承与发展”的论文,文中以方塔园为例,对方塔园在“传统与现代”的探索实践给予极高的评价,这激起了我的兴趣,渴望有机会能早日拜访。
去年十月底参加本科的苏杭实习,途经上海转杭州,由于时间仓促,松江城区离上海市区较远,未能成行。
今年九月得知冯纪忠先生讲谈录《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一书已见与市,特买来拜读,探访方塔园的心愿更加强烈。
十月中旬,参加北林本科的南方实习,再访苏州,第二站放弃了杭州,直奔上海,此行重点是参观方塔园,只想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10月21日抵达上海的第二天立即前往方塔园,有幸正好赶上好天气,心情也倍加激动。
我和同学从北大门进入方塔园,由北往南走到方塔,绕湖至大草坪,而后重点参观了园东南角冯先生设计的著名园林建筑——何陋轩,其后在园子里各处转游,最后登方塔俯瞰全园景色,就这样“全方位、多角度”般感受方塔园。
关于方塔园的规划设计,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探讨,文献资料较多,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下载阅读。
参观方塔园之前,我主要阅读了《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这本书,在这里我只想结合参观游览写写自己的一点读书心得,旨在向未曾了解方塔园的同仁介绍一下这个著名的园子,更想通过方塔园的介绍,探讨一下方塔园在“传统与现代”探索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由于阅历学识有限,若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教。
一、方塔园的规划设计思想方塔园的规划设计,冯先生首先是围绕“与古为新”这一精神立意,在尊古的前提下,创作一座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园林。
古典园林“与古为新”之启示——一方塔园的现状调查与反思
体量和观赏角度的研究 中着重 强调了历 史文物的观
图 l 方 塔 倒 影
赏 效 果 以 及 其 意境 的 创造 。如 今 ,“ 古 ”的 方 塔 、天
妃宫与 “ 今 ”的 塔 园和 谐 共 生 , 展现 出 一 番 “ 新”
的味道。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i s 0 f ’ i t s s p a t i a l l a y o u t a n d g a r d e n i n g p r a c t i -
总结 出在 占典 园林的 础 背造现代 园林的四大要点 :概 念转 换、功 能扩 展、蘸视自然与文化传承。
宋 ,但 精 神 足宋 的 。 宋 代 的 方 塔 修 复 一 新 , 与其 毗 连 的 明 代 砖 刻 影
壁 也 完 整 无 损 , 在 它 们 上 面 体 现 着绵 跃的 历 史 和 厚
■ 杨天 人 ● Y a n gT i a n r e n
【 摘
要】随着社 会的发展 . 特 定的政 治 、经济、 文化背
景F 逐步形成和 发腱起 来的 占 吲林 己不能完全满足现代 人民的生活和使 用需求。本 艾以 匕 海方 塔同为实例 ,通过
对其宅【 l I ; J 布 局 与造 阔 手 法 、 化 内 涵 与 人文 感 知 、 游 客 行 为与使j } = 】 情 况 的 分 析 .展 开 对 J 占典 园 林 现 状 利 用 的 反 思 。
s oc i e t y I n t h i s p ap e r ,t a ki n g t h e T owe r Ga r d e n a s a n e xa mpl e,
也没 有采用传统的对称方式 。天妃宫顺应照壁与方
视觉对比手法在园林中的运用——以方塔园为例
一、研究背景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可以通过对比了解,同时运用对比也能加强视觉空间带来的震撼力度。
我国著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无论哪个国人都喜欢神秘的,同自己有距离的东西,距离越大,喜欢程度越高。
对比就是把具有矛盾的对立空间安排在一起,这种由对比带来的巨大好奇感与神秘感是不分国界的。
这就好比安藤忠雄在日本的著名作品“头佛”,穿越其38米长的混泥土封闭廊道才能见到被天光笼罩13.5米高的大佛。
神秘感驱逐人的好奇心,脚步便不断向前,踏寻空间对比带来的隆重仪式感,这种便是视觉对比的力量。
二、新旧对比———“与古为新”中西文化差距在造园上得到映射,东方讲究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平等的原则成为造园空间的经典,正如东方太极图,阴阳相间,首尾相连,时刻都在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
上海园林界的泰斗程绪珂说,方塔园是上海闻名的历史文化公园,在继承中国园林的传统中创造出现代园林新的生命力,为风景园林走出了一条新的途径[1]。
方塔园建成之后,当时被誉为“代表中国现代园林的最高水平”。
方塔园建成于1978年,现占地12.1hm 2,该园内将宋代方塔、宋代望仙桥、明代照壁、清代天妃宫等历史古建筑与现代何陋轩、大草坪融合,探索古今园林场所融洽之道,把宋代的朴素质感与现代造园空间完美融合。
三、入口对比———“旷奥”共存景观空间环境的“旷奥”之说源于中唐时期文学家柳宗元的一句名言:“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
”柳宗元可谓是一语道破空间环境的动态感受[2]。
方塔园园区共有北、东两个入口(图1),入口与园内可用“欲扬先抑”“旷奥共存”八个字来形容。
资料显示,大多数人从北门进入园内,进来后先经过甬道。
