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需要虚构(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记叙类写作需要虚构
中卫一中张德山
在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教师们要求学生写真事,书真情,尤其像记叙类文体更是讲求一个“真”字。

学生的作品完成了,但给读者的印象是千篇一律,所记人、记事、状物、写景好似一个模子造出来的,素材雷同,缺少新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受到环境的约束,见到的人大多是父母、老师和同学,环境无非是家庭和学校,所做的事情也大相径庭,再加上学生对外界的了解不加积累和思考,想写出好文章又谈何容易。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们也开始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参与生活实践,仔细观察生活,开拓视野,广泛涉猎。

然而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的奴隶,上学期间被束缚在学校,假期也被父母塞进了学习班,缺少对生活的切磨,哪来的生活切实体验。

继而阅读成了学生获取写作知识、素材的最大的渠道。

生活经历的单一、雷同,老让学生感到真事写来写去就那么点事,搜肠刮肚怎么也新颖不了。

其实,写作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智力活动。

学生写作文时,由于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直接经验少得可怜,对生活的原样缺少深入的体验,所以他们很多习作都从优秀例文上照葫芦画瓢得来,而从书本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仅仅是经验的“复制”,全无创作的快感和个性的呈现,即使如此他们仍很难写出切题的文章来。

既然是这样,何不放低教师的要求,让其突破完全的“真”和“实”,再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加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更能有效地发挥作品的功能。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学生适当的“虚构”,一提到“虚构”很多人对其就有了芥蒂,认为中学生写作就应该写真的,让学生“虚构”,这不是造假吗? “虚构”是什么?就文学理论而言,“虚构”则是文学创作中植根与现实而又超越于
现实的想象构思。

“‘虚构’不是摈弃现实,胡编乱造,‘虚构’以真实生活为根基;同时,‘虚构’又意味着对现实的突破和提升,是人类想象力的最充分的舒展。

”①就写作而言,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不是写作追求的终极目标,作品内容的真实可能更能关联到的是作者从中得到的最真切、最独特的感受,也最能从中获得耳目一新的切实体验,以及被受众感动、认同。

而文学作品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对应时代而生的情感内蕴、思想境界、精神价值的挖掘、揭示、传递。

所以,我们何不放放尺度让学生适当的虚构,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句对话、瞬间情景,加以想象,扩充成丰富而完整的事件;也许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可以把它放到自我的生活中去抒写;也许是不同的人经历的事,可以把它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来表现。

如此,所记叙的事件会更有典型意义,形象会更丰富,内容会更充实,主题也将更有现实意义。

比如有一位学生创作了一篇关于“成长”的作文,事件是没有做过饭的她,因妈妈有事要离开几天,要求她照顾做工的爸爸和哥哥饮食,好强的她应承这一任务。

然而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先是不会用刀把手指切破,几天下来炒菜时咸淡拿捏不准引来了哥哥喋喋不休的数落,以及爸爸的冷脸。

妈妈回来也因没有照顾好爸爸和哥哥而责骂了她。

而自己也委屈多多。

这个事件的确很真实,但给读者传递的是生活中生冷的一面,这不是文学作品价值追求,好的作品从主流上来说应该传递温暖,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净化心灵,美化世界。

后来她把情节稍作了虚构,把爸爸和哥哥的态度虚构成了哥哥边吃边咂舌,赞不绝口,爸爸吃着她做的菜夸她长大了。

但当她把菜喂到嘴里时,却难以下咽,她幸福的流下了眼泪。

之后几天,在爸爸和哥哥的赞誉声中,她查资料学习的烧菜技艺大有长进。

所表达的中心也从信守承诺,改为学会宽容。

这篇作文通过对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变形”,让生活的飘洒着阳光的味道。

诚然,创作中记述真实的事件,会带给学生切实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

但当学生缺乏这类素材,或者所联系的事件单薄而模糊时,虚构自然成了比较不错的选择。

我们可以通过变形,删减,移植,补充,想象,改造等方式虚构一些内容,这会使文章更突出,表情达意更生动。

作文虚构也有一些方法,现将这些成功的例子总结如下,不妨一试。

一、回首历史,与历史对话。

如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以赤兔马触点,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吕布、董卓、关羽等人物,叙写赤兔马为诚信而殒命的感人故事,想象丰富。

再如高考满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致墨子的一封信》,作者回首历史穿越时空,与墨子展开心灵的虚拟对话:我一眼望到了你。

你并未选择归隐,也不愿去与诸子整日无谓地论战。

你只是奔波在华夏大地上,以行者的姿态现于人间,奔走疾呼,救百姓于水火,解万民之忧苦。

“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你是如此脚踏实地,你的脚步是如此坚实、不屈。

这类构思方式自然属于虚构,作者通过虚构激活写作动力,丰富了写作内容,有力的表现了中心思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二、虚实结合,从梦境中反观现实。

从梦境中反观现实也是一种很不错的虚构方式。

如有学生为表现现代中学生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就托梦书意,在文中写自己恍惚中来到了地狱,文章这样写道:突然,一只大手将我拉进门里,他随手递给我一个牌子。

我一看:考号!怎么回事,这是哪里?似乎感受到了我的疑问,只听见那人说:“这里是地狱的考殿,这年头,死的人太多了,严重影响了地狱的治安,为了整治,阎王决定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考好了就此还阳。

”“什么,地狱!”我立刻感觉四肢
百骸都充满了恐惧,想到十八层地狱,我的手心里似乎都沁出汗了。

不过我有意识到,他好像说要考试,我心里有一阵激动,好想忘记了我有多讨厌考试。

来到考场,我发现了许多人,呃,不对,是魂灵。

他们互相谈论着。

我看了一下,大多数都是学生,和我一般大。

我禁不住悲哀起来,但我又有什么资格。

刚刚坐下,就听见一个人大吼道:“哼!我不要考试,好不容易死了,怎么还要考试啊!”我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于是也激愤说:“是呀,是呀!”通过虚写,风格幽默诙谐,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杂取种种,添枝加叶
托尔斯泰说:“假如直接根据一个什么真人来描写,结果根本成不了典型,只能得出某个个别的、例外的、没有意思的东西。

而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从一个人身上撷取他的主要特点,再加上我所观察过的其他人的特点,那么这才是典型的东西。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所设计事件就是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典型故事,使作品更为典型。

当然,我们在选取一真实事件为模型时,然而事件本身简单,这就需要写作者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总之,虚构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解决记叙文空洞无物、学生无东西可写的问题。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虚构愈切近真实愈好,情节愈逼真、愈有可能性,就愈使读者喜欢。

”所以虚构法必须是以自己熟悉
的生活、以一定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合情合理地提炼、概括生活。

虚构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也正是虚构的魅力所在。

注①杨铸《“小说”与“虚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