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开麦22产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根3条以上。从表3可以看出,在IBA 浓度相同条件下,随NAA 浓度的增高,桑树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不断升高,生根率在NAA 浓度为0.2mg/L 时最高,此时6-BA 浓度为1.5mg/L 。综合考虑,适合桑树“大十”的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IBA1.5mg/L+
NAA0.2mg/L ,生根率可达96.2%,平均根长为2.4cm ,
平均生根数为3.4条。
3小结
本试验对桑树品种“大十”当年生茎尖进行组培
快繁技术研究,通过试验得出,适合桑树品种“大十”的最佳启动诱导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
0.2mg/L ,最高诱导率为65.71%;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1.5mg/L+IBA0.5mg/L ,增殖倍数可达3.95倍;
最佳生根培养基1/2MS+IBA1.5mg/L+NAA0.2mg/L ,生根率达到96.2%。
小麦产量受遗传基因、环境条件、栽培技术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播期和密度是小麦栽培技术的重要部分,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改善小麦群体结构,对小麦产量的形成具有显著作用
[1]
。在种植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易造成小麦茎秆重心高度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下降[2]。目前我国各小麦播种区域普遍面临着因播量过大而造成群体偏大、植株旺长、茎秆质量差的问题,最终导致植株倒伏、产量降低[3]。关于小麦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最终产量影响的报道很多,但由于
品种遗传特性、环境因素的差异,小麦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也有所不同。杨卫君等[1]研究表明,播期和密度及其互作均对小麦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春性小麦品种新麦26的适宜播期为4月5日,播种密度为
450万株/hm 2。田文仲等[4]研究表明,半冬性小麦品种
豫麦49-198的适宜播期和播种密度分别为10月9日和195万株/hm 2,弱春性小麦品种偃展4110的适宜播期和播种密度分别为10月19日和225万株/hm 2。杨健等[5]研究表明,冬小麦品种西农9871的适宜播期为10月8~20日,适宜播种密度181万~248万株/hm 2。
基金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专项(Z2010-01-07);开封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8ZD001);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182102110117)。
作者简介:赵国建(1972-),男,山东东明人,研究员,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及推广工作。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
开麦22产量的影响
赵国建1
孔欣欣1
赵鹏飞1
冯艳萍2
金建猛
1
杨丹丹1要世瑾1赵国轩
1
(1.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开封475004;2.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开封475004)
摘要:为给开麦22的大面积推广提供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特设置播期5水平和种植密度6水平试验,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麦22最佳播期为10月10日,适宜播期为10月5~10日;最佳种植密度为基本苗210万~300万/hm 2,适宜种植密度为基本苗270万/hm 2。
关键词:开麦22;播种期;种植密度;产量
120--
综上所述,在小麦实际生产过程中,应结合其冬春性及品种特性来确定适宜播期和播种密度来达到高产。开麦22是于2014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具有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能力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丰产稳产性好等特点。因此,为给开麦22的大面积推广提供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不同水平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利用新复极差法分析两因素对该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满足生产推广利用和市场需求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供试材料为半冬性中熟品种开麦22,由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提供。试验于2016-2018年度在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前茬种植大豆,秸秆还田,基础肥力中等。播种前用旋耕机犁地2遍,耙地3遍,保证土壤松软。基肥施用纯氮120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氯化钾95kg/hm2。拔节后,追施氮肥80kg/hm2。生育期间共浇2次水——
—拔节水和开花水,综合防治3次病虫草害。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两个因素:主区为播期(A),副区为种植密度(B)。其中播期有5个水平:9月30日(A1)、10月5日(A2)、10月10日(A3)、10月15日(A4)、10月20日(A5);种植密度有6个水平:180万株/hm2(B1)、210万株/hm2(B2)、240万株/hm2(B3)、270万株/hm2(B4)、300万株/hm2(B5)、330株万/hm2(B6)。小区面积为13.5m2,长9m,宽1.5m,行距20cm,设置3次重复。
1.3调查指标
田间调查基本苗、最高群体数、有效穗数;调查出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成熟后取样进行室内考种,测株高、穗粒数、千粒重;收获后,测定小区产量。利用Excel2018和SPSS软件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新复极差测样。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方差分析
开麦22产量表现具体数据见表1,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开麦22的产量在播期、种植密度、播期×种植密度互作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产量受播期、种植密度及播期×种植密度互作的共同影响。
2.2不同播期、种植密度对开麦22产量的影响
由于播期、种植密度及二者互作效应均对产量有显著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开麦22产量的影响,利用新复极差法对播期、种植密度进行多重比较,从而确定不同播期的适宜种植密度。2.2.1不同播期、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由表2可知,在播期不同的情况下,A3产量最高,A5产量最低,但A3与A2、A1与A5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剩余处理之间差异均显著。说明开麦20的最佳播期为10月10日,适宜播期为10月5~10日。不同种植密度处理间,B4产量最高,B1最低,其中B4与B6、B1间相比均差异显著,剩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播种密度范围为210万~300万/hm2时,开麦22产量较高,其中播种密度为270万/hm2时产量最高。
2.2.2不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由表3可知,种植密度为B1、B2时,产量表现为播期A3>A2>A4>A1>A5,其中A3与A2、A1与A5之间相比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剩余播期处理间均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为B3时,产量表现为播期A3>A2>A4>A1>A5,其中A3与A2、A1与A4之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剩余播期处理间均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为B4时,产量表现为播期A3>A2>A4>A1>A5,其中A3与A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剩余播期处理间均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为B5时,产量表现为播期A2>A3>A4>A5>A1,其中A2、A3、A4三者之间,A1与A5之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剩余播期处理间均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为B6时,产量表现为播期A3>A2>A4>A1>A5,其中A2与A3、A1与A4、A1与A5之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剩余播期处理间均差异显著。由此可知,不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基本一致,除种植密度为B4时产量A2高于A3外,其他条件下均表现为播期A3产量潜力最大。说明在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播种时间太早或太晚都会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
2.2.3不同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由表4可知,播期为A1时,产量表现为种植密度处理B3>B4>B5>B6>B2>B1,B2与B3、B1与B3、B4、B5、B6间均产量差异显著,剩余种植密度间差异不显著,其中B3、B2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播期为A2时,产量表现为种植密度处理B4>B3>B5>B2>B1>B6,除B1、B2、B5、B6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外,剩余种植密度间均差异显著,其中B4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播期为A3时,
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