为了缓解游客行走的疲惫,设计师冯纪忠先生特意将这处的地形设计成高低错落的石阶,因而形成一种变化和流动感。
出口之处是偌大空旷的方塔广场,欲扬先抑,使得方塔的出现给人视觉上的惊喜。
东门处冯纪忠先设计了一个建筑结构上古今结合的“垂花门”,进门后,将游客引入北边堑道。
(完整)园林植物空间调查和分析
园林植物空间调查和分析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园林植物空间调查和分析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吴仁武包志毅WU Ren-wu BAO Zhi-yi中图分类号:TU98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1530〈2018)02—0102-08 收稿日期:2018-10—02 修回日期:2018-12—13摘要:植物空间营造是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中选择杭州太子湾公园4个植物空间作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比较其共性和个性,探索植物空间营造的一般性规律,并总结植物空间的数量特征,得出杭州地区公园绿地植物空间营造的一般规律,为营造高质量植物空间提供了基本依据.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地空间;研究;种植设计;园林植物1 引言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因素,在公园绿地中所占的数量最多,面积最大,是改善和保护环境的主体,也是对游人影响最大的造园要素之一,它与园林中其他要素如地形、水体、建筑等构成形态各异的园林空间。
园林中以植物为主体,经过艺术布局组成各种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空间环境,称为园林植物空间[1].本研究结合空间、植物群落理论与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手法,深入调查、分析成功案例中植物要素的关系,以期对今后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起指导和借鉴作用。
2 调查地简况杭州太子湾公园<图01)是20世纪80-90年代西湖景区新建公园之一,它遵循在传承西湖风景园林艺术的同时有所发展的原则,延续花港观鱼公园所开创的中西合璧、以“中”为主的艺术风格基础上,展示自己的特色[2].公园位于苏堤春晓、花港观鱼南部,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西部,置身密林,背山面湖,总体规划面积共80.03hm2,因与庄文、景献两太子有关,故名太子湾[3].历经20多年的时间考验,公园内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稳定、变化丰富的植物空间.其植物空间类型主要包括半开放型和覆盖型两种,开放型、完全封闭型和垂直型等植物空间不多[4].3 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参考园林专业人士、游人、摄影爱好者等的喜好,选取公园内望山坪、逍遥坡、琵琶洲和珠帘壁东侧4个典型植物空间作为案例进行实测与分析。
方塔园植物造景手法
方塔园植物造景手法走进方塔园,那满眼的葱茏与斑斓,仿佛是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又像是植物们精心编排的一场盛大舞会。
这其中的植物造景手法,就像是魔法师手中的神奇魔杖,轻轻一挥,便勾勒出了如梦如幻的美景。
你瞧,那高低错落的植物布局,像不像一个交响乐团?高大的乔木如同定海神针般的大提琴手,稳稳地扎根在土地上,奏响深沉而有力的旋律;中层的灌木,则似灵动的小提琴手,轻盈跳跃,为乐章增添活泼的音符;而那底层的地被植物,宛如细腻的长笛,吹奏出轻柔的旋律,填充着每一个细微的角落。
再看那色彩的搭配,不就是一幅绚丽的画卷吗?春天,粉的桃花、白的梨花,争奇斗艳,仿佛是一群穿着华服的少女在比美;夏天,碧绿的荷叶铺满池塘,粉嫩的荷花亭亭玉立,难道不像一幅清新的水墨画?秋天,金黄的银杏叶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火红的枫叶好似燃烧的火焰,这难道不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冬天,傲雪的梅花绽放枝头,那点点红梅难道不是在寒冬中传递温暖的使者?还有那植物的形态,也是各具风情。
有的植物枝干挺拔,像站岗的士兵,威风凛凛;有的植物枝条柔软,随风摇曳,恰似婀娜多姿的舞者;有的植物叶片圆润,憨态可掬,就像胖嘟嘟的娃娃脸。
在方塔园里,植物的组合也是妙趣横生。
这边几株翠竹与一丛兰花相伴,仿佛是文人雅士在清幽的角落谈古论今;那边一片花海与几棵古木相依,好像是时光老人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方塔园的植物造景,不只是简单的栽种,而是艺术的创作。
它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有一处宁静的角落,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去聆听植物的低语。
这不就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吗?我们怎能不珍惜这大自然的恩赐,不沉醉在这美妙的植物景观之中呢?总之,方塔园的植物造景手法堪称一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它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是我们生活中最美的风景之一。
