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一.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止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血管痉挛到血小板血栓形成,
成为血小板凝块,最后促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另外还有
纤溶系统
,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
活性。
生理止血过程
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
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生理止血过程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
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
起到初级止血作用,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实验室BT和PLT
生理止血过程
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
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
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
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
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选实验室PT和APTT。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二凝血系统
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血小板+Ca2+.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
通常分为: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
如果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
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Ⅹ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intrinicroute)
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e某trin某icroute)
学习生理学的时候,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怎么也记不住,记了忘忘了记,其实很简单:
内源途径:有8、9、11、12因子参与,可记为:婴儿(12)拿着筷子(11)去酒吧(9、8)。
酒吧在室内,所以是内源。
外源途径有3、7因子参与,可记为山鸡。
山鸡一般在外面才有。
共同途径有10、5、2因子参与,可记为:十五的月亮(10、5)下有条鳄鱼(2)
因子
Ⅹ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共同凝血途径的三个阶段1.因子F某激活成F某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凝血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原(Fbg,FI)转变成纤维蛋白(Fbn)纤维蛋白的形成
三.抗凝系统
正常人1ml血浆含凝血酶原约300单位,在凝血时通常可以全
部激活。
10ml血浆在凝血时生成的凝血酶就足以使全身血液凝固。
但在生理止血时,凝血只限于某一小段血管,而且1ml血浆中出现的凝血酶活性很少超出8-10单位,说明正常人血浆中有很强的抗凝血酶活性。
三.抗凝系统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和肝素,它们的作用约占血浆全部抗凝血酶活性的75%。
抗凝血酶Ⅲ是血浆中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erineproteaeinhibitor)。
因子Ⅱa、Ⅶ、Ⅸa、χa、Ⅻa的活性中心均含有丝氨酸残基,都属
于丝氨酸蛋白酶(erineproteae)
抗凝血酶Ⅲ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可以与这些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
基结合,这样就“封闭”了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
三.抗凝系统
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在肝、肺、心和肌组织中更为丰富。
肝素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抗凝作用,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
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和肝素辅助因子Ⅱ(heparincofactorⅡ)等,使这些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肝素可使
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强100倍,使两者结合得更快,更稳定,
使凝血酶立即失活。
三.抗凝系统
天然肝素是一种分子量不均一的混合物,分子量为3000-57000不等。
一般将分子量在7000以下肝素称为低分子量肝素。
分子量较大的肝素抗凝作用的环节较多,作用较为复杂,易引起出血
倾向,而低分子时肝素具有半衰期较长,抗凝效果好和引起出血倾向少等优点,因而更适于作为外源性抗凝剂。
体外延缓或阻止血液凝固的因素
降低温度,当反应系统的温度降低至10℃以下时,很多参与凝血过程
的酶的活性下降,因些可延缓血液凝固,但不能完全阻止凝血的发生光滑的表面,也称不湿表面,可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解体,减弱对凝血过程的触发,因而延缓了凝血酶的形成。
例如,将血液盛放在内表面涂有硅胶或石蜡的容器内,即可延缓血凝
体外延缓或阻止血液凝固的因素
去Ca2+,由于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都需要Ca2+的参加,
因此如在体外向血液中加入某些能与钙结合形成不易解离但可溶解的络合物,从而减少了血浆中的Ca2+,防止了血液凝固。
四.纤维蛋白溶解
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小血管内的血凝块常可成为血栓,填
塞了这一段血管。
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血纤维可逐渐溶解,先形成一些穿过血栓的通道,最后可以达到基本畅通。
血纤维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纤维蛋白溶解
酶原(plaminogen)(纤溶酶原,血浆素原)、纤维蛋白溶解酶(plamin)(纤溶酶,血浆素)、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
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溶酶是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
主要作用是水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
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膜表面经常有低水平的纤溶活动,很可
能血管内也经常有低水平的凝血过程,两者处于平衡状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