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隙死点(Dead Zone)是因为双电机驱动系统中两个电机的性能差异,造成其运动轨迹不同步,引起的一种情况。
直接控制两个电机不能有效
地解决隙死点问题,而且这种问题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精度。
因此,实现对双电机驱动系统中隙死点的消除变得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双电机驱动系统消隙技术,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消隙技术的目的是消除双电机驱动系统中的隙死点,提高整个系统
的性能和精度,使得电机的控制更为精准,减少误差。
此外,该研究还
可以为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双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和分析:本研究将对双电机驱动系统进行
建模和分析,探讨其动力学特性和隙死点形成的原因。
2. 隙死点消除方法的研究和比较:本研究将研究现有的隙死点消除
方法,如电流环反馈、速度环反馈、位置环反馈等,并进行比较研究。
3. 新的隙死点消除方法的研究:本研究将提出一种新的隙死点消除
方法,探讨其实现原理和效果。
4. 实验验证:本研究将通过仿真和实际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隙死点
消除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研究主要是
对于双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和分析、现有隙死点消除方法的研究和对应
方案的比较以及新方法的提出和分析。
实验验证主要是通过仿真和实际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隙死点消除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
1.双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和分析。
2.现有隙死点消除方法的研究和对应方案的比较。
3.一种新的隙死点消除方法的提出和分析。
4.仿真和实际实验结果的分析。
5.针对研究结果,在某些应用领域实现双电机驱动系统的隙死点消除。
六、研究计划
阶段时间节点研究内容
第一阶段 1-3个月双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和分析
第二阶段 4-6个月现有隙死点消除方法的研究和对应方案的比较
第三阶段 7-9个月一种新的隙死点消除方法的提出和分析
第四阶段 10-12个月仿真和实际实验结果的分析
七、参考文献
[1] 高桂勋. 电机控制技术与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2] 李培超. 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3.
[3] 王清剑, 洪哲. 电机传动控制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 Tang, X. L., Lun, L., & Lai, C. H. (2004). Dead-zone compensation for hybrid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drives.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19(2), 378-389.
[5] Xu, K., Shen, W. X., & Bai, L. (2004). Dead-zone compensation for permanent-magnet brushless motor drives using self-adaptive fuzzy
sliding-mode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51(4), 77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