方塔园
二、照片分析
进入方塔 园内首先 进入眼帘 的是曲线 形花坛, 它强调了 曲折对比。
两旁并没有什么建筑,树木花草简单的组合在一起,自然而 不显得杂乱。此段景物以“动观”为主,小路两旁以植物绿 化界定空间,植物配置疏落有致,道路虽窄但空间感觉并不 局促,显得通透清幽。
以各种乔灌 木形式栽植 在塔的周围 突显出方塔 的主体地位。
方塔园中以塔前 一组典型组景花 坛为例, 坛为例,整体以 枫杨为主景, 枫杨为主景,配 以多种灌木为配 景。
谢谢观赏
方塔园
2011.09.20
一、调查树种分类 二、照片分析 三、图纸分析
一、树种分类
常绿树:香樟、黑松、湿地松、罗汉松、女 贞等 乔木类:香樟、银杏、乌桕、垂柳 、桂花、 枫柏等 灌木类:八角金盘、枸骨、樱花、罗汉松、 火棘、瓜子黄杨、南天竹、孝顺竹、红叶石 楠、红枫、结香、木香、紫荆等
观姿态类:香樟、银杏、罗汉松、瓜子黄 杨、孝顺竹、垂柳、结香等 观叶类:八角金盘、枸骨、麦冬、南天竹、 红枫、红叶石楠等 观花类:樱花、火棘、桂花、木香等 观花&观叶类:水果兰等 观果类:乌桕。
湖面的设计,既 增加水景,也是 为了欣赏方塔的 倒影 ,构思独到 巧妙 。
湖之南为大 草坪,缓坡入水, 临水面点缀垂柳, 背景为一片密林, 由北岸南望,草 坪的浅绿与背景 密林的深绿,在 色彩明暗对比上, 更突出草坪的处 于画面的中心地 位,更显景色的 广袤与开阔 。
此处赏竹亭设计 的独特之处在于 长条石凳是从亭 内延伸至室外的, 既可遮阳避雨, 又可利用竹林提 供的绿荫在夏日 里纳凉。形式感 强烈的长条石凳 与亭合为一体, 是传统与现代巧 妙融合。
三、图纸分析
校园中选择的是 单株樟树作为主 景
方塔园的风格塑造解析
方塔园的风格塑造解析前言园林风格,是区分某个时代、某个类型、某种格调,易意会却难把握的抽象因素。
当它与一个民族一段历史联系在一起时,便奠定了某个园林的独特地位。
这种地位的独特,不在于它究竟为人们提供多少通常意义上的有用空间,或者将景观本身塑造的多么精美可观,而在于它向我们准确地传达了一种信息,一种味道,就像空气,无可捉摸却能处处感受。
风格,是比形式、功能更能决定园林设计水平高下的重要表征。
然而,要在设计中得体地塑造某种风格是如此之难,而要在设计中融合本来不同的各种风格并将其得体地表达出来更是难上加难。
方塔园正是这样不可多得的一例(图1)。
1方塔园及其整体立意方塔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县城,面积11.5hm2,基地内遗留有修长优美的宋代木构九层方塔,明代城隍庙的大型砖雕照壁以及从市区迁入的清代天后宫大殿、宋石桥等。
其性质是以方塔为主体的历史文物公园,由同济大学教授冯纪忠先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持规划设计。
方塔园立意的主题是“与古为新”。
“为”是“成为”的意思,而不是“为了”。
这里省略了前面的主语“今”,加在一起即“今”与“古”为“新”,也就是说今天的东西可以和古时的东西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事物[1]。
这样,方塔园设计在境界上超越了一般的“古”“今”纠缠,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具体来说,方塔园风格要处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以最具历史价值的宋代方塔为核心,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宋韵”作为基调,融入具有上海独特地方风格的松江味,同时对反映时代精神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出正面回应。
2方塔园的风格塑造解析2.1方塔园的“宋韵”塑造“与古为新”,前提就是尊古,尊重古人的东西,要能够存真,保存原来的东西。
但“古”不是在方塔园中再现宋园,而是要体现宋的精神、宋的味道。
方塔园中,宋塔是最有历史价值的,所以它是主体,成为“宋韵”塑造的核心[2],整个园子的空间布局、要素选择、细节表达都围绕“宋韵”展开,进行匹配。
设计者曾形象地比喻道,博物馆里的贵重东西,都用一个托子托住,就像手上托着一颗明珠。
方塔园设计分析
中国园林手法灵活,是一份宝贵的遗产。中国园林的传统在现代园 林规划中是具有新的生命力的。通过方塔园规划,我们感到继承传统主 要应该领会其谨慎实质和揣摩其匠心意境,吸收营养,为我所用,不拘 泥于形式,生搬硬套。
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忠
请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2017/11/12
水榭 倒影
宋桥桥面四块大石板中一块为原物,桥形古朴,正位于较为开阔的水面和环境 清幽的小河之间,考虑欣赏古桥的需要,桥边设石阶及平台。南北向 河 叉,原有民 居数间,在踏勘时发现此处可以看到塔尖的一段倒影,故规划中在此建水榭,并拓 宽一角河面,使倒影完整,但塔不露根,避免象“洋”式公园中的纪念碑。
方塔
方塔的地面标高为+4.17米,而周 围地面标高却在+4.7米左右,所以地 势对显示塔体的高耸是不利的。按 照中国的传统形式,塔的周围常有封 闭的院落,不同于开敞暴露的纪念碑。 塔院的尺度决定于塔高,塔体修长,近 观时距离近些当可更感巍峨,故设东、 南两段院墙,离塔的中心23米,院内 仰视塔顶的角度为65度。院墙简洁 是为了不致分散观赏方塔的注意力。 墉外的地面高于塔院,有此两段院墙 的屏隔,将避免感到塔基的低陷。
塔西土丘
西面扩大原有小丘,塔北则有明 壁,从而形成一个各向有变化的塔院。 明壁之北为弹街石地面的广场,消防 车可以开到这里。 塔东南有宋代石板小桥一座。
原有小丘
塔西土丘
