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班主任》展现教育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展现教育问题—刘心武《班主任》姓名张群
从教科目初中语文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1)
正文 (1)
感触最深——废书库:思想的牢笼 (1)
一、宋宝琦式的学生 (2)
二、谢慧敏式的学生干部 (2)
三、张俊石式的班主任 (3)
四、尹达磊式的老师 (3)
参考文献 (4)
展现教育问题—刘心武《班主任》
摘要:刘心武的《班主任》从一个老班主任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四
人帮”风波过后,众人面对一个有待改造的顽劣男孩宋宝琦转学的不同态度。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光明中学里略带英雄色彩的张俊石老师,深受教条主义毒害的谢惠敏和宋宝琦,以及幸免于难的石红,同时囊括了众老师和男女同学的不同反应。借此反映了面对文化大革命给祖国和少年乃至成人留下的阴影,作者所做的深刻反思和复杂的情感。
关键词:刘心武;班主任; 文革; 教育问题
《班主任》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它被视为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标志, 不仅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也被称为“三只报春的燕子”之一[ 1] 。班主任取材的是“文革”时期的重灾区教育战线, 其主题在于反“四人帮”反“文革”, 但据笔者所见, 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对《班主任》的思想主题、文学地位以及艺术特点的分析评判, 比如朱寨的《对生活的思考—谈刘心武的<班主任>等四篇小说》,谢俊的《可疑的起点—<班主任>的考古学探究》、谢新华的<班主任>不是“伤痕文学”》、赵少茹的《有关班主任的重新思考》、等等, 而着力从教育角度研究探讨《班主任》还空白。笔者认为, 完全可以从教育小说的角度来解读《班主任》, 因为一方面, 刘心武十余年的中学教师经历, 对于他创作《班主任》无疑产生了影响, 《班主任》中的宋宝琦和谢惠敏的原型完全来源于作者的教育工作经验[ 2] ; 另一方面, 《班主任》也完全可以作为教育小说来读, 看作一个老师教育学生好好读书的故事, 或者看成一篇在教育战线中揭批“四人帮”的文章—它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当然, 这些问题大部分和“文革”相关联, 但撇开“文革”这个具体的、有严重问题的教育背景, 而把小说放置于一个更大的转折时代来观照,《班主任》所呈现的诸多教育问题在“文革”后的教育环境下仍然屡见不鲜。
感触最深——废书库:思想的牢笼
当宋琦宝告诉我们废书库中那些不让读不让借的书时,我们除了震撼还有无尽的痛恨。《红岩》、《战争与和平》、还有被宋读成《新嫁车的词儿》的《辛稼轩词选》,这些无一不是经典的文学巨著,在时代的烟尘中竟然沦为禁书。就像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就像是清时对一部《红楼梦》的禁绝,时代的悲剧世代上演,狰狞的领演者依旧乐此不疲。
就像张老师在对宋宝琦进行了家访之后,满心是对祖国喷涌的热情。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常常有一种潸然泪下的冲动。作为你的儿女,我亲爱的华夏五千年,我真的爱你的锦绣山河,爱你的悠久历史。可是,你的苦难像是一道永远褪之不去的伤痕,在我的心头留下抹不去的疼痛。你即留下了让人口齿生香的唐诗宋词,却也留下了郭拒埋儿的裹脚布陋习。多么期待成为那个高举大锤的战士,沉香救母般劈开你陈年的诟病。即使,我辈行将老去,也盼望新生者踩着我辈的白骨,前仆后继,直至华夏一片晴空。
一、宋宝琦式的学生
在小说中, 宋宝琦的家庭背景并不差: “宋宝琦的母亲是个售货员”, 上正常班; “父亲在园林局苗圃场工作”, 也是上正常班。他家在房间还需要大量清理和安置的时候, “一张镶镜框的毛主席像, 却已端正的挂到了北墙”。然而他的家庭教育却存在严重的问题, 其父“下班的路上经过乐坛, 总要把自行车一撂, 到小树林里同一些人席地而坐, 打扑克消遣, 有时候打到天黑也不散、、、、、、”, 对他疏于管教。当然, 家庭问题总是和社会背景密切联系的, 宋宝琦父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个缺乏丰富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的年代”。
显然, 宋宝琦的家庭对他的畸形成长是负有责任的。其实, 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也许在今天的形势下更为严重, 例如, 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据2000 年五普资料显示,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 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 近年14 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 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 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 22% 。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 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 比例高达56. 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 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 次, 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 次; 近30% 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 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 致使其身心发展受到影响而导致人格扭曲, 以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 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而据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 19. 6% 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 11. 4%觉得自己受歧视, 9. 5% 有过被遗弃的感觉。而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则显示: 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 3] 。当然, 在城市, 同样存在留守儿童问题—年轻的父母因为种种自己无力应对的问题, 把他们孩子放到全托或半托的幼儿园, 等他们到了小学或者中学, 则一般被放在辅导站或者封闭式的学校受教育。这些孩子正处在受教育的年龄, 由于远离父母, 其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已成为一个关系农村下一代的综合素质、影响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家庭教育问题俨然成为了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然, 也正如《班主任》所揭示的, 家庭教育问题根本不是单纯的家庭问题, 是和社会背景密切联系的。文革的“畸形儿”宋宝琦有“张老师”等人来拯救, 当下我们又如何拯救层出不穷的“宋宝琦”后继者呢? “宋宝琦”后继者们希望何在, 他们的出路又是在何方?
二、谢慧敏式的学生干部
在《班主任》中, 不仅宋宝琦是“问题孩子”与“畸形儿”, 谢慧敏同样是“问题孩”与“畸形儿” , 可以说,《班主任》在当时所取得的轰动效应以及它的文学史与思想史意义与价值, 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谢慧敏这个“问题孩子”的“发现”[ 4] 。
小说中的谢慧敏是班主任张俊石的得力干将。作为班级的团支书, 她工作认真负责, 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学生, 这一点从她维护“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一粒麦子”的信念可以看出来。她身上有着“劳动人民闪光的一面”。此外, 她作为团支书, 对于政治问题是异常敏感的, 她把“穿带褶子的短裙”看成是“沾染了资产阶级作风”的表现。当同学们知道宋宝琦要转来的时候, 大家都吓得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