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与枪杆齐飞——太行抗日根据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行从来天下脊”。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师迅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冀豫晋省委同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等一起,以太行山脉为依托创立抗日根据地。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是随着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建立起来的。

自太行抗日根据地创立起,无数的文化志士战斗在太行山间的崇山峻岭,笔杆与枪杆齐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政治、军事、经济斗争,推动了太行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行新闻报刊
新闻报刊是太行抗日根据地最早建立的文化事业。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

之后,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移驻太行山区,同八路军总部一起,依托太行抗日根据地领导和指挥华北抗战,直接指导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太行山上群英荟萃,根据地内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937年10月下旬,中共冀豫晋省委在山西平定成立。

为了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各级党组织,指导各地党的工作,11月9日创办了省委机关刊物《战斗》。

这是党内秘密刊物,由省委宣传部部长徐子荣负责,省委书记李菁玉、组织部部长李雪峰撰稿编稿。

这份指导全区党的工作的刊物出版13年,于1949年8月停刊。

一二九师在1937年11月中旬进入
笔杆与枪杆齐飞——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
◇ 王宇新
太行山区后,师政治部主办《先锋报》,成为太行山第一张宣传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报纸。

该报主要报道国内抗日斗争情况,包括揭露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罪行、一二九师所属部队的战斗活动情况、正面战场的战斗及国际要闻。

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创建根据地工作的开始,有关这方面的报道逐渐增多。

这份报纸不仅深受部队的欢迎,地方党组织和各游击队也把它作为了解国内外大事、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开辟根据地消息的主要来源。

一刊一报,成为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建时的主要新闻宣传工具。

1938年5月1日,中共冀豫晋省委在沁县故县镇创办了第一份地方报纸《中国人报》。

最初,办报人员使用极其简陋的油印机,报纸印制四开两版、两天一期,每期印制几百份,发向各地。

后来需求量增大,逐渐增加为2400余份。

1938年底合并到华北新华日报社。

《中国人报》的内容包括新华社播发的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势,国内特别是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形势;本地区的抗日斗争、群众武装和群众组织发动情况、中共冀豫晋省委(8月以后改为中共晋冀豫区委)的指示性文件等。

在根据地内,各县都设有发行站,报纸出版后,及时由报社通讯班送到各县,逐级发往各地。

向游击区和敌占区发的报纸,由党的秘密交通转递。

粉碎“九路围攻”后,太行抗日根据地内的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发展时期,各地特委、县委和牺盟会中心区相继办起报刊。

最具代表性的是1938年5月1日晋冀特委创办的《胜利报》,后改为《中共晋冀豫区委机关报》。

1941年7月7日在召开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时,改名为《晋冀豫日报》,同年12月合并入华北《新华日报》。

报纸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有浓厚乡土气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深受群众欢迎。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为了加强党在华北敌后的宣传工作,中共中央决定从新华日报社抽调一批人到太行山筹办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何云等人辗转到达太行抗日根据地。

在《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筹备动员会上,何云和办报人员说:“为了拯救我们国家、民族的危亡,不愿当亡国奴的军民正在浴血奋
战。

我们在前方办报,也是和日军拼刺刀!”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沁县后沟村创刊,指导华北敌后的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工作。

报纸为铅印,四开四版,隔日刊,每期发行3万余份。

在《发刊词》中,宣布华北版“报道与记载华北抗战中一切可歌可泣之伟大史绩,创造华北抗战中民族英雄之典型”。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喉舌。

主要宣传马列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任务,宣传广大军民的抗日斗争,宣传抗日民主根据地建党、建军、建政的成就,揭发日军的暴行,报道国内外大事,是党在华北宣传动员民众抗战的一面旗帜。

以它为中心,形成新闻宣传中心,团结了一大批文化人,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告诉广大军民,把华北敌后军民艰苦抗战的英雄业绩和敌后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军民的斗争、生产、建设、生活介绍给全国、全世界。

华北版是在华北,重点是晋冀鲁豫边区,尤其是太行、太岳根据地宣传、发动、教育、组织军民进行抗日的有力的宣传工具。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是《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办报宗旨。

创刊后,正值宣传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华北版通过社论、消息、通讯等形式,阐述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把重点放在宣传党的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和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上。

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挑起摩擦,向抗日部队、抗日政府、抗日人民发动进攻后,《新华日报》华北版揭露反共顽固派破坏抗日的行径,宣传报道各地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活动和斗争,鼓舞根据地军民抗日反顽斗争的信心。