将塔西土丘向南北扩大,部分复 以山石,以土带石形成塔院的西面屏 障。在清殿北面沿围墙稍事堆止,种 植形态苍古的常绿树,以衬托古塔风 貌,.而且从北门入园,清殿背面不致过 于突出,使注意力集中于塔。河之南 堆土以形成空间界面,其上主要种植 乌柏。全园土丘自东而南连成脉络。
方塔园定位
多重对比:上海松江方塔园的空间设计手法分析
多重对比:上海松江方塔园的空间设计手法分析
闫红丽;周向频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22()11
【摘要】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造园手法巧妙多样。
彭一刚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总结出了空间的对比、渗透与层次、内向与外向等造园手法,其中对比的手法形式多样,运用得最为普遍。
在现代园林中,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松江方塔园也将对比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方塔园是冯纪忠先生“与古为新”理念下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探索创新之路的重要作品。
文章将方塔园中对比的手法总结为元素、空间、意境、创新四重运用,分析方塔园中细腻娴熟的空间表现,深入领悟对比这一造园手法带来的卓越效果。
【总页数】3页(P221-223)
【作者】闫红丽;周向频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空间线索的编排及其体验的艺术性——以上海松江方塔园为例
2.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探究上海松江方塔园地域原型与历史文化原型设计
3.本土景观的现代
转型--以上海市松江区方塔园为例4.上海松江“方塔园”的诠释——超越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的新文化类型5.“上海园林赏析”之二——松江的方塔园和醉白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塔园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研究背景
现代景观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园林界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现状)现代城市公园与古典园林相比,在服务对象、功能需求、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已发生了变化,而跟随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大众的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迄今为止,我国造园艺术还来不及建立起一套适宜的转换机制,使得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与艺术手法都被束之高阁,难以与现代景观需求接轨。
这使得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景观大多呈现不伦不类的拼贴景象,一方面在布局、尺度、植物塑性上完全效仿英国自然风景园,另一方面叠石、建筑营造完全沿用古典园林建筑制式。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我国民众发现在解决了基本的游憩功能的公园里找不到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在完全仿古的园子里又找不到时代精神,满足不了现代的审美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公园的契合点,使现代城市公园既满足时代精神,满足现代城市生活与审美需求,又能唤起民族自豪感,激发文化认同感。
方塔园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园林,占地12.8公顷,该项目既继承了本民族园林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又展示了现代的设计语言,反应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方塔园作为一种展示历史文物并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空间,它的设计是以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活动尺度为立足点,为居民和游客的户外活动创作多层次的露地环境及恰当的场所特
征。
它用现代的设计理念、手法诠释了一种中国古典的韵味,透视出一种质朴、简洁的氛围。
植物造景方面必然也要与整个造园精神相一致,在传统栽植技术及植物“移情”原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栽植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探索将自然生态群落机制引入现代城市,创造生物量、生态效应双佳的优质人工群落。
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文献,得知目前对方塔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方面的研究:韩谦、范文兵通过对方塔园现状的分析,以“消解”为关键词,从空间组织策略、屋顶和构造节点的策略两个方面对方塔园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陆邵明从景观空间的线索编排及其体验的艺术性方面研究了方塔园的景观空间;胡晓青从“起”、“承”、“转”、“合”四个方面介绍了方塔园的空间意象的组织和空间系列的安排;赵冰以空间生成为主线对方塔园空间进行了解读。
