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及反思
发表时间:2016-08-10T11:12:24.39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9期作者:牟应明
[导读] 要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经过迅速的思考,捕捉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和发散点。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张公小学636400
回忆导入:课前:师和学生背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师:元代马致远的作品。

(出示课件)今天学的是小令。

读中感悟:师范读,生思考:作者营造的意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师读)生1:悲凉。

生2:凄凉。

生3:凄苦。

生4:伤感。

生5:忧伤。

师:读出了忧伤的味道,用忧伤的情调读。

(一生读、齐读)
师:读着读着秋意就透出来、渗出来、感觉出来了,你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生:枯藤老树昏鸦。

师:枯藤怎会带给悲凉气氛呢?生:没有生机。

师:我们家乡,树木很多,郁郁葱葱,当然枯藤也有的。

树老给人感觉是怎样的?生:哀愁。

师:对,昏鸦就是最好的衬托!古道瘦马,因何而瘦呢?生:怎一个瘦了得,瘦骨嶙峋的老马! 因为老了,累了,……师:瘦的仅仅是马吗?还有人,也许还有断肠人。

还从哪读出悲凉的秋意?生:昏鸦。

师:傍晚的乌鸦,这里能形容一下吗?这只乌鸦或几只乌鸦。

倦鸟归巢了,而人还没回去(出示补充材料)师:还有呢?生:断肠、孤独。

师:古道是怎样的呢?生:人很少,崎岖。

师:有画面之感,出示图片,陆游的诗,这个时候的断肠人更加感到悲痛。

还有西风,是否感受到了呢?生:好像秋风一样……师:读诗要咬文嚼字,越咀嚼这秋意越浓了,嚼着嚼着这小令就变得利索了,它是有画面之感,一个人走在古道上,更显凄凉。

让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师:体会到了都是悲悲戚戚的秋景,有一句话都没有体会到,是不是败笔呢?人有我无呀,给我们的感觉不是凄凉的。

(补充有关小桥的资料)出示画面:断肠人在天涯,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场景。

和我们刚才体会到的悠闲场景,无论是正侧还是反侧,都为了感受秋意啊。

把握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

(齐读)师:恬淡的意境,画面依然形成了。

(感受画面)
意境深秋孤单单一个人飘零在异乡
看到……
师:别人有家可归,伴着我的只有瘦骨嶙峋的瘦马,夕阳也缓缓西下,游子悲痛到了极点,体会游子的秋意。

拓展引申:师:马致远是不是断肠人呢?是不是还有其他意味呢?(补充资料:元朝长官由元人担任……)师:知人论世后你们是否读出新意了呢?生1:怀才不遇。

生2:半生漂泊的无奈。

生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这是不是马致远的所思所想呢?加上一个“也许”。

秋季节出境心情……
思旅途仕途人生 ……
但是这秋不仅仅是它可能是心情,也可能是感情脉络里的一点,这秋思是什么呢?断肠人在旅途上的秋思是什么呢?……(齐读全诗)
教学过程分析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精品,被誉为“秋思之祖”,称为“深得唐人绝句之妙”。

此诗短小却意蕴丰富,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画面感,韵律美,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素材。

二、教学重点的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经过6次的不断修改,最终确定将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作为教学的三个板块,由浅到深,由表现到深层意境的赏析。

三、教学设计及过程
1.导入。

由词到小令。

2.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1)读出节奏。

(2)读出语调。

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

3.说读,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1)请你细细地再读这首小令,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诗情画意。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透过_____这个字(词),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想到了)______”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去想象画面,体味诗歌画面的诗意美。

(2)小结:出示描述画面的扩写散文。

4.品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1)曲中写了哪些深秋的景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明确:都是秋天的景色,都给人凄凉萧瑟之感,都是比较昏暗的,都蕴含了作者思乡的寄托。

(2)知识卡片一:诗歌中的意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某种情感的事物。

本首诗中有哪些意象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知识卡片二:诗歌中的意境。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整体的环境和氛围,就构成了意境。

表达出作者的一种心境和情感。

5.总结:这是一首“悲秋”之作,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反思
1.短短的一首诗歌,要想上满一节课,是要有大量的内容的,备课之前准备了大量资料,没有这些资料就无米下锅。

2.但一堂课也只有仅仅45分钟,不能面面俱到;初一新生,积累欠缺,不能说得太深。

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教给学生,也是很纠结的。

几易其稿,才有了结果。

3.学生的活动充分,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收获丰厚,这才是一节课的重点。

以学生为主体,让我能静下心来去设计教学环节,返璞归真。

4.教学语言的锤炼。

平时上课废话太多,语言不够精致,为了这节公开课,语言的细节处理都要想到,这些教学语言锤炼并非一日之功,而要经久月累地锤炼,还要不断地努力。

5.课堂评价的互动。

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如你预设的那样好,而如何把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需要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经过迅速的思考,捕捉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和发散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