在根据地进行建党、建军、建政三大建设中,《新华日报》华北版及时反映报道三大建设的成果。

在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中,华北版仍坚持出报。

不能出正版就出号外油印版,及时报道战况,宣传国内外发生的大事。

报社编辑、印刷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在频繁转移、战事紧张和印刷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
法,收听电讯消息,采访战地情况,创造工作条件,使《新华日报》华北版一直没有中断出报。

1941年起,太行抗日根据地进入困难阶段。

在严重的自然灾害连续侵袭太行区时,《新华日报》华北版及时把灾情的真相如实告诉广大军民,突出报道军民同灾害进行多种形式的斗争情况和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典型事例。

在抗战困难期间,中共中央制定和实行了对敌斗争、精兵简政、减租减息等十大政策,《新华日报》华北版一方面宣传政策,一方面结合华北,尤其是太行区的实际,报道这些政策实施的情况。

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时,《新华日报》华北版及时转载发表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一二九师、太行分局、晋冀豫区党委的重要文件,领导人的重要著作、报告、讲话。

在每一项重要工作、每一个重要活动、每一段形势发展的关键时刻,《新华日报》华北版都及时发表社论,阐述党的方针、政策和立场态度,指导华北敌后的工作。

在战争频繁的日子里,各地党政军组织、广大共产党员、抗日干部、抗日军民,通过华北版,及时了解国内外时局变化,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1940年,以《新华日报》华北版为中心,成立两个新闻组织:一是3月成立晋冀豫区新闻界宪政促进会,何云任理事长;一是8月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北方办事处,陆诒为主任理事,何云为副主任理事,陈克寒为副主任理事兼秘书。

这两个组织,均依托华北新华日报社开展工作。

1939年7月,日本侵略军对晋东南发动第二次“九路围攻”,太行抗日根据地被分割为太北、太南两部分。

为了指导太南区的工作,华北版在7月20日创办了太南版,11月15日更名为《太南日报》。

1940年8月1日,北方局决定由华北新华日报社出版专门向敌占区发行的《中国人》周刊,每周出一期,出版50多期后停刊。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办并发展起来的。

1938年11月中旬开始筹备,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就正式出版。

当时,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物质条件很困难。

为了解决印报的纸张、油墨短缺问题,报社在黎城县创办了造纸厂,试制油墨,逐步达到了自给。

何云曾说“一个铅字就等于一颗子弹,在敌后办报就是无形的战斗”。

报社工作人员的组织和生活全是军事化。

在激烈的反“扫荡”斗争中,报社没有固定的社址,经常转移,背起“报馆”打游击。

尽管环境恶劣,炮火连天,但《新华日报》华北版一直坚持出版,从未中断。

战斗紧张时,不能铅印,就出油印战时版,在新闻出版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2年5月,日军向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扫荡”,报社600余人在转移中不断遭到敌人袭击,有近50人牺牲和失踪,何云在这次战斗中不
幸牺牲。

这是报社损失最大的一次。

1985年,为了纪念何云及牺牲的四十多位新闻烈士,在他们的牺牲地麻田镇修建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时刻警示后人:永远铭记那段烽火硝烟、血雨腥风的战斗岁月,缅怀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先辈们。

之后,陈克寒担任社长兼总编,副社长为杜毓沄。

困难和牺牲没有难倒报社的全体同志,“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1943年9月,《新华日报》华北版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原报社部分人员转移到延安,其余人员到太行新华日报社工作。

《新华日报》太行版是中共太行区党委的机关报,10月1日开始出版,由史纪言任社长兼总编辑,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有安岗、蒋慕岳、周永生等。

太行版是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基本度过了困难时期,正在向大发展时期转变的时候出版的。

报社全体人员拥有旺盛的革命干劲,在办华北版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发扬优良传统,在提高报纸的思想性、战斗性方面,在加强报纸的通俗化、地方化方面,特别在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尽管在改版时抽走了近30名编辑、记者、管理干部等骨干力量,留下来的工作人员勇敢地挑起了重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继续发挥宣传组织广大军民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和在根据地内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

作为太行区党委的宣传工具,《新华日报》太行版及时反映这种变化的形势,及时把党在新形势下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告知广大军民。

