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行政管理与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规定的通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行政管理与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规定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0.06.29
•【字号】遵府办函〔2020〕132号
•【施行日期】2020.06.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行政管理与综合行政执法
协作配合规定的通知
遵府办函〔2020〕132号
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遵义市行政管理与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6月29日
遵义市行政管理与综合行政执法
协作配合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遵义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有效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8号)、《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黔委厅字〔2016〕66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跨部门跨领域调整集中行政执法权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黔府办发〔2017〕53号)、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关于印发〈关于加强综合行政执法与日常监督协调配合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黔综改〔2017〕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遵义市人民政府跨部门跨领域调整集中行政执法权范围的批复》(黔府函〔2018〕6号)、《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遵义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遵党办发〔2018〕15号)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旨在厘清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边界,建立协作配合机制,规范和加强协作配合行为,实现管理与执法工作的无缝衔接,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职能,提升综合行政执法效率和质量,切实提升我市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综合行政执法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全市各级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主管其辖区内的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主要负责集中行使国家、省、市政府授予的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措施。

发展改革(含粮食)、工业能源(含经济和信息化)、自然资源、农业、林业(不含森林公安)、水务、商务、人防、民政、防震减灾、文体旅游、卫生健康、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科技(含专利)、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医疗保障、统计、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以及生态环境等涉及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行政管理职责,协作做好综合行政执法相关工作。

第五条各县(市、区)应根据行政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职责分工合理配置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各部门应加强对行业行规的宣传及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相关政策的解释,增强全民守法意识,共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第二章部门职责分工
第六条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主要职责:
(一)依法履行省、市人民政府授予的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措施,加强对综合行政执法实施范围内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对群众举报投诉、上级交办、行政管理部门移送等可能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案件线索材料进行审查,依法开展立案后的调查取证、听证、告知、处罚、送达、申请强制执行、归档等工作。

(三)配合行政管理部门开展行政检查、专项整治等工作并对检查中发现的涉嫌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四)将案件查处过程中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移送公安、监察等机关查处。

(五)设立举报投诉信访受理窗口,对涉及行政处罚方面的举报投诉信访进行受理并回复。

(六)负责将案件查处情况及时录入执法案件管理系统,及时将案件查处信息或案件统计分析报告反馈给同级相关部门,向行政管理部门抄送行政处罚文书、提供
执法数据等。

(七)与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商定特定类型案件的具体移送标准;加强与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务协作与监督制约。

(八)要通过信访投诉举报、舆情监测等主动发现案件线索,及时查处行政违法行为。

(九)完成党委、政府及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

第七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行业日常监管工作,依法履行政策制定、行业规划、审查审批、日常检查等行政管理职责,并对综合执法工作进行指导。

(二)建立健全行业监督检查机制,对本行业领域加强管理规范,防控违规违法行为,履行监管责任;督促本部门符合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参加培训考试,申领行政执法证。

(三)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应采取及时纠正、督促整改、依法制止等行政强制措施或行政紧急措施,防止危害后果扩大。

(四)将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的涉嫌违法或犯罪线索及时按规定程序移送综合行政执法、公安、监察等机关查处。

(五)设立举报投诉信访受理窗口,对行政管理方面的举报投诉信访进行受理并回复。

(六)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共同商定特定类型案件的具体移送标准。

(七)加强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公务协作与监督制约。

对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业务知识培训活动,应当及时通知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派员参加,并将相关文件抄送综合行政执法部门。

(八)根据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委托对简易程序案件实施行政处罚,及时制止轻微违法行为和消除违法后果,节约办案成本,避免影响营商环境。

(九)完成党委、政府及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

第八条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积极履行属地监管职责,督促各站所与执法分局加强协作配合,统筹站所及执法分局所有力量,开展辖区范围内的执法工作:
(一)对辖区内的非法占地、环境污染、违法生产、非法开采、非法用工、拖欠农民工工资、文化市场、卫生健康、交通、城市管理等方面行政违法行为进行巡查,发现、制止违法行为并及时报告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

(二)对辖区内违法建设进行巡查、发现、制止、报告;对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组织实施拆除。

第三章部门协作配合
第九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发现涉嫌违法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及时移交综合行政执法部门。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要及时查办案件,及时向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查处情况。

