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部读不完的书叫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

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

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

“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

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

”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

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

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

”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

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

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

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

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

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

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

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

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

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

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

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

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
儿寻个人家好啊,好。

”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

“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

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

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
“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

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

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

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

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1)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横线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反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自然段写到“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

你是如何理解“我”的这一举动的?请简要分析。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阅读第12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分析“我”和母亲流泪的不同原因。

(5)文章题目新颖别致,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接受(好感);感谢(感激);怀念(思念、愧疚)
(2)由于“我”年少不懂事,心理上不能接受继母;一表达我对继母的反感;同时也有“我”对生母的思念。

(3)继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

(4)“我”流泪宜从三个方面回答: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愧疚。

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①为女儿远嫁而伤心。

②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

(5)采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喻成一本书;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念念不忘,会一直怀念着母亲;母亲的精神品质也影响着作者的一生,就像书中的知识一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随着继母的到来,我特别的反感,可是继母并没有因为我的态度而减少对我的关爱,“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开始接受妈妈并产生好感,“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
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

”这让我特别的感激,当我们大学毕业想去报答继母时,可是继母却永远的倒下了,这让我在怀念的时候多少有点愧疚之情。

(2)“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

是由于“我”年少不懂事,心理上还不能接受后妈,于是有意挂出生母的照片,一方面表达了“我”对继母的反感,同时也包含着刚失去母亲的“我”对生母的思念。

(3)按照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

要有记叙的相关要素,时间,人物,事件,结果,其中事件必须讲到嫁女儿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继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

(4)“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

”“我”流泪的原因有: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愧疚。

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

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①为女儿远嫁而伤心。

②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

(5)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一部读不完的书叫母亲”作为文章题目,修辞作用:采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喻成一本书;思想感情: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念念不忘,会一直怀念着母亲;深刻含义:母亲的精神品质也影响着作者的一生,就像书中的知识一样。

故答案为:(1)① 接受(好感);②感谢(感激);③ 怀念(思念、愧疚);
(2)由于“我”年少不懂事,心理上不能接受继母;一表达我对继母的反感;同时也有“我”对生母的思念。

(3)继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

(4)“我”流泪宜从三个方面回答: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愧疚。

母亲流泪的原因是:①为女儿远嫁而伤心。

②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

(5)采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喻成一本书;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念念不忘,会一直怀念着母亲;母亲的精神品质也影响着作者的一生,就像书中的知识一样。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文句,要分清是那类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语句。

其次,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发生了那些变化,那些情节和这些描写有关,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全文顺序:反感→接受(好感)→感谢(感激)→怀念(思念、愧疚)。

(2)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要点:不懂事,不能接受后妈,表达了“我”对继母的反感和对生母的思念。

(3)本题考查概括段意。

答题时应注意,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5)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作用和探究启发。

答题时应注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

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

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②“一点儿也不错。

”所有的骑士都说。

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③“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④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

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

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

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⑤“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⑥“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⑦“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⑧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

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⑨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⑩“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⑪“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

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⑫“他并没有穿他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⑬“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

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请概括选文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⑧:________。

⑨—⑬:皇帝穿新衣游行,小孩揭穿骗局。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

(“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

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句子中划线词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内臣们怎样的心理?)
(3)试比较下面两句话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
②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4)作者让一个小孩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目的是什么?
【答案】(1)皇帝穿上新衣,群臣极力赞美
(2)①“似乎”一词不能删去。

“似乎”表示不确定,突出了皇帝此刻心里的忐忑不安,他不愿意相信自己被骗了。

删去以后表示肯定,无法突出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②本句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内臣们的紧张、害怕、担心的心理,即使他们知道这一切不存在,还要装模作样地表演,生怕被别人看出自己不称职,生怕被别人嘲笑。

(3)第①句是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表明他们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②句是市民的话,表明他们已认可这个事实,用“实在”加以强调。

(4)告诉人们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同时歌颂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

【解析】【分析】(1)这篇童话以“新衣”为线索,因此概括时要围绕“新衣”进行概括,选文第①—⑧段主要写骗子为皇帝穿上新衣,然后群臣都极力地赞美。

(2)①首先要理解“似乎”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似乎”表示猜测,不确定,结合语境分析,皇帝理智上知道自己被骗了,但是情感上他还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承认自己被骗就是承认自己的愚蠢,但被骗就是事实,不承认只能说明皇帝的虚伪和自欺欺人。

如删去以后表示肯定,无法突出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故不能删去。

②“东摸西摸”“开不走”“托着”都是对内臣的动作描写,他们每个人都知道皇帝没有穿衣服,但他们还必须装模作样,因为不那样的话就会被认为愚蠢、不称职,会被人嘲笑。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语境分析,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这句话是那个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表明他还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新衣服。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是市民自己的话,市民已经明确表示皇帝没有穿衣服,“实在”是向被人强调他的观点。

(4)这篇童话中皇帝、大臣、百姓这些大人明明自己看不到新衣服,但是为了向被人证明自己并不愚蠢,自己是一个称职的人,都跟着说假话,而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由此看来,孩子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会自欺欺人,不像大人一样顾虑重重。

因此作者让一个小孩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的目的是告诉人们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同时歌颂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

故答案为:⑴皇帝穿上新衣,群臣极力赞美
⑵ ①“似乎”一词不能删去。

“似乎”表示不确定,突出了皇帝此刻心里的忐忑不安,他不愿意相信自己被骗了。

删去以后表示肯定,无法突出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②本句运
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内臣们的紧张、害怕、担心的心理,即使他们知道这一切不存在,还要装模作样地表演,生怕被别人看出自己不称职,生怕被别人嘲笑。

⑶第①句是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表明他们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②句是市民的话,表明他们已认可这个事实,用“实在”加以强调。

⑷告诉人们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同时歌颂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和心情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⑶本题考查赏析人物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

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

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

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

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晒书
贺宽叶
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

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

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

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

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

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

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

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

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

”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

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

”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

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
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

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

1992 年6月2日。

”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

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

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

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

”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

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

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

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

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________——我与母亲读“小记”——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3)选文第二段中“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文章题目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何作用?
【答案】(1)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2)“抚摩”一词指用手轻轻地摸,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4)内容上写出了我的书的来历和我与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

结构上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此题段落比较少,每一个段落就是一个情节,如第2段写的是回忆母亲重视读书的情节。

(2)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如“抚摩”动作描写。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或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事物的情态或人物的心理活动。

(3)“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是母亲对儿子读书的自豪之语。

这也是母亲重视读书的体现。

(4)描写“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的场景,表达对过去时光的回忆,突出了母亲重视读书的主题。

所以必须要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