1945年8月20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成立。

之后,开始筹备晋冀鲁豫区《人民日报》作为机关报,张磐石任社长兼总编辑,袁勃任副总编辑,后由吴敏任总编辑。

《人民日报》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全面报道晋冀鲁豫区的人民战争进程。

1948年5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察冀中央局合并成立了中共中央华北局。

6月14日,《人民日报》同《晋察冀日报》合并为华北《人民日报》,成为华北局的机关报,报社机关迁到河北省平山县,后迁入北平(今北京),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出版各类图书
图书的出版工作是太行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战争的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建了众多出版机构,主要有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华北新华日报社丛书编辑部、华北新华书店和华北书店等。

这些机构坚持在敌后出版各类图书,在隆隆的炮声中为人民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有力武器。

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长治建立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这是太行抗
日根据地的第一个出版机构。

王振华任社长(未到任,后改任张柏园为社长),杜毓沄任副社长。

1940年初,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和华北新华日报社合并。

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从创办到合并,先后存在1年5个月时间。

在抗日战争初期,对于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持久战战略思想,团结广大文化教育界人士,推动抗日的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还为民族解放事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文化教育干部。

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的工作,主要有:
第一,编写出版教材、图书、刊物、年画及宣传品,这是出版社的主要工作内容。

出版社创建后的第一个任务即是编写战时教材,组织人员奋战两个多月,精心编出一套四册的《战时读本》,作为根据地各学校冬学、训练班和部队连队的统一教材。

出版社还出版了《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供党军政民干部阅读的政治理论读物,以及《新千字文》《抗战大鼓书》《防空常识》《游击小组讲话》等通
俗读物。

太行文化教育
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紧
紧围绕抗战,服务抗
战,为敌后出版事业的
发展积累了经验。


版人员除了面对印刷
工具简陋的困难外,
还要应对复杂恶劣的战
争环境,时刻处于战备状态,每驻一地,都认真察看地形和交通情况,以便遇到敌人袭击时能够有准备地安全转移。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深入群众,了解战争中人民的疾苦,以笔代枪,用文字记录战争,用图书宣传教育民众,作品常反映群众的呼声。

第二,联系团结文化团体和文化人,开展文化活动。

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成立时,就担负有联络团结文化教育界人士的任务。

出版社经常派人到黄河日报社、民族革命通讯社上党分社等单位,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广泛的抗日宣传教育,介绍抗战形势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项政策。

为了推动根据地内的文化教育工作,出版社在晋冀豫区委机关报《中国人报》上刊登倡议书,倡议在城乡广泛建立和组织文化宣传机构,最大限度地动员民众参加抗日。

为了适应工作的发展,出版社在沁县、陵川等地设立了分社,在辽县(今左权县)建立了办事处,主要负责发行出版社出版的书刊。

通过发行工作,大批文化教育工作者有了密切的联系,除了从
事出版工作,他们还积极地参加到抗日战争的热潮中来。

1939年5月,晋东南文化教育界救国总会成立,社长张柏园代表出版社参加总会的工作,并担任常务执委,同根据地内的文化教育界人士取得了更广泛的联系。

出版社编辑和出版的书刊宣传品,遍布太行区并发往华北各根据地,团结了各方的文化人士,巩固和发展了文化界的统一战线。

第三,举办太行文化教育训练班。

全民族抗战初期,干部极为缺乏。

为了开展根据地内的文教工作,1938年12月,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开办了太行文化教育训练班,招收了近50名学员,结业后分配到当地的文化教育部门和抗日救亡团体中工作,出版社选拔了10名优秀学员留社工作。

1940年初,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和华北新华日报社合并,杜毓沄担任副社长。

成立丛书编辑部,张磐石任部长,
专门负责编辑书籍。

华北《新华日
报》社成为根据地内新闻、图书出
版的总机关,编辑出版了一批供干
部学习的政治理论书籍和介绍根据
地的书籍,翻印了一批苏联出版的
书籍。

同时丛书编辑部继续编辑抗
战读本,编辑出版《初级小学算术
课本》(共4册)、《初级小学常识
课本》(共2册)《高级语文课本》
《世界地理初级读本》《民权读
本》等。

为配合干部、战士和学校学生学习,丛书编辑部克服了重重困难,绘制出版了《世界简图》《国际政治分析地图》《远东新形势图》《欧洲新形势图》《华北形势详图》等地图,这些印制极为简陋的地图,大大开阔了广大军民的眼界,普及了地理知识。

