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考纲原文呈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考情揭秘]
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
线索1 二战后初期: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美苏全面“冷战”,最终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线索2 60-70年代:由于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两极格局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线索3 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

当前的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一超多强”的局面。

线索4 40-60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线索5 70年代至今:建立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
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考点一由两极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国际政治格局
——明了考什么、怎么考
1.(2016·高考全国甲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析:选D。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

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

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无直接关系,故B项排除。

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

2.(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

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苏联综合国力也空前提高,并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双方势均力敌,出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

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

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把握二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过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受国际局势影响而做出的灵活调整。

二是追踪热点,针对亚太局势联系本专题中的美日关系、中美关系等进行分析。

——清晰记什么、怎么记
核心词: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一超多强
1.两极世界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
(1)一个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两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三个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基础;“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5)五个影响: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大国强权政治恶化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国际局势动荡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妨碍世界经济发展;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50年代后至90年代初
(1)表现: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中国。

(2)影响
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90年代初至今
(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推动。

(2)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特点: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二战后初期美谋取世界霸权的五大体现
(1)金融方面: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方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方面: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5)国际事务方面:成立联合国,被美国暂时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2.美苏国家关系的演变认识
(1)冷战与“热战”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依然是大国争霸的工具。

(2)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国际关系格局,导致两大阵营尖锐对峙,引起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但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也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3)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美苏战时合作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的敌人——法西斯,战后对抗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3.两极格局下三对国际力量之间关系变化
(1)美苏之间。

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势力。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知道练什么、怎么练
1.(2017·河北保定联合周练)1945年,美国国务院呈交总统专用秘密情报说:“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国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坚持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

”这实质上说明( )
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
B.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C.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
D.苏联的实力超过美国
解析:选B。

题干材料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加剧,故选B。

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排除A;C项不符合“实质上”,排除;D项说法错误。

2.(2017·浙江奉化联合抽检)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

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

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

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

……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这表明( )
A. “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解析:选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当前的国际关系格局表现为“一超(即美国)多强”,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故A、B、C三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崛起,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D项正确。

考点二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明了考什么、怎么考
1.(2016·高考全国乙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选A。

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

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排除D项。

2.(2016·高考全国乙卷)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解析:选B。

题干表格中成立的国际组织基本上属于原料生产组织,其成员大都属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

为了应对当时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它们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主张维护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对抗不合理的经济秩序,故选B项。

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关键句
(1)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WTO;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相辅相成,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4)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清晰记什么、怎么记
核心词:货币体系→金融体系→贸易体系→全球化趋势
1.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格局
(1)演变: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

①“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大增,但仍未取得世界霸主的地位,优势仍在英国。

②“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出现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这是由战后美国、苏联军事政治实力的均势造成的。

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2)特征
①和平过渡:它不是通过世界大战而是经过长期“冷战”较量引起的。

②竞争过渡: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等力量中心存在着互相竞争、互相制约的关系。

③长期过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舞台,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2.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1)19世纪中期,英国居于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号称“世界工厂”。

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伦敦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在国际金融中的独霸地位不可动摇。

(2)一战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使之成为美国的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了动摇,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3)二战中,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力削弱。

相反,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二战后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确立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4)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和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削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也随之瓦解。

至今,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3.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更替
(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垄断商业贸易,西、葡的崛起主导了世界市场并成为世界大国。

(2)17-18世纪,荷、英、法殖民扩张与商业竞争。

17世纪荷兰的崛起,终止于英帝国的崛起;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确立了
全球经济霸权。

(3)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美、德崛起,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霸主。

(4)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衰落,美国崛起并掌握世界经济霸权;苏联的影响力增强,美苏成为战后的世界大国。

(5)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但美苏仍为世界大国。

(6)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知道练什么、怎么练
1.(2017·河南郑州适应检测)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截至2015年4月13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7个。

虽然遭到美国的反对,但几乎美国所有的主要盟友都已经加入,其中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意大利、菲律宾和韩国。

这表明( )
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一超多强政治格局形成
解析:选C。

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亚投行并不能说明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亚投行的成立无关,故B项错误;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亚投行,说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政治格局,故D项错误。

2.(2017·浙江宁波学情调研)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

“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

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C.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解析:选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项错误;“二战”后,由于冷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几乎为零,故B项错误;战后美苏等大国并没有合作,走向合作的只是资本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是建设经济合作的体系化的努力,故D项正确。

