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启示
欧美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一直都是各个国家效仿学习的对象,此次次贷危机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美国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一系列的缺陷。

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缺陷为我国带来重要经验和教训。

标签:风险管理组织;金融创新;全面风险管理
1 危机前美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
1.1 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美国大多数先进的大银行已经建立了专业化的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部门,且在组织制度上愈来愈严密,基本上形成了由银行董事会及高级经理领导的、以独立风险控制线为中心、与其他各部门紧密相关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

它既保证了与各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信息畅通,又保持其决策的独立性,将所有风险都在限度框架内管理。

如美国花旗银行实行“风险窗口”方法体系,包括内外专家对全球经济环境的评价、全行各种风险窗口的评估、调整各种风险窗口的决策和后续行动三个部分,实行审贷分离和企业授信额度管理办法及惩戒和激励并重的风险管理机制。

1.2 风险度量技术
在风险度量的各种方法中,风险价值法(VaR)方法最为引人注目,是目前银行业普遍采用,并为新巴塞尔协议采用的市场风险衡量模型。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银行和法规制定者开始把这种方法当作全行业衡量风险的一种标准来看待。

VaR 可简明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以货币计量单位来表示风险管理的核心——潜在亏损,因此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以通过VaR值对金融风险进行评判,并且VaR方法可事前计算风险和衡量全部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采用VaR测量市场风险,使用VaR作为风险限额。

它逐渐成了度量金融风险的主流方法,现行各种风险度量模型都是以它作为基础的,如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信贷矩阵(CreditMetrics)、压力测试法(stressingtest)等。

1.3 风险管理手段
美国商业银行一般通过资产组合调整和贷款证券化来分散和降低风险;采用兼并购并其他银行已经掌握或运用成熟的业务,可以大大降低银行涉足新领域的风险。

如1995年化学银行与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形成一个平衡的、地理分布比较广泛的收益基础的新公司;通过创新和购买信用衍生产品等合法的经济措施可以在不改变与客户关系的前提下转移和分离风险。

总的来说,美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金融创新各种衍生工具来规避信用、利率、汇率等各种风险,其创新品种从信用衍生产品、私募股到对冲基金几乎无所不包。

1.4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

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在美国近几年才开始萌发,这一管理方法由几家大银行和证券公司首先发起,其体系的形成还在初始阶段。

美联储一直强调被监管金融机构要建立适当、有效的内部控制,并不断完善风险为本监管的方法。

这些年来,银行内部跨部门的全面风险管理也倍受重视。

全面风险管理逐渐成为美国风险管理的新方向。

2 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美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缺陷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中损失最大者几乎全是顶尖金融机构,而这些机构都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雇用大批专家运作高度复杂的风险模型。

可见这次的危机暴露了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众多缺陷。

首先,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利局限,银行高管铤而走险。

美国各家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利大小不一,有些银行风险控制部门权利不大,即使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认识到业务有风险,应该缩小规模,最后很难能够停止这个业务,造成巨大的潜在风险缺口。

而且美国高管即使知道该业务存在巨大风险,但是在业绩考核高压和高薪奖励诱惑下铤而走险,有数据表明,华尔街投行最普通的员工分红也能达到数十万美元,高管的年薪都以千万美元计。

正是在如此高额的薪酬刺激下,金融机构的高管们产生了强烈的冒险动机,放大了道德风险,才导致了银行风险无限放大,从而次贷危机的病根形成并日益恶化。

其次,风险衡量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VaR创始者J.P.摩根在内的众多机构都未能准确预测甚至未能探察到2007年发生的事件。

2007年美国银行金融资产波动性大幅上升,其6-8月道琼斯股票指数即有24天波动幅度大于1%,金融机构VaR后评估被超过的比率也大幅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若继续采用传统VaR模型并考虑多元化效应,则会严重低估VaR并误导决策。

实际上VaR模型在风险监测和衡量应用中的局限性早已为人知,而过去几年市场的相对平稳为VaR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表演场所,使银行VaR被实际损失超过的比率下降,后评估结果阴性居多。

且新巴塞尔协议对VaR推崇有加,也使银行高估了VaR作用低估了其局限性。

目前在美国银行业风险系统中,压力测试,特别是综合性压力测试,以及压力测试和VaR系统的一体化运用仍然有限。

最后,金融创新过度,成倍放大了投资风险。

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是金融创新过度、滥用和透支金融资源带来的恶果。

美国金融机构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构造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瞭乱的次债信用衍生品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1元钱的贷款可以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