1940年12月,华北新华日报社成立了华北新华书店,专门编辑发行图书,副社长杜毓沄任经理,史育才任发行部长。

华北新华书店成立后,在根据地内设立了多个门市部,经销编印的图书。

华北新华书店除担负发行华北版的任务外,主要的编辑任务,是为根据地编印政治理论读物。

在1943年10月同华北书店合并前,华北新华书店出版了《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陕甘宁边区的共产党》《反对主观主义》《论知识分子》《改革与法令》《评“中国之命运”》等重要书籍。

1941年元旦,在八路军总部的支持
下,华北书店成立。

李文任经理,刘大明、王华任副经理,主要出版革命文艺图书。

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乡》《朝花夕拾》《死敌》《第四十一》《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和列宁相处的日子》《盒里的人》《世界名歌选》《拉丁化检字》等。

除出版文艺书籍外,华北书店还出版了一些政治读物和教学参考书籍,如《怎样写作》《小学行政》《小学训导》《说话和作文》《中国地理基础教程》《农村调查》《经济常识》等。

1942年1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和晋冀豫区党委联合召开了太行山文化人座谈会。

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图书出版工作朝着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深入发展。

1943年10月,太行新华日报社成立后,华北新华书店与报社正式分离,华北新华书店和华北书店合并为华北新华
书店,成立了编辑部,专门负责编书。

王显周任经理。

书店确定了面向工农兵、以出版大众通俗读物为主的方针。

除了继续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出版政治理论书籍,如《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论解放区战场》《陕甘宁边区组织劳动互助的经验》《日本人反战同盟在这样斗争着》等外,还出版了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通俗读物。

如1943年5月赵树理写作的《小二黑结婚》脱稿后,华北新华书店即于9月出版,合并后又于次年3月再版。

据太行文教群英会统计,从1940年到1944年中,太行区出版的图书达1602525册。

其中仅1944年一年,太行区就出版发行了54400多册中级读物、21756册群众读物、56679册国民教材和2151册宣传品,其中大部分图书,为华北新华书店出版发行。

太行抗日根据地内出版的图书,除了在根据地内发行外,还向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

发往这些地区的图书,一方
面是通过党的秘密交通在党内传阅,一方面要通过书店公开发行。

公开发行的政治
理论书籍,一般都冠以伪装的书名和出版单位。

许多政治读物,躲过敌伪严密的文化封锁,在敌占区民众间流传,在图书出版战线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闻出版事业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全民族抗战时期,新闻出版工作作
为宣传党的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行抗日根据地以《新华日报》华北版和太行版及《人民日报》为依托,建立了星罗棋布的新闻宣传网络;紧随其后的图书出版发行工作,从简陋的刻印、石印,到铅印、彩色套印,逐渐发展壮大,推动了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究其发展进程,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

这一时期,根据地内的报纸、电台、通讯社,是党委领导下的新闻宣传工作机构,宣传主题及内容均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报道。

新闻工作配合党的工作,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发挥宣传教育干部和群众的作用。

第二,物质条件极为匮乏。

作为非战斗部队,报社人员只能在战斗间隙隐蔽出报。

他们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解决印刷设备缺乏等问题。

艰难的工作环境更磨练了新闻出版工作者的意志,他们从战争中成长、经受严酷考验,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推动了太行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第三,具有战时性,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抗日根据地内的新闻报刊及出版图书,内容均是战争状况、战斗经验及敌后民众的生活情况,一切为战争服务,为群众服务。

太行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第一,对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作用。

根据地内的报刊图书,以政治理论读物和宣传品为主,围绕对干部群众进行政治思想和政策方针的教育,提高了广大军民的抗战胜利信心和政治理论水平。

文艺作品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出版物紧跟时代脉搏,积蓄向前向上的力量,给读者既有艺术上的享受,又提升了理论素养,启迪智慧,增长才干。

第二,奠定了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基础。

全民族抗战时期,太行抗日根据地汇聚了众多优秀的新闻出版人士,成为华北敌后的新闻宣传中心。

诞生在这里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和太行版及《人民日报》,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和华北新华书店,发展了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也奠定了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基础。

《人民日报》后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第三,推动了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这一时期,根据地内出版的报刊图书实事求是地记录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太行军民同仇敌忾、战天斗地的英雄生活,成为太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作品广为流传,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侧记,客观上推动了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巍巍太行山,铁血铸忠魂。

全民族抗战时期,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壮大、蓬勃发展,融汇到太行军民中,滋养了无数战斗在这片英雄土地的人们,也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沐浴新时代春风的我们,缅怀以笔代枪英勇战斗的先辈们,更要传承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