跨考点综合提升
1.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
(1)历程
①开始起步阶段(15-18世纪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主义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②初步形成阶段(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最终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④陷入困境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及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全球化受战争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⑤制度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把全球化推进到制度化阶段。

⑥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等因素,交通、贸易、生产、金融、信息、技术、文化等的全球化,使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2)评价
①积极作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追赶发达国家。

②消极作用: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资金缺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落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3)对策
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2.全球化四个阶段与中国的关联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十五)
一、选择题
1.(2017·浙江慈溪联合周练)《苏联兴亡史》:“1955年5月,巴黎协定批准生效,苏联等八国在华沙举行第二次会议,缔结了条约,以与北约相抗衡。

”苏联等国“条约”的缔结说明( )
A.欧洲不再有矛盾冲突
B.苏联力图称霸全球
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美苏“冷战”开始
解析:选C。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55年”及“与北约相抗衡”,由此判断苏联等八国缔结的是《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故选C。

2.(2017·浙江金华联合期中)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己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

”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解析:选A。

题干中“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表明美国与苏联的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是区分二者的关键。

故A项正确。

3.(2017·河南洛阳满分检测)《全球通史》写道:“因此,在战 (二战)后头几年中出现欧洲死亡的讣告并不令人奇怪……那些标题为《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的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

”其中“欧洲已灭亡”的确切含义是( ) A.战争严重损害了欧洲的发展
B.欧洲失去了世界的领先地位
C.欧洲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D.经济危机使欧洲一体化受挫
解析:选C。

题干中提到的时间是“二战后头几年”,这一时期欧洲已在美苏两个大国的帮助下恢复了发展,所以战争严重损害了欧洲的发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故A项错误;二战后的欧洲虽然失去了世界的领导地位,其社会发展依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故B项错误;二战后,欧洲被美苏两国控制,所以欧洲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的说法正确,故C项正确;二战后头几年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4.(2017·河南商丘学情调研)1946年,丘吉尔在瑞士苏黎世发表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提出了“三环外交”的基本构想:一个英美联盟,一个联合的欧洲,一个英联邦,构成了英国外交的三环,而英国在每一环中均占据重要地位。

丘吉尔“三环外交”的构想主要是基于( )
A.英国国际地位的衰落
B.西方与苏联矛盾的激化
C.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
D.反抗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解析:选A。

英国在二战中遭到极大地破坏,已经沦落为一个二流国家,二战后更加重视与美国的关系,重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重视与英联邦成员国的关系,故A项正确;英国的外交立足点是英国的实际状况,与苏联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是其中一环“英联邦”的原因,但不足以概括“三环外交”,故C项错误;反抗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是其中一环“联合的欧洲”的原因,也不足以概括“三环外交”,故D项错误。

5.(2017·山西太原联考)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后,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希望美国保持中立。

可美国决定“应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国”。

这一事件表明( )
A.美国放弃抵制中国的政策
B.美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
C.美国慑于中国强大而示好
D.美国把苏联当作主要威胁
解析:选D。

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1972年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1969年还没有“放弃抵制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是出于与苏联争霸的需要,不是“旨在维护世界和平”,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但未达到“慑于中国强大”的程度,故C 项错误;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D项正确。

6.(2017·山西大同摸底)下图漫画中的人物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的是( )
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解析:选A。

漫画中的八位人物反映俄国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故A项正确;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时期是资本主义社会,故B项错误;列宁时期,苏俄还没有与美国两极对抗,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体制是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故D项错误。

7.(2017·浙江宁波检测)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镑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世界市场体系的完善
B.世界经济霸主的更替
C.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
D.国际金融制度的优劣
解析:选B。

题中反映的是货币体系并不是市场体系,故A项错误;“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镑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体现了世界经济的霸主从英国到美国的更替,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货币体系的演变,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国际金融制度的优劣,故D项错误。

8.(2017·山东烟台质检)1948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值的比重为54.6%,英、法、日、联邦德国则占19.6%,到1970年,美国比重为37.8%,其他四国则为31.5%,这种变化趋势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各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不平衡
B.欧、美、日工业生产二战后持续发展
C.欧、美、日三足鼎立局面长期存在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解析:选D。

材料比较的是各国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所占比重,A项与问题中“这种变化趋势说明的本质问题”不符,故错误;B项是英、法、日、联邦德国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原因,没有说明美国比重下降的原因,故错误;1948年,美国工业总值领先,“三足鼎立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