相关资料表明,1.3万亿美元的次贷,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助推,很快吹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泡沫,其中,仅信用违约互换的
市场规模就达到次贷的48倍,超过了2007年美国GDP的4倍。

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现状
3.1 风险管理的体制尚未成型
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其实是一个排位比較低的部门,它是从属于业务部门的。

因此风险控制部门提出的警示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比如我们的四大商业银行都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从2009年一季度人民币信贷的飙升来看,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部门可能发挥不了什么的作用。

而且我国部分商业银行风险意识不足,大量发放不良贷款,盲目扩张业务,而金融机构的业务又具有范围广泛、业务流程不科学、综合性强以及内容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与现实的经济环境相结合,就容易产生大量的金融风险。

银行内部也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绩效评估政策,道德风险防范难度大。

3.2 风险管理技术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仅凭银行信贷人员及主管领导对行业、企业的粗犷的认识程度来进行主观判断,以定性分析为主。

而精密风险度量的数学模型如VaR刚刚引入我国,对其在适用性还在摸索阶段。

对于定量分析模型所需要的历史数据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重视,我国过去银行对企事业单位的信贷数据、财务数据、违约记录、损失比例等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积累缺乏经验和重视,造成历史数据的极度匮乏,且不成体系,不能支持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对相关参数进行估计的需要,直接制约着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

3.3 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单一、金融创新不足
由于我国目前的利率管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方向主要集中于资产类业务和中间业务,且以中间业务为主,而负债类业务的创新量明显落后于其他两类业务。

具有银行自身特色和独特优势的创新产品缺乏,模仿式创新多,自主式创新少,核心技术对创新活动的支持薄弱,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服务含量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3.4 我国银行风险规避手段有限
国际商业银行一般通过买卖衍生金融工具来对冲、规避和转移利率、汇率等系统性风险。

在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是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主力军,主要从事自营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和代客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业务品种有远期、期货、期权、互换及结构性产品等。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限制多、进场要求严格,其开展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间短、金额规模小、品种少。

3.5 我国风险管理的人才匮乏
银行风险管理所涉及的业务、产品和风险管理方法、模型都具有高度的专业
性,需要由一大批专业人员来从事和管理。

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4 对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启示及建议
目前,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差距最大,也是最亟待完善的领域。

因此,我們在广泛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和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同时,也要关注其暴露出来的弊端所带来的警示,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式,提高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这也是加入WTO之后提高我国银行竞争能力的迫切要求。

因此,我们应该从几个重要方面入手,积极建立并完善我国现代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4.1 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组织
4.2 积极引进并应用先进风险度量方法和风险管理技术
新巴塞尔协议提倡的IRB方法和很多国外大银行的初级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都有很大借鉴价值并已免费公布,我们可以低成本地获得、研究、改造和应用在银行中,初步建立现代风险管理体系,这足以满足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为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实现自主研发和应用适合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技术。

但是银行在采用统计和数量模型的同时需要更多伴之以主观判断,而非过于依赖统计数量模型;更多探讨和重视对交易账户和信贷账户的全面信用压力测试;重视在压力测试中包含市场流动性要素;重视和探讨对风险的一体化加总计算;随着信息技术发达,银行对VaR的运用也有可能从过去的日末发展到日内根据需求及时估算。

4.3 适度金融创新
反思美国过度创新助推的金融危机,警示我国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不能过度,创新要建立在可控的风险基础之上。

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适度的金融创新不仅有利于金融深化,也能有效弥补国内金融机构的短板,逐步加速与国际接轨。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风险管控机制的配套建设。

“管得住,才能放得开”。

只有结合我国金融业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承受力,审慎推进各项创新,强化可控风险与管理能力的匹配,获得更加出色的风险管理和更加灵活的组织管理体系,创造出更多更好满足于客户需求和期望的金融产品,才能有效提高金融效率,增强安全性。

4.4 引进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鉴于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刚刚起步,缺乏独立开发相关程序的能力,在当前的极度缺乏高级人才的情况下,一方面应尽可能从欧美一些大型跨国银行聘请高级专家,针对我国银行的实际风险状况,编制软件,进行风险管理指导;另一方面应选派知识结构全面、综合素质强的业务骨干到国外风险管理水平成熟的银行学习,扬
长避短,培养成为熟悉我国银行实务的风险管理经理。

4.5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仍局限于信用风险管理,这种孤立、片面、静止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深化银行产权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进.对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借鉴与思考[J].财政监督,2007,(5).
[2]徐其瑞.国外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启示[J].时代金融,2007,(6).
[3]吕箫,刘丹.浅析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J].商业文化,2009,(10).
[4]张全旺,李萌.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开放导报,200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