第十条对发现的涉嫌违法行为如事后难以收集证据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先行登记保存相关证据或采取全过程录音录像等相应措施固定证据,在向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移送案件线索时随案移交。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依法处理,不得拒收。

对发现的涉嫌违法行为应当实施简易程序处罚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委托实施处罚。

第十一条在管理或执法过程中发现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情况紧急等违法行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综合行政执法部门都应当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进行制止,最大限度避免危害后果进一步扩大,同时应采取必要措施固定现场
证据,处置完毕后按规定移送有权部门处理。

第十二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实施期限共计不得超过三十日。

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已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案件移送交接后,不得再实施,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三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建立以下案件线索移送制度:
(一)案件线索移送主体。

案件线索移送应以行政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名义进行,不得以内设机构、派出机构的名义移送,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除外。

监管和执法部门应当指定机构负责案件线索移送工作。

(二)案件移送界限。

行政处罚权划转前已结案的,相关案件资料由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归档保存;已立案未结案事项,由行政管理部门整体移交并派人配合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调查作出处理,并保存相关档案资料。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查处行政处罚案件涉及到处罚权划转前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应当与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协商,听取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处理意见,并视情形依法处理。

(三)案件线索移送时限。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需实施行政处罚的,或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工作中发现违反管理规定的行为,双方应及时沟通,相关资料应在3个工作日内向对方移送。

因行政管理部门移送不及时,造成证据灭失、案件无法办理或超期办案的法律责任由行政管理部门承担。

(四)案件线索移送资料。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向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移送案件线索时,移送的案件线索材料应当包括涉嫌违法案件移送函、案源材料(包括现场检查记录、举报投诉材料、图片影像资料,以及有关检测报告、鉴定结论或认定意见等),有其他证明违法事实的证据材料的,应当一并移送。

移送材料应加盖移送部
门公章。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出具材料接收书面凭据,不得退回。

(五)首问单位告知。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已移送处理的案件,利害关系人要求了解案件处理情况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案件移送情况以及负责处理案件的具体行政部门。

(六)处理结果反馈。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在案件最终处理的决定文书送达当事人的3个工作日内,将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理结果文书抄送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四条对于涉及划转行政处罚事项的举报、投诉、信访,按以下情况处理:
(一)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受理举报、投诉、信访后,应及时核查。

属于本部门日常监督管理事项的,直接受理并答复举报人、投诉人、信访人;发现存在行政违法行为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形成规范的书面材料向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移送,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处理;不属于本部门日常监督管理事项及应处罚事项的,应当告知举报人、投诉人、信访人到有管辖权的管理部门举报、投诉或者信访。

(二)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受理举报、投诉、信访后,应及时核查。

未发现违法行为的,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答复举报人、投诉人、信访人;有行政违法行为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依法立案处理;属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日常监督管理事项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向有管辖权的行政管理部门移送,由有管辖权的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或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移送案件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将移送信息反馈举报人、投诉人、信访人,案件处理部门负责向举报人、投诉人、信访人进行答复。

第十五条行政管理部门负有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认定职能的,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需要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验)报告、鉴定结论或
认定意见才能构成行政处罚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出具检测(验)报告、鉴定结论或认定意见后移送。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需要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验)报告、鉴定结论或认定意见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提供;若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认定职能属于中介机构职能的,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认定,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协助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第十六条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和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权,行政管理部门在行政监督检查中行使,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立案查处中行使。

行政监督检查中,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的责令限期改正等由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执行,未停止违法行为、逾期未改正或改正不符合要求需对违法主体实施行政处罚的,移交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处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作出的责令限期改正、责令消除违法行为、责令恢复原状和行政处罚决定后的改正措施(包括代履行如补种补植、恢复土地原状等)需专业技术认定是否已经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执行,由行政管理部门对是否符合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认定或验收。

第十七条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需要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行政许可信息、管理标准、技术指标、档案资料或其它佐证材料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该自收到协助通知书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予以提供,所涉及事项情况复杂或者提供专业意见需要进行调研、现场勘查的,可适当延期提供。

有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按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配合、协助上级主管部门或异地对口部门调查案件时,需要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进行协助的,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予以协助。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查处案件时需要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上级部门或异地对口部门协助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配合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联系。