2.从中外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方面的研究:黄凯通过对中西方园林两次主要的交流进行分析比较,解读了方塔园所体现的传统观及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李亚薇通过对方塔园体现出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分析,试图寻找冯先生创作中对“现代性”与中国传统下的“古意”的把握与结合;吴伟从原型---表现型理论的路径进入和展开分析,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为线索,从围墙原型、时空原型、池山结构原型、木结构原型和审美定势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方塔园;易
吉对方塔园的建筑及其文化类型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及超越方面做了详细的阐释。
谢丹凤在其硕士论文《以建筑类型学解析方塔园的与古为新》中运用建筑类型学对方塔园进行分析,阐释了方塔园“与古为新”的来龙去脉,分析了成功的原因。
牛艳玲在《园林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初探》文中对方塔园体现出的设计理念、表现手法和空间特色等进行了解析,同时对园林设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3.建筑方面的研究:臧庆生对北大门的建筑结构及手法做了简单的介绍;也有几篇文章中提到了方塔园里建筑设计的精神及何陋轩的设计理念及手法。
4.植物景观方面的研究:《园林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初探》植物方面笼统的介绍了方塔园中常绿树种、落叶树种及花灌木的种类,对植物的配置只是略有提及,一笔带过。
张娟提到方塔园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67%,对全园的骨干树种及灌木的种类略有提及,并对方塔园改造时绿化树种及配置做了简单的介绍。
其他的就是感性的介绍方塔园景色如何之好及冯继忠先生关于方塔园设计的一些理念和手法。
研究内容
1.我国目前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方式及方塔园规划背景研究
首先结合植物造景原理,从空间、时间、层次三方面探讨公园植
物景观营造理论;其次对方塔园做相关资料的收集,理清方塔园的规划背景及设计理念。
2.方塔园植物景观经典案例分析研究
根据实地调查,通过实测、照片等形式对方塔园总体规划设计,分区规划设计、植物配置以及其中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群落进行分析研究,从空间、时间、层次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方塔园植物景观经典案例及其不足之处。
3.方塔园的植物景观特色
根据上述调查研究结果,得出方塔园植物景观特色,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整理:包括各类相关书籍、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等书面和电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而了解现阶段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总结归纳需要继承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为实地调研做好充足的理论工作。
(2)实地调研:包括实地踏勘、拍照记录、相关单位走访、测绘记录等,挑选出植物景观典型案例15个,归纳出典型植物群落类型;收集图纸、数据资料,以减少部分基础研究的重复;运用测量尺、勃鲁莱氏测高器、GPS等仪器对案例中的树木进行单体的数据采集和定点定位、对整体群落和空间测绘。
(3)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前期文献研究结合观察记录的植物景观案例资料对植物材料、积淀的文化内涵、季相景观等进行定性分析;
运用CAD、GoogleEarth、Office等软件绘制图表文件,采用合适的量化分析方法对植物景观空间、比例关系等进行定量分析。
(4)比较归纳法:一方面,通过踏查江南地区其他同类型的园子(上海东安公园、上海昆山公园、上海秋霞圃、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上海课植园、上海曲水园),研究其植物景观的文献,将几个同类型的园子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此类园子的植物景观特色。
研究框架
方塔园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文献查阅实地调查
城
市
公园
植物景观营造理论
方塔园
总
体
规
划
设
计
分
区
规
划
设
计
植
物
群
落
分
析
方塔园植物景观特点,经典案例及不足之处,改进意见
方
塔
园
的
相
关
资
料
研
究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