第十九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开展“双随机”、动态巡查、专项检查、联合
执法等检查工作时,应提前告知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并参与。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建立突发事件联合应急处置机制,明确联合处置方式,形成应急处置合力,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协助参与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的各项检查中,对检查发现应予实施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应及时固定证据,依法立案查处。

第二十条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对重大、疑难案件的处理,需要邀请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参加案件会审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派员参加。

第二十一条综合行政执法的罚没收入(包括收缴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以及没收非法财物变卖、拍卖获得的款项等)应当按罚缴分离原则将相关款项存入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四章信息共享
第二十二条建立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沟通会商制度,明确对应的联络负责人和联络人员,负责工作联系、信息交互、及时处置协作配合事宜,指导、督促本领域的监管和执法协助配合。

第二十三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资源互通的沟通平台。

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探索搭建行政管理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日常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管执法信息互联互通、及时共享,打破“信息孤岛”。

开放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网络系统数据接口,加强信息资源的维护和传递,确保信息资源及时更新和共享。

第二十四条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做好已查处案件的统计工作,按月向同级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报备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及违法案件办理情况统计表,同时按月分别向违法行为涉及领域的部门抄送违法案件办理情况统计表。

案件多发领域可形成
统计分析报告抄送相关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五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以下事项内容抄送综合行政执法部门:
(一)上级部门印发的涉及执法的答复、解释、政策等文件。

(二)涉及划转行政处罚事项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行业标准、自由裁量权标准以及有关的规范性文件,以及本领域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关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情况。

(三)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行政备案、行政确认等行政决定。

(四)行政管理部门依职权设置的监控摄像设施、管理平台及数据信息。

(五)其他需要共享的信息资源。

第二十六条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职责范围、执法依据、执法流程、处罚标准、投诉举报受理电话等事项。

按照行政执法公示制的要求,行政管理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对作出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决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不予公开。

第二十七条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有关执法监管工作要求涉及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由行政管理部门转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按照要求落实。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需要向上级业务部门请示报告有关工作涉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转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向上级请示报告。

第五章司法协作
第二十八条建立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机关协作机制。

公安部门要对综合行政执法活动提供执法保障,依法打击妨碍综合行政执法和暴力抗法行为,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处理。

第二十九条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建立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检察机关和法院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公安、检察机关和法院要加强法律指导,及时办理涉及综合行政执法的案件,加大行政处罚决定的司法强制执行力度。

第三十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对职责分工发生争议的,行政管理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共同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提请司法行政部门协调处理,协调处理不成的,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六章监督考核与责任追究
第三十一条同级党委、政府应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协作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情况纳入法治政府建设年度考核。

司法行政部门通过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审查、案卷评查、受理投诉、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等方式,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全程监督。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应向社会公布权责清单,接受人大、政协以及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监督。

第三十二条行政管理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发现对方有不执行协作配合规定或者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应向对方提出书面建议,对拒不接受建议的应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纠正。

第三十三条行政管理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当相互支持,加强协作配合。

违反本规定,不履行执法协作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通报批评并由同级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政务处分。

(一)行政管理部门不履行部门职责规定、协作配合规定以及信息共享规定的;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案件未移送有权管辖部门的,不履行监管职责或对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行为、紧急情况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危害后果进一步扩大,导致引发
区域性、群体性重大事件或安全事故的。

(二)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未采取相应措施固定事后难以收集的证据,导致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事后难以查处的。

(三)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需要行政管理部门认定、鉴定或者提供有关资料、信息,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具有该项职能却拒绝或者推诿、拖延的。

(四)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不履行部门职责规定、协作配合规定以及信息共享规定的;不按规定接收案件线索、不及时查处行政管理部门移送案件,或对违法行为不履行行政处罚职责,紧急情况未及时制止,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害后果进一步扩大导致引发区域性、群体性重大事件或安全事故的。

(五)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未及时将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理结果文书抄送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未按月向违法行为涉及领域的部门抄送违法案件办理情况统计表及分析报告、拒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固定的证据和财物的。

(六)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未及时将行政处罚案件录入行政管理部门案件管理系统的。

(七)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协作配合过程中推诿、拖延,参加行政监督检查、专项治理、配合案件查处等工作涣散不作为、不听安排调遣的。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